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三郎
有一種疾病,它殺人于無形,悄無聲息,猝不及防;一個白天還吆五喝六的健康人,在一夜之間就可能再也沒了氣息。這就是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危害。

致命的“意外”
醫學上,猝死是指一個平時外觀健康或病情已基本穩定的人,突然發生“意想不到,非人為的”自然死亡。說其是自然死亡,概因已排除自殺、他殺、中毒、過敏、外傷等致死的可能性。“猝”乃迅疾之意,因此大多數猝死多在發生瞬間至一小時內便死亡,很少能挺過六小時。猝死來勢兇猛,其中70%左右是心源性猝死。換言之,心臟若一旦罷了工,問題就非比尋常。2008年6月,美國心源性猝死學會網站上公布:全美每年因心源性猝死的人數達到32000人。一旦發生,90%的患者難逃此劫。
這顆與自己的拳頭一般大小的心臟真的是太重要了,它就是人體內的發動機。從娘胎里,它便開始了跳動。在人的生命長河里,它從不停歇,不舍晝夜,時刻在輸出動力,泵出并維持血液在血管內流淌。一旦發動機故障,人體這臺大機器就要熄火停工。有人或許會說,再把發動機啟動不就行了嗎?問題絕非如此簡單。
首先,人的大腦等不及。時間就是生命,人體“司令部”里的腦細胞最為嬌嫩,當3分鐘沒有新鮮血液供應氧氣和能量,它就開始死亡。一旦超過5分鐘這一大腦可以忍受的極限,大腦的功能已幾乎不可逆轉地直轉而下。此外,心源性猝死的人,一般均無旁人在場。即便有同伴,也大多因不懂急救技術,如心臟外按壓、人工呼吸等,而錯過最佳搶救時機。
能不能預防?
有人會問,有沒辦法對猝死這種突發災難做個“預報”呢?答案是很難。心源性猝死就像抵在生命之門上的手槍,誰都不知道扳機會在何時被叩響。此外,各年齡段人群都可能發生猝死現象,尤以嬰孩和中老年人多見。嬰孩發生的猝死被稱為嬰兒猝死綜合征(SIDS),一個看似健康的嬰兒,晚上入眠后次日早晨便身體冰涼再也沒有啼哭。人們最初懷疑是父母睡眠中不慎壓到孩子,引起窒息死亡?,F今醫學認為,呼吸血管系統的功能出現障礙可能才是關鍵。
中老年人發生的猝死一般都有基礎疾病在先,其中最常見、最重要的病因莫過于冠心病。此外,各種心肌炎、心肌病及心律失常,都能引起心源性猝死。在此基礎上的誘發因素,就像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讓生命頃刻散架。這些誘發因素包括: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過度疲勞、吸煙酗酒熬夜、暴飲暴食等。
防患于未然,人們依然可有所作為。首要的一點便是生活方式的合理有序化。物欲的時代一切向前(錢)看,身在職場江湖,表面光鮮、內心驚惶。精彩背后或許是滿身疲倦,是時候勞逸結合、調整心態,好好改觀自己的生活節奏啦。身體是革命之本,關心身體變化,注意各種警示信號,及時就診醫治,才能更健康地工作與生活。或許唯有此,才能讓這一生命殺手像臭啞彈一樣——永遠保持靜默,不再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