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_ 本刊記者(發自湖北武漢)
撤銷廉政賬戶,反腐不留“余地”
——本刊專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喬新生教授
采訪_ 本刊記者(發自湖北武漢)

喬新生
編者按:廉政賬戶的設立初衷是良善的,它挽救了一批干部和他們的家庭,但也成為一些官員“拿大頭繳小頭”掩蓋腐敗的幌子,隨著反腐的深入,撤銷廉政賬戶意味著斷了貪官的僥幸……
據新華社8月8日報道,貴州省紀檢監察機關發布通告,決定自2016年8月2日撤銷“中國共產黨貴州省紀律檢查委員會廉政賬戶”,要求黨員當面拒收禮金,否則按照最新修訂實施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違紀處理。據統計,全國至少曾有17個省份設立過廉政賬戶,目前已有15個省份撤銷。為什么要大面積撤銷廉政賬戶?撤銷廉政賬戶與反腐敗向縱深發展存在著怎樣的關聯?撤銷廉政賬戶后,對黨員干部的行為規范有著怎樣的進一步從嚴要求?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近日就此類問題專訪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喬新生教授(以下簡稱“喬”)。
記:近日貴州省撤銷了廉政賬戶,此前已經有多個省市撤銷了紀檢監察機關設立的廉政賬戶。為什么要大面積撤銷廉政賬戶呢?
喬:我也注意到了這一重要新聞。我認為,它標志著我國反腐敗已經進入關鍵階段,反腐敗的歷史性大決戰序幕已經拉開。中國的反腐敗既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題中應有之義,同時也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紀檢監察機關在反腐敗的過程中既有長遠戰略,同時又有具體的行動策略。中央“以治標的方式為治本贏得時間”,通過“打老虎”“拍蒼蠅”,在黨內形成了“不敢貪”的良好氛圍。然而,反腐敗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反腐敗的過程中既要管好黨內的事情,同時又要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風氣,因為只有這樣,反腐敗才不會顧此失彼。中國至今仍殘存著一些身份社會的糟粕,復雜的人際關系使得一些領導干部經常處于是非漩渦之中。為了解決人情往來中出現的矛盾,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通過設立“廉政賬戶”的方式,將那些來歷不明或者不便退回的賄賂上交紀檢監察機關專門賬戶,以此來減輕黨政干部的精神負擔。“廉政賬戶”類似于導流明渠,把那些灰色收入逐漸地導入“水庫”,以此來減輕黨政領導干部的壓力。
但是,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這樣的處理方式無法杜絕腐敗現象。行賄人不了解資金的走向,而受賄人也無法說明資金的來源,個別地方的“廉政賬戶”實際上變成了灰色地帶。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在運作設立的廉政賬戶的過程中,不乏投機取巧之輩,一些黨政領導干部將自己收受數額較小的賄賂存入廉政賬戶,可是卻將那些數額較大的、保險系數較高的賄賂據為己有。有的領導干部表面上是反腐倡廉的先進分子,可是背地里卻大肆收受賄賂,成為不折不扣的腐敗分子。個別地方甚至出現紀檢監察機關把上交廉政賬戶資金多少作為考核黨政領導干部廉潔自律程度的標準,結果導致一些本來一身正氣的黨政領導干部反而成了反腐敗的“落后分子”。設立廉政賬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中國傳統人情社會存在的問題,可是,由于廉政賬戶的存在,反而使一些地方的干群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一些地方的反腐敗甚至被“技術主義”所綁架。
記:不可否認,當初設立廉政賬戶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如今撤銷廉政賬戶是不是與黨的紀律規范不斷完善有關?
喬:反腐敗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解決權力與權利之間的關系問題。只有“把權力關進籠子里”,才能真正保護人民的權利,也才能真正解決反腐敗問題。全國各地設立的廉政賬戶,它在特定歷史階段對保護各級黨政領導干部,遏制我國腐敗風氣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隨著反腐敗的不斷深入,社會風氣已經悄然發生變化,無論是黨政領導干部還是普通群眾都充分意識到,在反腐敗的問題上沒有法外之地,任何領導干部只要收受賄賂,都可能會因為觸犯國家法律和黨的紀律而鋃鐺入獄。反腐敗已經過了“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反腐敗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這種情況下,繼續保留廉政賬戶,非但無助于黨政領導干部從復雜的人際關系中解脫,反而有可能使反腐敗遭遇制度上的阻力。
修訂后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規定,如果在人際交往中違反黨的紀律規定,那么,即使采取事后補救措施,其行為本身也構成違紀。換句話說,《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區別就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在貪污賄賂犯罪方面采用的是“結果犯罪”,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則是典型的“行為犯罪”。換句話說,不管行為人收受他人賄賂是否以權謀私,只要有收受他人賄賂行為,即可認定違反黨的紀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充分體現“黨的紀律嚴于國家的法律”的基本原則。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約束黨政領導干部的行為,紀檢監察機關頒布實施黨政領導干部個人收入和家庭情況申報制度,如果收受他人的賄賂沒有及時申報,那么,即使沒有利用職權為他人謀取利益,其行為也構成違紀。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的頒布實施,以及我國黨政領導干部個人情況申報制度的嚴格行,使得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設立的廉政賬戶沒有了用武之地。只要收受賄賂,不管是否以權謀私,其行為均構成違紀。可以這樣說,隨著黨的紀律規范不斷完善,約束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的“網眼”越來越密,黨政領導干部的行為全部納入《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調整范圍,在《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之外,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在規范黨員領導干部行為方面已經沒有了自由裁量權。
記:撤銷廉政賬戶對中國共產黨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喬:中國共產黨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而是一個價值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黨要求每個黨員都必須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除了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黨員沒有個人利益。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要求每個黨員都必須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上任何政黨都有所不同。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徹底擺脫了低級趣味的政黨,是一個大公無私的政黨。按照《中國共產黨章程》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設立的“廉政賬戶”,不僅不利于反腐敗的深入開展,同時也有悖于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撤銷廉政賬戶不是降低對中國共產黨黨員的要求,相反地,是對中國共產黨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中國共產黨黨員就算收受賄賂,只要將贓款上繳廉政賬戶就可以免于被追究紀律責任。
取消廉政賬戶之后,只要收受他人賄賂,不管是否為他人謀取利益,都會被追究紀律責任。從這個角度來看,撤銷廉政賬戶既是我國反腐敗的必要之舉,同時也是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章程》的必然要求。中國反腐敗已經進入“標本兼治”的時代。反腐敗過程中一方面必須以雷霆萬鈞之勢,徹底鏟除腐敗分子及其孳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必須加快制度建設,防止新的腐敗滋生蔓延。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中國反腐敗不同于任何國家的反腐敗,中國的反腐敗既要面對復雜的市場經濟運行環境,同時又要考慮到中國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在反腐敗制度建設過程中既要考慮到資源配置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又要考慮到我國傳統文化對反腐敗的影響。
記:立意良善的廉政賬戶被大面積取消,是不是也說明它沒有深入到限制權力的根本?
