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莉
【摘 要】 在課程游戲化推進的當下,我們開展了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游戲化的探索與實踐,以設計“游戲化”的集體教學,滲透“情境化”的生活內容,開展“趣味化”的區域游戲以及創設“多樣化”的實踐活動為載體,創設真實或擬真的情境,將幼兒帶入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狀態中,通過親身感受,體驗讓幼兒感知,理解某些行為和情感,做到在游戲中教化,于無聲處育人。
【關鍵詞】 社會領域 課程 游戲
《綱要》中要求:“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探索將教學游戲化,教育綜合化的幼兒教育實踐模式,把游戲融匯于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充分體現寓教育于游戲。”作為揚州市社會教研小組成員的我們,在《指南》精神引領下更是著力開展了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游戲化的探索與實踐。
一、 精心設計“游戲化”的集體教學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游戲化的教學活動更能讓孩子們感知周圍生活中各種陌生的事物,獲得情感體驗,踐行生活技能。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善于抓住生活、游戲和教學活動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最大限度地進行有機融合,從生活、游戲中延伸教學,從生活、教學中產生游戲。我們可以在教學中插入游戲,成為教學活動中的環節;也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完整的游戲,使教學游戲化。總之都是讓孩子在“玩”中認識世界,獲得知識,得到發展。
1. 插入式教學游戲。以小班社會活動《我是文明小乘客》為例,我們運用了插入式教學游戲的方法,開始時通過視頻、討論、講述的形式引導幼兒掌握文明乘車的行為,學會正確上下車、學用禮貌用語等。然后,通過游戲的形式創設汽車、公交站臺等形象生動的擬真場景,讓幼兒扮演角色在乘車過程中習得知識和技能。這種將大社會濃縮成小場景的方法放大了我們的教學效果。
2. 整合式教學游戲。如在小班《我幫媽媽做事情》這一社會教學活動中,我們則是引入完整的游戲,使教學游戲化。開始時老師通過媽媽不在家,我們來幫媽媽做事情這樣的游戲情境,讓孩子通過觀察有哪些事要做,并主動承擔一些小任務,使他們在做事中樹立自尊、自信,感受經過努力獲得的成就感。孩子們始終在游戲情境中運用多種感官進行學習,獲得新的經驗,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 相互滲透“情境化”的生活內容
幼兒社會性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生活活動作為一種養成教育更是一個日積月累、逐步內化的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斷在生活中開展練習和強化。生活又是由許多情境組成的,每個情境都有其獨特的內容和情感,可以喚起幼兒不同的感受。為此,我們嘗試在幼兒日常生活活動中滲透游戲元素,相機而教,適時適度地把幼兒帶入他們感興趣的游戲情境,有針對性地將抽象的社會規則和生活技能具體化、形象化,從而使他們真正理解并易于接受,自覺轉變為一種習慣性的正向行為。
1. 編撰養成教育兒歌。首先,我們將孩子們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圖片布置在樓梯走道的墻面上,并且配有朗朗上口的養成教育兒歌,孩子們看著念著,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如在洗手時,孩子們邊念兒歌邊洗手:挽起衣袖打濕小手,香香肥皂擦擦小手,搓搓手心搓搓手背,清清水兒流過手心,一二三甩三下,小手洗得真干凈。我們將一日活動中的規則、習慣等編成有趣、規范又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 設立生活能力訓練室。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園專門設立了生活能力訓練室,通過“系鞋帶、串珠子、穿衣服、扣紐扣、疊被子”等游戲,讓孩子們充分地實踐、體驗、掌握生活的技能,使幼兒生在其中,知在其中,做在其中,樂在其中,感受游戲的愉悅性,達成社會領域的目標。
三、 積極開展“趣味化”的區域游戲
區域游戲是一種以扮演角色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活動,它是幼兒進行社會性交往的起點。趣味化的區域游戲活動能讓幼兒園充分發揮小社會功能,讓孩子們因情入境、情景交融,在自發、自主、創造的活動中積極、專注、投入地探索社會,體驗人生。
我們通過創設豐富的游戲區域,讓孩子們玩得開心,學得輕松。如在小吃店的活動中,通過扮演角色培養了幼兒的模仿能力,做包子發展了小肌肉動作,從賣包子的吆喝聲里可以看出孩子的大方與自信。游戲中幼兒學會禮貌地、大聲地、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又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付錢、收錢等感知數量、知道數與數的關系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與同伴輪流、分享、協商、互助、合作,幫助幼兒學習友好交往的技能,發展幼兒的社會性。
當然,我園像這樣的游戲區域非常多,盡可能地滿足了幼兒成長的需要。例如大班游戲售樓、名片館、快樂新聞臺等,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和能力自主選擇活動材料和同伴,做他們最想做的事,玩他們最想玩的游戲,從而獲得知識,在充滿樂趣的活動中體驗快樂,感受幸福。
四、 生成創設“多樣化”的實踐活動
一直以來,我們堅持教育與實踐相結合,讓孩子在社會環境中鍛煉自己,從而檢驗行為、修正行為、規范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我們運用生成策略將游戲有機地融入課程,通過課堂教學的延伸——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們走出園門的學堂,走進生活的課堂。我們帶孩子們去郵局、到超市、逛菜場,共植樹、齊踏青、看科普。這些活動使孩子們看到了家鄉的美麗,體會到了勞動的光榮,感覺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打開了他們的想象空間,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真正產生了相關的社會情感,在社會活動中促進了幼兒認知和行為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