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集體合同簽訂過程中勞動者參與度低是集體合同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在于資強勞弱的社會現實、勞動者缺乏參與集體協商的通道以及勞動者的素質普遍不高。解決辦法可以在集體協會過程中由勞動者組建一個臨時性組織參與集體協商,完善社會保障和法律制度解決勞動者參與集體合同協商的后顧之憂,豐富集體協商指導員的工作內涵等。
關鍵詞:集體合同;集體協商;勞動者;參與度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2-000-01
一、集體合同的定義
資強勞弱是一種普遍現象,這導致雇傭者向勞動者支付的勞動報酬不能真正反映其價值,而通過簽訂集體合同可以一定程度避免這種不公平?!吨腥A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33條規定:“企業職工一方與企業可以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簽訂集體合同。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通過。集體合同由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簽訂;沒有建立工會的企業,由職工推舉的代表與企業簽訂。”筆者認為可以將集體合同簡單理解為:勞動者群體和用人單位雙方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職業培訓、保險福利等事項,通過集體協商訂立的書面協議。
二、我國集體合同訂立中勞動者參與度低
截至2013年底,全國簽訂集體合同總數242萬份,比2010年的140.7萬份增長了72.0%;覆蓋企業632.9萬家,比2010年的243.8萬家增長了159.6%;覆蓋職工2.87億人,比2010年的1.85億人增長了55.1%.簽訂工資專項集體合同129.8萬份,比2010年的60.8萬份增長了113.5%;覆蓋企業364.4萬家,比2010年的111.6萬家增長了226.5%;覆蓋職工1.64億人,比2010年的7565.7萬人增長了116.8%,從這些漂亮的數據來看,我國的集體合同工作和簽訂率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然而在這一組組漂亮數據的背后,勞動者在集體合同簽訂過程中參與度低的問題凸顯,這直接導致我國集體合流于形式、作用有限。謝玉華于2012年發表的調研報告就印證了這一現狀:僅7%的被調查者表示參與過企業的工資集體協商;僅15%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企業簽訂了工資集體合同。
三、勞動者主體缺位的原因分析
(一)勞動者參與集體協商的通道有限
集體合同所約定的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保險福利等事項的直接作用對象是勞動者,勞動者最關注這些內容,且最了解現實中存在的問題,而現在,集體合同的簽訂多由工會簽訂,加之我國工會半行政的特點,所簽訂的集體合同很難為勞動者切身利益提供有效幫助。由工會與雇傭者簽訂集體合同,并由勞動者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的模式提高了效率,但是卻阻止了最廣大的勞動者參與其中的可能性,繼而導致集體合同流于形式,不能為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服務。
(二)資強勞弱影響勞動者參與集體合同協商
簽訂集體合同本質上是為了保護勞動者權益,而這一行為實質上動了雇傭放的“蛋糕”,資強勞弱的客觀現狀下,雇傭方很難有動力去簽訂集體合同。而作為利益相關方的勞動者有動力但不敢有要求,因為雇傭方掌握著勞動者的雇傭、升遷、工資發放等權利,以及在崗位有限勞動力剩余的國情面前,勞動者為保住自己的工作很難有勇氣參與到集體合同制定中。
(三)勞動者素質影響參與集體協商積極性
集體合同簽訂的最大受益者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者,這里勞動者人數多、可替代性強,且雇傭者管理水平、法制觀念相對較低,成為發生侵害勞動者權益事件的高發地帶。但由于這里的勞動者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法律維權意識較低,在集體合同簽訂過程中,尚不知簽訂勞動合同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就更難主動要求參與到集體合同訂立的過程中去;就算是參與到了其中,也會因為自身知識所限無法有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四、解決對策
(一)拓寬勞動者參與集體協商的通道
勞動者參與集體協商是解決勞資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現實問題我國法律中并沒有保障勞動者實現參與權的通道,在不改變現行工會制度的情況下,給勞動者創造參與民主管理的通道就成為重要課題。
筆者認為,在簽訂集體合同期間由勞動者成立一個臨時性組織,該組織在縣級以上民政部門備案,當集體合同簽訂完成在民政部門正式備案時,該臨時性組織即解散。該臨時性組織為保證成員對企業的熟悉度和忠誠度,應對成員工作時限作出規定,可以參考德國的企業勞動委員會制度。我國實行單一工會體制,在法律上并不允許多元工會的存在,工會是與雇傭方簽訂集體合同的主體,該臨時性組織的成立并沒有對該原則造成原則性挑戰。該臨時性組織主要是團結了勞動者力量,避免單個勞動者力量過小意見不被雇傭方或者是工會采納的尷尬。而且臨時性組織在集體合同簽訂備案成功后即解散,能夠與我國現行的集體合同備案登記制度相銜接,具有可操作性。
(二)解決勞動者參與集體合同協商的后顧之憂
導致勞動者不敢談集體合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國勞動力市場嚴重供過于求,勞動者往往為了保住職位而放棄權利,因此,要真正解決勞動者的后顧之憂,政府應該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尤其是法律保障機制,避免勞動者因參與集體協商后被任意解雇,如果發生解雇將追究雇傭方法律責任。
(三)豐富集體協商指導員工作內涵
我國多個地區建立了集體協商指導員政策,旨在指導和幫助基層工會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簽訂工資專項集體合同、宣傳集體合同法律法規。集體協商指導員制度的建立,對我國集體合同的簽訂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其工作內容不應僅限于簽訂集體合同,還應包含組織并提供幫助協助勞動者參與到集體合同簽訂中。集體合同的簽訂數量、過程和質量都應成為工作質量的考核指標。指導員還應對合同執行起到監督作用,對雇傭方違反合同的行為上報有關部門以及為勞動者提供適當法律援助。
參考文獻:
[1]上海市總工會.全總集體合同部部長張建國深入解讀集體協商制度.http://www.shzgh.org/renda/node5902/node18797/u1a6024484.html,2016-8-13.
[2]謝玉華.別將工資集體協商做成政府和工會的自娛自樂.中國工人,2012(1):16-19.
作者簡介:朱曉瑩(1992-),女,廣西南寧人,北京理工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