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夏鎮龍(發自湖南長沙)
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
文_本刊記者 夏鎮龍(發自湖南長沙)
策劃人語
“問責”是懸在失職失責以及腐敗官員頭上的利劍。近日,中央通過并印發了《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該條例被普遍認為是“從嚴治黨利器”。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敢于較真碰硬、層層傳導壓力,讓“失責必問”成為常態。王岐山指出,制定問責條例就是要把利劍高懸起來,告誡和警示全黨,黨中央對問責是動真格的,黨的領導干部不擔當,不負責,就要被追責。
一段時期以來,一些黨政干部擔不起責任,或者不敢擔責任,甚至腐敗墮落,與“責任”“擔當”的要求相去甚遠,乃至背道而馳。有官員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實中,一些黨員干部之所以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關鍵就在于沒有正確認識權力與責任的關系;一些地方和單位之所以存在黨的觀念淡薄、組織渙散、紀律松弛等問題,根本就在于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沒有擔起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制定“問責條例”,健全了促進責任擔當的壓力機制、倒逼機制,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畫出了擔當底線、問責紅線。大量履職不力、敷衍塞責和腐化墮落的官員被問責,被查處,充分證明了問責威力之巨大。
唐代御史韋思謙說:“不能動搖山岳,震懾州縣,為不任職。”古人尚知的道理,今天的一些黨政干部卻不敢直面問題,不敢作為。為官從政,就理應有擔當有責任,要把權力與責任、義務與擔當對應起來,否則就不要貪戀權位——那樣的話,制度不容許,民眾不答應。因此,正如王岐山強調的,“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只有讓問責成為倒逼干部積極作為、敢于擔當的利器,“問責條例”才能成為進一步夯實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