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澤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通過恢復中國合法席位的決議,“中國”迅速成為各國駐聯合國記者眼中的熱門話題,從他們發回國內的報道中,我們可以了解當年中國和中國代表團給世界留下的一些印象。
“今天,當北京的支持者取得最后勝利的時刻,聯合國大會迸發出陣陣歡呼聲和鼓掌聲。”美聯社記者克里斯琴在報道中記錄了聯大第2758號決議通過時的場景,報道中說,身穿毛澤東式服裝的坦桑尼亞人高興地跳了起來。敘利亞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古巴人、阿爾巴尼亞人起立歡笑,并揮舞著雙手。歐洲人(其中包括蘇聯大使馬立克)則比較克制。美國大使布什垂頭喪氣地坐在椅子上。阿爾巴尼亞副外長馬利列走上講臺,開始用法文說,這個決定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巨大失敗”。布什取下他的耳機,扔在桌子上。巴基斯坦大使夏希走出大廳談到和平時說,這次勝利是“國際事務中新時代”的開始。
消息傳到日本,竟讓時任日本首相佐藤榮作“呆若木雞”。日本共同社第二天報道稱,26日上午,佐藤首相正處于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接受質詢的高潮中。消息傳來,會場上爆發出一陣歡呼聲,在野黨方面的委員更加匆忙地從事著活動。從福田外相那里獲悉這一消息的首相呈現出一派呆若木雞的表情,仿佛難以掩飾其憤懣的樣子,他閉口不語,始終沒有露出一絲笑容。報道還說,后來出現在走廊的首相向蜂擁而至的記者發牢騷說:“已經失敗了!”當記者拋出質問時,首相大叫道:“不能在樓道里接受采訪,懂嗎?”并說:“不能大聲嚷,你們是不會懂得的。”真是冷淡而僵硬。
對于即將到來的中國代表團,《紐約時報》10月31日的社論說,共產黨中國加入聯合國是為幫助解決世界迫切問題所“必需的”。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團的到達,聯合國將要經歷也許它的26年歷史中的最深刻的變化。不管北京的代表們如何行動,東河岸的玻璃房將再不會像原來那樣了。德新社11月8日稱,聯合國大會為了等待中國人的到來,在過去幾天僅僅以一半的馬力進行工作。許多“第三世界”的代表正熱切希望在即將舉行的聯合國辯論中同他們的北京“戰友”進行合作。即使中國人暫時不采取主動或大事宣傳,單是他們的出席就是一種具有無法預見的重要性的心理因素。
日本《朝日新聞》11月15日刊登了該報駐紐約特派記者近藤14日發回的一條消息,題目是《好奇心,也有某些偏見——美國民眾對中國代表團到來的看法》,報道稱,在聯合國秘書處工作的美國職員這樣評價:“中國代表機靈明朗,和想象中的形象不一樣。”給中國代表團開車的美國人司機贊揚說:“他們都是體面的人。”也有的美國人在中國代表團的住處羅斯福飯店的走廊里,一看到穿人民服的人就打招呼,或者走上前去要求握手,并且無拘束地說:“中國人是朋友。”
11月15日,當中國代表團正式亮相聯合國時,許多外媒都第一時間對此進行了報道。德新社說,來自人民中國的代表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地坐在那里,冷靜地聽人們致歡迎詞。被大會主席馬利克稱之為“這個歷史性時刻”的平靜氣氛同三周前表決接納中國受到的狂熱慶祝完全不同。觀察家們說,氣氛平靜下來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人本身那種講求實際的表現,他們無論在哪里都表現出一種認真的冷靜態度,他們正在慢慢地、謹慎地探索他們在聯合國的道路,避免戲劇性的場面和熱烈的言辭。合眾國際社15日稱,會議一結束,中國人就被問候的人圍住。當中國人離開會議廳時,他們被攝影記者和記者們圍了上來詢問,中國人說,他們對出席第一次會議感到很愉快。
“中國昨晚手里拿著外交大棒平靜和充滿信心地走進了世界舞臺”,法新社16日報道稱,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昨晚在他向聯合國大會發表的第一篇講話中明確表示,北京想繼續通過“毛派”的眼睛觀察世界。他嚴厲的講話使人毫不懷疑,無論人民中國進入這個世界組織,還是尼克松總統即將對中國的訪問,都不會使北京改變它在重大問題上宣布的政策。《華盛頓郵報》刊登了安東尼·阿斯特拉漢的報道稱,喬冠華在11月15日的發言重申北京對許多問題標準的、強硬路線的觀點,但是沒有使用中國報紙上常見的那種“帝國主義走狗”式的謾罵。
11月23日,路透社報道稱,中國代表團當晚在聯合國舉行它的第一次招待會,有325人出席。美國大使布什是在宴會開始40分鐘之后來的,待了15分鐘。中國官員在他們的客人中間鼓勵他們嘗嘗茅臺,宣傳說這種酒“會使人感到暖和,但對頭不會有害”。合眾國際社報道說,中國人(他們能講英語)走來走去,隨意交談。
《華盛頓郵報》記者卡諾11月22日的報道說:毛澤東的格言教導他的信仰者要節約、自力更生、謙虛和小心謹慎,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在聯合國的第一周的表現。▲
環球時報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