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銳
摘要:互聯網的產生和發展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同時也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它就像一把雙刃劍,既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同時也引發了許多問題。探索在網絡環境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與方法,對于高校創新教育理念和教育的方式方法,積極利用網絡的優勢,開展更具針對性、更有實效性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重大。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互聯網;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2-000-01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大學生是最先接觸互聯網的群體之一,受到互聯網的影響也是最早的。互聯網極大地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但另一方面,互聯網絡中的某些不良因素也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帶來了許多的影響和沖擊,并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同時,也可以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網絡文化,有效運用網絡載體,主動接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身免疫力。
一、互聯網時代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
1.互聯網打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對大學生更具吸引力
網絡信息資源非常豐富,更新速度快,具有開放性和自主性的特點。在網絡上,可以通過文字、圖像、視頻等多種形式把教育的相關內容展示給大學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了生機和活力。同時也可以在網上直接與學生進行交流,每一個受教育者都可以選擇性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自由自主的狀態下得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育方式枯燥、脫離生活的不足,增強了思想政治工作對大學生的吸引力。
2.互聯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豐富,實現了互動式教學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正迎來良好的歷史機遇期,同時由于網絡的開放性、網絡文化的多元化,不健康文化和西方腐朽文化的沖擊,也給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政治態度、個性心理、人際交往等方面帶來了較大的影響,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方法、主導性地位帶來嚴峻挑戰。加強了理論知識在大學生頭腦里的印象,弱化了以前理論說教的枯燥乏味。互聯網的出現也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一對多”的固定模式,實現了互動式教學。但是這種新的教育模式如何更有效地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使我們的教育變得更加主動和積極,這將是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課題。
3.互聯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
互聯網具有隨著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網絡化,高校在觀察和認識大學生思想動態方面,擁有的手段更加先進、工作效率更高,效果更加明顯。這主要基于對網絡輿情進行全面的收集、分析與正確研判。互聯網虛擬性和隱蔽性的特點,使大學生也多了一個表達渠道,對于一些大家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對于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困惑等等,他們可以通過網絡,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傾訴和表達自己的情感等。但是,隨著新媒介的廣泛運用,網絡輿論的產生和演變更為迅速、復雜網絡輿情的收集和監控、分析難度越來越來越大,對網絡輿情的預警形成了有力的挑戰。建立健全更加有效輿情監督機制與應急處理機制是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各種即時聊天工具如群、、微博、微信等均可以用于開展隱性教育,而且操作簡單、使用方便、信息傳輸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進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現代化。
1.網絡信息復雜化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不管什么樣的人都能夠在網上獲得和發布各種信息,對于未成年人來講,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健全,網上海量的信息,給他們帶來的沖擊和影響也是難以想象的,尤其網上一些非法的、暴力的、反動的言論和信息,所造成的傷害也是難以估計的。比如有些大學生因為沉迷網絡,患上抑郁、失眠、吸煙、酗酒、精神分裂等網絡綜合癥,所以,如何控制網絡的負面影響,引導學生對網絡信息進行甄別,作為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2.網絡環境下加劇了高校管理工作的困難
網絡社會是一個虛擬的社會,缺少規范并且缺少相應的管制。在網絡上,人們誠信缺失,黃毒泛濫,人與人之間交往變得麻木和冷漠,這些對于大學生的沖擊和影響,無疑給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帶來了困難。網絡所提供的虛擬化、數字化的生活、工作、娛樂、休閑方式,帶給了人們更多的快樂與自由,同時也容易使一些大學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3.網絡環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傳統教育無法相比的,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學生似乎更感興趣,所以要求教師要將枯燥的理論生動的講出來,能夠引導學生利用網絡的交互性、超鏈性和開放性進行學習,應該學會利用網絡為教學服務。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十分艱巨也十分復雜。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良好的機遇,面對機遇,我們要積極準備,主動出擊;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面對挑戰,我們要堅持原則和立場,要用革命的大無畏精神勇敢的面對一切風險”。加強對“高校網絡的監管,加強對大學生的因勢利導,真正的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陳德敏.網絡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J].科教文匯(上旬刊),007(04).
[2]徐國立.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03).
[3]賈兵,朱林.利用網絡渠道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教學論壇,2012(12).
[4]黃勉勉.論提高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7).
[5]岳愛武.網絡沖擊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創新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9(01).
[6]胡恒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發展趨勢[J].學術論壇,2013(02).
作者簡介:方 銳(1983-),女,河南信陽人,助教,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