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
最近幾天,美國遭受前所未有的神秘網絡攻擊,包括推特、亞馬遜、華爾街日報及紐約時報等多家知名網站被黑,公共服務、社交平臺,民眾網絡服務器等幾乎陷入癱瘓。
此次網絡攻擊具有幾個不同于以往的特點。一是攻擊來源不明。二是攻擊關聯到物聯網,其中大部分設備為安保攝像頭,直接關系下一代恐怖分子。三是攻擊互聯網的地址簿,直接造成美國大面積網絡癱瘓,不同于以往的所謂竊密等。四是攻擊流程門檻低,不需要特殊的技能,任何人都能利用已有工具找到潛在的高風險系統。五是攻擊來源的全球分布程度逐波增加,涉及數千萬個IP地址。
美國慣性的思維,一遇到網絡攻擊就怪俄羅斯或中國,但這次攻擊事件后一時居然不知道該怪誰。事實上,網絡空間瞬息萬變、“未知遠遠大于已知”,尤其是“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是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網絡安全風險,攻擊來源難以追溯,恐怖主義利用網絡等都成為不爭的事實。
作為互聯網締造者和網絡戰始作俑者,美國不僅最早開始警惕“網絡9·11”和“網絡珍珠港”事件的發生,在應對物聯網安全風險方面也走在前面。美國國家情報局局長2月在參議院情報委員會聽證會上作證時確認,美國政府安全機構有能力利用新興物聯網技術擴展自身監控范圍與能力。與此同時,美國司法部聯合其他機構,已經評估了恐怖分子如何利用物聯網造成美國國家安全風險。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PPA)也發起“高可信軍事網絡系統”項目,以修復影響未來物聯網設備的漏洞。
即便如此,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網絡強國,美國也難以應對僵尸網絡拒絕服務攻擊。有媒體認為“攻擊者可能只是在練手,美大規模網絡中斷或僅是大事件前的預演”。更為嚴重的是,此次攻擊參與主力是居民家中的數碼錄像機、攝像頭、路由器等普通設備。目前,人類正在快速進入“無人駕駛”的物聯網時代。物聯網將車輛、機器人,甚至起搏器、豆漿機、安保攝像頭接入網絡中。這些成本低廉的設備正成為新的攻擊突破口,防不勝防。
在網絡空間成為人類社會生存新空間、精神新家園、經濟新沃土、治理新領域后,機遇與風險都以指數級加速放大。面對互聯互通的強大趨勢,必然催生共享共治的本質需求。無論是哪個國家,就算它的網絡戰力量再強大,也無法獨善其身。
此次美國遭受的網絡攻擊,其危害巨大的特性顯露無遺,縱使即將完成組建和部署的133支強大網絡戰部隊,也難以完全保證其安全。面對網絡威脅,加入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是最佳選擇;只有與世界各國攜手共同應對威脅,才是正道。下個月在烏鎮舉行的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已經明確了“創新驅動、造福人類,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主題,真誠希望與會各方,從此次大規模斷網事件中汲取教訓,以創新的思維和路徑,堅持造福人類的宗旨。▲
(作者是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研究所所長)
環球時報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