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萍 吳 茜 曹智宇
(西安工程大學電子信息學院,陜西西安710048)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劉妍萍吳茜曹智宇
(西安工程大學電子信息學院,陜西西安710048)
近年來,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的人數節節攀升,大學生的就業形式也越來越嚴峻。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我國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將突破770萬,與此同時我國經濟仍處于下行周期,不少用人單位招聘人數銳減,當代大學生如何面對當今的酒業形勢,學校和社會應該做出哪些努力與調整改變這一現象,本文作者對此展開調查研究,希望對解決當前就業難的問題有所幫助。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分析;對策探討
自90年代末我國高校開始擴招以來,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的人數節節攀升,大學生的就業形式也越來越嚴峻。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我國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將突破770萬,與此同時我國經濟仍處于下行周期,不少用人單位招聘人數銳減,僅阿里巴巴一家招聘人數就從原定的3000人減少為400人左右,那么當代大學生應如何面對當今的就業形勢?學校和社會又應該做出那些努力與調整來改變這一現象?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不僅僅指畢業生持續下降的就業率,同時也表現在畢業生對所簽工作的滿意程度,以及畢業生對薪資的期望值與現實的差距。
1.供需失衡。由于高校的擴招,每年畢業人數急劇上漲,而近幾年社會需求卻在不斷下降,導致供大于求。而我國至今仍是以勞動力密集的加工型產業居多,而加工型產業更多的是需求廉價勞動力,以及技術工人,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并不高。
2.高校教育與社會脫節。在我國學校歷來重視理論培養,課堂教育,缺少實踐環節,從而導致應屆畢業生往往只會紙上談兵,實踐能力差,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術欠缺,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陳舊跟不上社會發展需求。
3.大學生自身因素。一是就業前準備不足,缺乏職業規劃,大多數學生都是到了大四看到周圍的同學開始找工作了自己也跟著別人盲目的跑著各大招聘會現場,缺乏對企業以及相關行業的了解,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盲目的投簡歷,缺少目標性給各種各樣的公司投簡歷但結果卻差強人意;二是擇業觀念存在問題,許多大學生存在眼高手低,自負等問題,不愿從基層做起,更多的大學生更傾向于中東等發達地區,而對于急缺人才的西部地區卻是無人問津;三是誠信,責任感的缺失,當代學生對于畢業后兩年內頻繁的更換工作以是習以為常,嚴重缺乏責任感以及對企業的忠誠度。
4.用人單位條件苛刻。現在許多用人單位更喜歡招有工作經驗的人,同時用人單位一味的追求高學歷,盲目的提出高要求,導致了人才的浪費現象嚴重,同時部分公司在招聘時明確規定了只招收本地戶口的學生,或只招收男生,增加了畢業生就業的難度。
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是有社會、學校、個人觀念等諸多因素構成的,因此要解決這一難題也應需多方面共同努力,改變目前這一現狀。
1.學生自己應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首先,大學生作為剛入職的新手不可盲目的追求高工資,高福利,而更應該注重未來的發展前景,克服眼高手低,要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其次,應認真分析自身性格,愛好以及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企業,提早做好職業規劃。在校期間更應該主動學習,多看、多做,以提高專業技能,同時多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注重培養個人素質,提高綜合能力。
2.學校應加強對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積極聯系企業,舉辦大型招聘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加強對本校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引導學生提早做好就業準備,針對大四找工作的學生提供相應的專業指導,及時解決大四學生在找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3.學校應加快改革步伐,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應多加強與社會企業之間的聯系,積極了解社會市場,以及時對所開設的專業作出調整。在教學上不應只注重廣而不注重深度,應加強學生的校外實習,多走出學校,走進企業,這樣在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加強了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更早的了解到企業制度、文化,以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類型,以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積極適應社會的需求。
4.用人單位應消除就業歧視,積極的為應屆生提供成長空間,對剛畢業的大學生提供入職培訓。與各大高校形成合作關系,為在校生提供實習崗位,企業在為學生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宣傳了公司,同時為公司提供了儲備員工,學生利用假期期間到公司的實習,不僅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時,也受公司文化氛圍的影響與熏陶,及時看到自身的不足,從而實現雙贏的局面。
5.政府首先應建立完善的就業制度,完善法律、法規,保障學生權益,保證剛畢業的大學生順利的走向工作崗位;其次應做出表率,政府機關每年應為大學生相應提供實習崗。出臺相應政策鼓勵大學生投身西部,建設我國西北地區。大力發展我國經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加速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變速度,大力發展高新產業,積極引進外資企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1]胡國榮.淺談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J].Time Education,2009(06).
[2]丁洪榮,史守海.大學生就業難的學校原因及對策[J].現代企業教育,2007(08).
[3]林永和.畢業生就業指導[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G647.38
A
1005-5312(2016)08-02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