葉碩
(長江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湖北荊州434000)
略論儒家文化對明孝宗的影響
葉碩
(長江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湖北荊州434000)
自漢武帝首開尊儒,儒家文化便影響了一代代君王。明孝宗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他挽救了江河日下的明王朝,開創史稱“弘治中興”的太平時代。儒家的君子觀塑造了一代明君而又阻礙了他的進一步發展。
明孝宗;儒家文化;君子之道
先秦時代百家爭鳴,自漢武帝推明孔氏,儒家思想便成為古代中國的統治思想,而儒家文化所倡導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君子觀也為后世所推崇。明朝十六位君王中,明孝宗朱佑樘無疑是值得稱頌的,他撥亂反正讓腐朽的王朝煥發生機。
“君子”一詞貫穿儒家文化,而儒學在明代也得到了極大地發展,其所倡導的“王道”、“禮制”,對孝宗皇帝約束親眷臣下的行為具有較大影響。明中葉時期皇親國戚、宦官權臣對土地的吞占達到了一個龐大的數字,“畿內皇莊有五,共地萬二千八百余頃;勛戚、中宮莊田三百三十有二,共地三萬三千余頃。”貧富差距的日益懸殊激化了社會矛盾,為此孝宗專門下令禁止,“勛戚之家,不得占據關津陂澤,設肆開廛,侵奪民利,違者許所在官司執治以聞。”此外,孝宗體恤百姓疾苦輕徭薄賦,據載,整個弘治時代災害頻發,莊稼經常顆粒無收,為此孝宗聽取臣下建議以身作則“節用度,罷宴游”,并免除受災地的賦稅。孝宗推行德政,還表現在對苛法的刪改,簡化了許多刑法。明朝中期,廠衛干政的事屢見不鮮,孝宗在位期間,嚴格約束其行為,提拔忠直剛正的官吏擔任錦衣衛的高層,使得弘治一朝執法大都公允。
“禮”是儒家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對禮的重視實質上是為了提高國民素質與修養。孝宗皇帝重視郊祀,依禮“祭天于南郊圜丘,祭地于北郊方澤。”其次開經筵、勤政務,明朝的經筵沿襲宋朝,功能在于探究經書中的治國之道,并以史為鑒約束皇帝行為,而孝宗在做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的同時也釋放出尊儒的信號;政務上,除了設置午朝外,還以“平臺召見”的形式每日兩次與臣工商議治國之道。這種親臣儒抑閹宦的做法,也使弘治時期的吏治相對清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和諧氛圍在弘治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的君子品質歷來為人所追求。明孝宗早年不幸,其父明憲宗寵愛的萬氏一直無子,為了固寵自己的地位,萬氏想方設法除掉所有潛在的對手,“掖庭御幸有身,飲藥傷墜者無數”東躲西藏的孝宗母親在冷宮中生下孝宗不久便罹遭毒手,明孝宗在無比艱辛的環境中成長。對待曾經欲致自己于死地的萬貴妃,登極后的孝宗選擇了寬恕。而對于在自己苦難時照顧過自己的廢后吳氏,孝宗皇帝“命服膳皆如母后禮。”儒家“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的孝道觀念對朱佑樘頗具影響,從其以“孝”為謚這一點可得到旁證。孝宗皇帝即位前的成化朝政局腐朽,孝宗即位初,便整飭前朝無所作為的官吏,“汰傳奉宮”論罪千余人,傳奉官起于明憲宗成化年間,是不經過吏部篩選直接由皇帝任命的官員,可視作皇帝自身欲求的具現化。成化年間荒嬉怠政,傳奉官充斥朝野,對中央政府公信力、權威性造成極惡劣的影響,明孝宗一針見血革除這類弊病,可見其睿勇。
古往今來,有才華的帝王不多,玩物喪志者比比皆是,相比其父明憲宗的對聲色犬馬的沉迷,從小受到儒家熏陶的孝宗皇帝更喜歡高雅的藝術。儒家要求君子通過不斷地學習陶冶情操,以提高自我修養,完善人格。明孝宗無疑做到了這一點,在克己復禮之外,他對琴、棋、書、畫也有著濃厚興趣。據《寧波府志》記載,孝宗曾召在京游棋的趙九成入宮下棋,并能夠看出趙九成的棋路推陳出新與書本上記載的大相徑庭,可見孝宗對圍棋的研究已有深度。
明孝宗一生勵精圖治勤政愛民,他任用賢良一時間“眾正盈朝,職業修理,號為極盛”。但在他為政的十八年里,并沒有徹底根除王朝的弊病,儒家的平和使他少了銳意的開拓,過于寬容在很多時候使律令難以昭彰,因此依靠明孝宗個人能力而煥發光彩的大明王朝,必將在他去世后黯淡光芒。
第一,在面對日益激化的土地兼并問題上,孝宗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矛盾,盡管他多次申明禁止吞并土地,卻“以肅寧諸縣地四百余頃賜壽寧侯張鶴齡”知法犯法的行為使其頒布的禁令威信大打折扣。第二,孝宗對珍禽異獸過分喜愛,有大臣勸諫“獅子諸獸,日飼二羊,歲當用七百二十,又守視校尉日五十人,皆繁費”,孝宗不聽。而人一旦有了嗜好,就會有人投其所好,各國使臣、宗室親眷各懷目的進獻,成為弘治朝的一大敗筆。第三,曾一度的銷聲匿跡的方士番僧在弘治后期死灰復燃,這與明孝宗本人的態度轉變有很大關系,除了寵幸宦官李廣,他還大費周章送玄武神像回武當山,“隨行官舍勇士人匠八十余人,及用黃馬快船六十余艘”,如此鋪張,與其執政前期遣散僧道、悉心問政不可同日而語。
弘治朝后期,在內閣首輔劉健極陳怠政之患,明確指出鋪張奢侈的浪費對國家的影響后,明孝宗又懸崖勒馬,重新振作,能檢討自己而不是遷怒他人,已不愧明君稱號。人無完人,過錯在所難免,重要的不是犯下錯誤的大小,而是面對過錯時的態度,是改過自新從善如流,還是冥頑不化得過且過,一念之差,考驗的卻是人的品格與勇氣,苛責他人的過失,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不足找借口。明孝宗并沒有開創時代的才華,但作為守成之君,明孝宗無疑是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
[1]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2]張庭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孔子.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明孝宗實錄[M].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1968.
K248
A
1005-5312(2016)08-01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