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秋英
摘要:農村的現狀和意識形態阻礙了農村建設,農村建設離不開人才,然而,我們的高職院校缺乏服務農村的意識教育,培養不出服務于農村的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農村;意識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2-000-02
大家都知道,意識決定行為。意識形態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系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意識形式;社會意識形態是對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它們都是意識的內容。意識形態是以價值觀為導向和核心的,不同的意識形態相互區別的本質在于其價值觀的不同。意識能對人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引導、支配、操縱或控制,也就是說,沒有超意識的行為。有了什么樣的意識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那么我就看看高職院校的意識教育能否聯系農村服務。
一、農村里的意識形態現狀
(一)農村建設現狀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05年12月底下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地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但農村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
1.農民整體素質不高
隨著素質跟進教育的不斷深入,截止2013年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100%,文盲是掃除了,但是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小學和初中文化水平階段,且絕大部分流入進城打工大潮。根據2013年的數據統計①,560.3萬農村普通小學畢業生,進入教育部辦的初中學校261萬人,進入其他部門辦的初中0.73萬人,進民辦初中12.81萬人,進入企業辦的0.01萬人,也就是說,即便假設進入職業初中的0.3534萬人全部來自農村,還有50%的小學畢業生停止受教育;而313.91萬農村普通初中畢業生中,只有28.12萬人招入高中,進入中職的人數極少,近91%的農村初中畢業生流入打工大潮,每年都如此。
2.老“三農”問題還沒解決,新“三農”問題又嚴重了
農業、農村、農民,是政府以及社會各界還在致力解決和研究的老“三農”問題,而農民工、“老人農業”和“空心村”是近些年出現的也急需要解決的新“三農”問題②。農村大量青壯年離開農村進城打工,稱之為農民工;留在農村的就剩下老人和兒童了,田地由老人來耕種,稱之為“老人農業”;還有不少農民全家進城,人去屋空,出現村莊“空心化”的衰落現象。③老“三農”問題還沒有解決好,新的“三農”問題又出現了。事實上,新老“三農”問題相互影響,惡性循環:“老人農業”使農業生產老套化,科技含量低微;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生活條件艱苦,更促進稍有文化的人或農民工往城鎮轉移,“空心化”、“老人農業”就與日俱增了。
3.農村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過去的農村雖然貧窮,但環境呈自然狀態,沒有什么污染。隨著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農村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由于農民依賴化肥、農藥的快效性,就忽略了人畜糞便的利用,到處亂堆,形成另一種污染。農用地膜成為農業生產普遍使用的工具,加上工業產品普遍使用于農村,白色污染到處都是,土地上、田野里、河流里、小溪里,到處都是塑料膜和塑料袋,不可化解。農村里亂挖礦、亂伐木、亂燒山以獲取經濟利益的現象也是影響農村環境的一大因素。有的農村還有鄉鎮企業,污染問題從來不受重視。
(二)農村的意識形態現狀
根據上述農村現狀,可以看出農村的意識形態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近利的功利化意識非常嚴重,缺乏農村建設意識
農村的文化素質普遍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不到位,容易受外來糟粕思想價值觀的影響,加上城鄉生活水平的差異懸殊,注重近利的功利主義思想呈普遍趨勢,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笑貧不笑娼、為了個人的眼前利益不惜犧牲集體和后代的長期利益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農村大量人口外出打工,掙了錢后就搬離家鄉住進城鎮。沒有人愿意留下來為農村的建設出錢出力,即便是農村出去的大學生也不愿意為農村建設服務,他們討厭農村,不愛家鄉的山和水,也發現不了農村可利用的資源。絕大部分外出掙錢后,不會去為農村建設投資,特別是山區農村,寧愿掙錢后回家鄉好好享受一兩個月的賭癮生活,也不愿意拿出一點錢來投資農村建設,除非今天投資明天就回報。
2.小農意識仍然很強
留在農村的農民或有點知識的高中畢業生,在心理上那種求穩、患得患失、怕變革的特點很明顯。他們過著現有的生活,缺乏主動進取的精神,除非眼前有成功的例子且沒有任何風險,否則他們絕不會想法子去創新,去改變現有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大部分農村缺乏組織性和協作性,喜歡單干,不喜歡約束和自律,要想組織一個團隊去創新創業就非常難。但他們有偶像心理,喜歡崇拜像毛澤東這樣的為窮苦人民謀解放謀福利的偉大人物,喜歡與知識分子交流,特別是大學生。除此之外,農村很容易受宗教和迷信思想的唆慫,寧愿相信鬼神求福祿,也不愿相信科學知識求發展。特別是看到博士、碩士生在小學畢業的大老板手下打工的時候,他們的祖墳觀和神靈觀就更根深蒂固了。
