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進一步發揮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健全包括個人所得稅在內的稅收體系,逐步建立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進一步減輕中等以下收入者稅收負擔,發揮收入調節功能,適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p>
這當中最后一句話“適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被有的媒體單揪出來,并且配上解釋,稱“高收入者”是指年收入12萬元以上的群體,引起網上輿論嘩然。
2005年國家修改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時,規定年收入12萬元以上者應當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年收入12萬元當時被輿論說成是“高收入者”的門檻。有些媒體用十多年前的這個門檻套對國務院最新文件中的“高收入者”,這恐怕是它們自己的牽強附會。新華社24日援引多位知情專家的話說,“12萬元”的說法是謠言,它不是劃分高低收入者的界限。
這起輿論事件被文件上的一句話和媒體的一個歪曲解讀就輕易點燃了,這背后的邏輯令人深思。隨著納稅成為中國各階層普遍履行的一項義務,個稅稅率及相關法規的任何變化都將是輿論場的頂級大事。中國大概已經到了政府每一項增稅都會面臨部分輿論反對的時代。
觀察西方社會可以發現,增稅或減稅,以及給某一個群體增稅或減稅,往往成為西方國家競選活動中最突出的政策宣示。這項主張喊準了,或者喊歪了,很可能成就或者粉碎一個西方政客的政治抱負。這足以見得稅收變化與老百姓利益有多強的相關性,人們對把血汗錢的一部分交給國家注定是“錙銖必較”的。
“征高補低”是所得稅調節的世界性原則,上述最新文件中的說法契合這一原則,本應無可厚非。即使這樣,只要一提“增稅”,還是會有一部分人超級敏感,關于這一點,政策制定者一定要了然于心。
新文件中沒有說“高收入者”的界定標準是什么,這給輿論留下了想象空間。不排除把這個概念匆忙與年收入12萬元聯系起來的媒體有故意刺激輿論賺眼球的意思。問題是,這就是當下的輿論現實:一旦在敏感問題上出現了模糊的空間,一定會有輿論力量帶頭渲染往前沖,并引來大量跟進炒作。不要忘了,自媒體已經成為互聯網輿論場上的主力玩家。
這種時候一個比較籠統的“個稅調整預告”就對應了很高的輿論風險??倳小罢`讀者”主動“碰瓷”,往上貼,其結果就是我們最近兩天看到的樣子。
對“高收入者”增稅有必要把這個群體是誰盡早界定出來,避免非“高收入者”因為擔心自己也被劃進去,也跟著反對這種調整,無形中壯大反對者的陣營,增加推行新政的難度。
“12萬元”的謠言被新華社否定了,但估計還是會有一些年收入高于12萬元的中產階層人士心存不安。需要承認,中產階層是中國履行個稅繳納義務的主體,因為他們掙多少錢最清楚,最難避稅。此外他們繳稅的負擔也相對較重。如果他們擔心個稅新安排把他們作為增稅對象,接下來的輿論波動恐怕還會有。
中國會對中產階層增稅嗎?我們對此表示懷疑。中國當下最緊要的大概是讓真正意義上的“富人”認真履行納稅義務,停止與他們相關的稅收流失。如今很多城市中產階層對增加收入的前景信心不足,在大城市有買房和換房壓力的人尤其感到生計艱難。政府要充分了解中產階層的境遇和心態,消除他們不必要的顧慮,盡量爭取他們對國家出臺新政策的支持?!?/p>
環球時報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