喬:我曾經指出,中國的反腐敗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的反腐敗,與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反腐敗有著本質區別。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源的配置由市場主體自主決定,市場主體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一定會加強監督,杜絕腐敗。如果簡單地套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反腐敗制度,那么,有可能會出現方枘圓鑿,水土不服的現象。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一方面必須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反腐敗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另一方面必須探討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反腐敗的法律途徑。只有這樣,才能防止暗箱操作,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反腐敗達到預期的效果。廉政賬戶的設立初衷是好的,是良善的,但反腐敗必須與我國體制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國反腐敗得出的教訓是,如果只是對腐敗分子采取懲戒措施,那么,不可能根治腐敗。反腐敗必須與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緊密地結合起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逐步形成“不能貪”的良好氛圍。
我在反腐敗調查過程中發現,現實生活中直接權錢交易腐敗現象大為減少,可是“關聯性交易現象”卻不斷增多。譬如,如果是一個大學的黨委書記,那么,通常不會采用收受賄賂的方式出賣自己的權力。最常見的做法是制定特殊的干部遴選規則,讓自己中意的領導干部走上關鍵崗位。這些領導干部投桃報李,千方百計滿足黨委書記的要求。中央巡視組在全國各地開展巡視工作發現多起類似這樣的事件。個別大學的黨委書記表面看起來“兩袖清風”,紀檢監察機關順藤摸瓜,卻發現他們大權獨攬,在單位各個部門關鍵位置安排自己的親信,每一次組織部門考察征求群眾意見的時候,關鍵崗位上領導干部都“身先士卒”,片面地向組織部門為黨委書記反映好的一面。在這些黨委書記的“精心營造”之下,整個單位形成了頑固的腐敗“堡壘”。紀檢監察機關“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他們的子女親信在單位順風順水,單位黨員群眾敢怒不敢言。這些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黨委書記,即使有廉政賬戶,也不可能讓他們廉潔起來。這種現象充分說明,如果反腐敗只是緊盯著權錢交易,而沒有看到腐敗滋生的深層次原因,沒有從人事制度改革入手,解決用人不當的問題,那么,反腐敗只能是蜻蜓點水,很難爭取民心。
記:當前我國反腐敗已經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但是,要想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氛圍,還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
喬:是的。反腐敗不僅要面臨傳統的“官本位”思想考驗,同時還要面臨復雜的市場經濟考驗;不僅要面對公有制條件下“內部人控制”的問題,同時還要面對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所產生的非常復雜的關聯交易。反腐敗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反腐敗必須堅持打持久戰。我建議,在反腐敗過程中必須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必須高度重視反腐敗理論建設問題。中國的反腐敗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的反腐敗。中國特色市場經濟既有市場經濟的共性,同時又有中國的特殊性。在反腐敗的過程中必須深入研究市場經濟的規律。與此同時,結合中國實際制定反腐敗的策略,完善中國反腐敗的法律制度體系。反腐敗是為了彰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越性,是為了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因此,在反腐敗過程中必須堅持走中國自己的道路。
其次,在反腐敗過程中既要重視基礎制度設計,同時又要重視頂層制度設計。中國加入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總結各國反腐敗有益經驗,對比較常見的腐敗現象制定非常明確的法律規范。我國在反腐敗過程中一方面通過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吸收《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相關經驗;另一方面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探索制訂符合中國國情的反腐敗法律規范。譬如,在“影響力犯罪”問題上,中國充分借鑒《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有關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中對利用影響力犯罪做出非常明確的規定。在查辦腐敗大案要案的過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立法現象充分說明中國在反腐敗過程中高度重視基礎制度設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解決既得利益分子腐敗問題很可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就要求黨中央必須下決心加快我國體制改革的步伐,從根本上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即將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六中全會將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作出重大部署。貴州省紀檢監察機關撤銷廉政賬戶是將反腐敗推向縱深的必然結果,它充分展現出中國共產黨對腐敗“零容忍”的決心。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不跑不送,原地不動”的現象,必須加快我國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如果說設立廉政賬戶只是反腐敗的“小米加步槍”,那么,在反腐敗歷史性大決戰中,中國必須有自己的“戰略核武器”,通過制定系統性的反腐敗法律制度體系,強化我國反腐敗頂層制度設計,形成反腐敗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