3.農村出現倫理道德危機,核心價值觀轉移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小農意識并未阻礙他們獲取各種信息的好奇心,由于知識層次低,對社會信息,特別是來自低俗影視、文學作品的信息缺乏辨別力,嚴重沖擊著傳統的倫理道德基礎。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越來越盛行,例如子女嫌年老父母阻礙自己享樂而肆意虐待父母的,年青子女嫌父母給予不了想要的虛榮而毆打父母的,妻子丟棄生病丈夫的,丈夫扔下妻兒不管的,丈夫帶妻子出去賣淫的,父母明知道女兒在外不干正經事而默認的,這些已經不是個別現象了。不管利用什么手段,只要能滿足當前追求財富的需求,一切都是“合理”的。
過去,農村的核心價值就是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他們把傳宗接代,撫育后代視為一生的使命。現在這種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物質需求擺在第一位。現在的農村夫婦因生兒子而郁悶生女兒而高興的大有人在。太多的新聞報道女子為逃避貧窮丟棄子女遠嫁他鄉或跟隨土豪。湖南邵陽就有一個“無媽鄉”。2015年的報道,132個孩子處于“失母”狀態,除了母親正常死亡,其中有116個孩子的母親因為逃婚或改嫁離開了他們。
二、高職院校的意識形態教育現狀
根據對常州大學城五所高職院校的調查表明,高職院校的意識形態教育呈以下特點:
1.教育內容以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為主,但已經缺乏吸引力
高職院校的意識形態教育內容仍然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民族與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但這僅僅是課堂任務,深入不了學生心靈,因為老師只是把它當著教學任務,私下里與學生交流中卻融入大眾化的功利主義。為了吸引學生,也許會做出各種功利思想的引導。學生也慢慢形成只有在功利面前才會服從學校和老師的安排。借用專家們的話來說就是:“學校不再是象牙塔,要讓我們的學生走入社會后盡快融入社會的人情世故……”
2.功利主義思想主導學校教育方向
高職院校的功利主義指導思想從校訓、規章制度和橫幅上是看不到的。但從學校的課程設置、師資配置和課題申報上可以看出。課程設置的指導思想就是:重技術輕素質,素質教育也停留在職業素質教育,為的是符合學生就業于大城市的功利性;重專業輕人文,為了保證更高的就業率。至于學生的社會道德素質以及人生價值觀就不是高職院校培養的重點。師資配置上,專業教師每年都在招聘,盡可能聘請到高學歷高技術人才,而非專業的通識科目常常由課時不夠的教師兼任或安排行政工作人員兼任。校級課題申報,與學校所設重點專業沒有多大聯系的課堂就很難中標,校級以上的,除非通過校外途徑申報的,否則只要對學校專業教學無關的就休想被送出去參審。還有其他潛在的功利主義思想指引著師生的發展方向。
3.厭農觀是高職院校招生的“糖果”
基于對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職院校的調查,全日制在校生7萬余名,60%-80%的學生來自農村。高職院校培養了這么多的農村大學生,農村建設為啥還沒有多大起色呢?原因是高職院校培養的不是為農村服務的人才。吸引農村孩子上職業院校的糖果就是厭農情緒。在招生的時候不免會亮出往屆生在大城市高就業率的寶劍,吹捧有多少學生進入大型企業,有多少學生成為高管人才。其實,大部分學生畢業了并未進入好的企業,像做臨時工樣的布滿城市各角落,也不愿回到農村發揮一技之長。即便是有學生愿意回農村也是一事無成,因為他在職業院校沒有學到服務農村的技能和知識。除了農技校,沒有哪所高職院校專門設置課程或融合其他課程,讓學生了解農村、理解農村、服務農村、改變農村的。他們就是抓住農村學生不愿回農村工作的心理特點來吸引農村孩子上學的。
三、高職院校的意識形態教育為農村服務的疑點
1.高職院校教育的功利性如何能改變農村的功利思想?
高職院校的學生本來辨別力就不高,且大部分來自素質普遍低的農村,功利性的高職教育只能潛移默化學生越來越功利。處在農村的父輩們如何從下一代身上看到新的希望?
2.厭農情緒下如何教育學生熱愛農村,服務農村?
農村之所以發展緩慢,城鄉差別之所以這么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村缺乏人才,人才不愿意下農村。人才不愿意下農村,一方面是政府的因素,因為同樣的工作,待遇卻比城市里的低一大截;另一方面就是厭農觀的影響,出來讀大學目的就是為了逃離農村。
3.對農村的現狀只表示同情,沒有改造農村的意識培養,如何實現服務于農村的任務
“誰讀懂中國,誰就擁有中國,誰讀不懂農民,誰就讀不懂中國”。④這句話說明農民在中國的特殊地位,農民的素質和意識形態影響著農村建設,影響全中國的發展。高職院校以及上升到各級別的高校,你們的意識教育僅僅對農村只表示同情是遠遠不夠的,只會讓學生望難生畏。要有意識地去了解農村、讀懂農村,教會學生熱愛農村、服務農村,有了意識,學生自然會去學習建設農村、改變農村的科學技術和本能。如果高校不在意識形態、課程設置方面去引導學生熱愛農村,服務農村從何談起?
總之,我國是農民大國,農民問題解決了,中國經濟就提升了。解決農民問題,一方面依靠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另一方面依靠教育。農村的問題最好農村自己來解決,怎么解決?靠教育,教育改變意識形態,教育提升素質,教育提高技能等等。
注釋:
①國家數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
②程必定.中國的兩類“三農”問題及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思路[J].中國農村經濟,211(8):4-11.
③同上
④陳慶立.中國農民素質論[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1-5.
基金: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14年度學術科研基金項目研究課題《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模式的實證研究——以常州大學城為例》部分成果,課題編號[RJZ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