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梅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加強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它對規范事業單位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證財政資金安全、提升資金使用效率、預防腐敗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從事業單位進行內部控制體系構建的必要性入手,進一步探討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構建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的建議,旨在為事業單位內控體系的構建提供參考。
關鍵詞:事業單位 內部控制體系 改進
一、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內涵及構建的必要性和主要工作內容
(一)事業單位內控體系的內涵
事業單位內控體系的內涵就是事業單位為保證財產安全、提高服務水平、提升風險防范能力,建立的自我約束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實施細則等。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包括貨幣資金控制、預算編制控制、收入支出控制、固定資產及無形資產控制等。構建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目標就是要保護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促進事業單位的健康持續發展,提高事業單位服務大眾、服務社會的水平。
(二)構建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必要性
2014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說明了在我國事業單位中構建內控體系建設是時代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這對規范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提高事業單位的內部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有利于事業單位改革的順利進行。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化,用于事業單位建設的財政資金越來越多,但由于事業單位本身的一些問題,影響了它的工作效率和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因此,構建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是事業單位改革的需要。
其次,有利于保證事業單位資產的安全和完整。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可以有效地減少財產的浪費、損壞,有效地預防貪污腐敗、資金挪用等行為的發生,降低資產使用的盲目性、隨意性,實現財務管理的規范化,保證事業單位資產的安全和完整。
最后,有利于推動法治社會的實現。事業單位的職能是為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它們使用大量的財政資金來執行事業職能和部分行政執法權力。目前,由于缺乏內部控制,導致部分事業單位浪費現象、國有資產流失現象嚴重,這足以說明這些事業單位在工作中需要相關的制度來規范和約束。因此,構建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對堵塞漏洞、防范經濟犯罪、加強廉政建設,推動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構建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主要職責
事業單位要建立健全適合本單位實際情況的內部控制體系,同時利用內部控制審批、不相容崗位分離等方法,加強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流程,實現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事業單位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報告制度,積極推進自我評價和信息公開機制,充分發揮它們對內部控制的監督和促進作用;事業單位要科學設置內控機構、制衡內部權力、定期輪崗并規范運行內部權力;事業單位還要強化自我評價、激勵考核制度和監督檢查工作,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強化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實施和不斷完善。
二、事業單位構建內部控制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意識淡薄
目前,我國事業單位構建內部控制體系剛剛起步,大部分事業單位忽視內部控制在財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缺乏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部分人員認為內部控制只要保證財務管理的內部控制即可,將二者混為一談,對內部控制認識片面;部分事業單位的領導層對構建內部控制體系的認識不足,造成內部控制體系不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流于形式;部分事業單位人員認為內部控制體系只是事業單位的一種管理形式,具備框架即可,而沒有制定詳細的規章制度等等,由于內部控制意識淡薄導致內部控制建設缺乏主觀能動性、內部控制制度落實不到位,這些都阻礙了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
(二)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是普遍現象。部分事業單位雖然已經制定了內部控制的各項制度,但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部分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是為了應付上級部門的檢查,缺少必要的執行措施,實用操作性不強,這些都影響到了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影響了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
(三)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缺少風險評估制度
事業單位的風險評估,是指對實現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目標過程中的各種風險所進行的風險預測、風險評估,并制定相應的對策,從而達到降低風險和減少損失的目的。我國的事業單位從事的多是社會管理和社會公益服務方面的工作,具有壟斷性,因而缺乏風險意識,沒有建立風險評估制度,注重的是眼前的經濟效益,對未來風險的識別、分析不夠。所以,風險一旦發生,就會給國家和單位帶來嚴重的損失。同時,風險評估需要專業的人才,但目前事業單位中缺少這種專業的風險評估人才,也制約了風險評估工作的開展。
(四)事業單位構建內部控制體系時監督不到位
健全的監督機制是事業單位構建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保證,它負責對內部控制體系實施全程監督。但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完善的監督體系,審計監督形同虛設。有的事業單位沒有獨立的監督審計機構和專職人員,履行審計職能時會受到其他部門的干預,無法達到預期的監督效果,內部控制監督沒有與績效考核掛鉤,制約著內部控制體系無法發揮其積極作用。
三、事業單位構建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意識
事業單位要統一思想、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首先,要加強對事業單位領導和職工的培訓工作,積極宣傳內部控制的必要性、緊迫性,提高全體人員對內部控制工作的認識和重視,引導全體職工自覺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樹立共同構建內部控制體系和規范權力使用的意識,為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提供良好的環境;其次,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結合本單位實際,做好內部控制建設的組織建設,單位負責人作為第一責任人,主持方案的制定、明確分工、配齊人員,制定出適合本單位實際的構建內部控制體系的實施方案,加快推進內部控制管理的腳步,確保制度健全、體系完整、執行有力。
(二)完善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增強執行力度
事業單位要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并確保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執行。
首先,要以財政部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為指導,結合自身發展實際,進一步完善已有的內部控制體系;其次,要對內部控制制度進一步細化,在已有的框架內填充內容,使內部控制制度更具有指導性和操作性;第三,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還要強調全面性,既要針對全體職工,又要涉及業務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最后,事業單位還要制定責任分明的制衡機制,確保單位內部各部門之間的互相制衡,強化內部控制的責任約束,充分發揮內部控制制度的積極作用。
(三)建立風險評估制度,保障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健康運轉
事業單位在構建內部控制體系的過程中,同樣要重視風險防范制度的建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事業單位的壟斷地位被削弱,也置身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因此要樹立風險管理意識。首先要成立風險管理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組織體系,對可能產生內部和外部風險的因素進行收集、整理、分析,預測,并主動提出規避風險的措施;其次要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制度和風險評估機制,明確風險管理的目標、加強風險事項的識別、建立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根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適時地采取應對措施,確保事業單位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四)完善監督機制、制約內部權力,確保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效執行
首先,事業單位要加強內部監督、制約內部權力運行。在事業單位內部設立獨立的監督機構、審計部門,確保其開展工作的獨立性、公正性。同時要建立有效的監督考核激勵機制,把監督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職稱晉級、職務提拔掛鉤,以提升內部控制的時效性、公正性、公信力。其次,通過對內部控制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內部審計監督,對內部控制體系的設計效果和實施狀況進行評價,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修改和糾正,達到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最后,要加強外部監督,建立由財政、審計等部門參與的協調機制,執行信息披露制度,并且探索注冊會計師對事業單位財務報告執行情況的審計制度,以此來提高事業單位的管理水平,推動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對事業單位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規范了事業單位日常管理行為,而且能減少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保障國家的利益不受損失,促進事業單位健康發展。同時,事業單位也要在內控工作實踐中發現問題,并不斷地解決問題,促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不斷升級,增強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萬齊.淺論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J].財會學習.2016(02)
[2]趙同軍.淺析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N].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04)
[3]張敦莉.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措施探討——基于事業單位內部控制[J].現代商業.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