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亮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推動了國內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外開放之路,開放型經濟成為了我國經濟迅速崛起的重要影響因素。開放型經濟是發揮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資源配置優勢的有效手段。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推進,深入剖析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歷程與特征,在原有的理論基礎上逐步深化發展。
關鍵詞:改革開放;開放型經濟;發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2-00000-01
一、開放型經濟的內涵
開放經濟作為一個專門的范疇,是由西方經濟學家先使用的。開放型經濟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國際化的經濟。西方的開放型經濟內涵劃分成了三個層次:一個是參與國際貿易的經濟;二是國際貿易不受限制的經濟;三是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經濟。
在我國,周小川(1992)最早就明確提出了“開放經濟學”的概念,他認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對應的模式應該是“開放型經濟”,要把國內經濟和整個國際市場聯系在一起,盡可能充分地參加國際分工,同時在國際分工中發揮出本國經濟的比較優勢。隨后,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中央首次提出“發展開放型經濟”。對于開放型經濟的內涵,我國學者也作了積極的探討,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如李欣廣(1995) 從參與國際分工的角度認為,開放型經濟是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的國民經濟;陳飛翔(1999) 從開放程度角度認為,所謂的中國開放型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是一國經濟的全面開放,表現為“國內經濟與國際互接互補” ;楊圣明(2000) 從使用外資方面認為,開放型經濟就是通過放寬貿易利用外資,引進技術,大力發展面向國際市場的產業,以出口貿易帶動企業和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加速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優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中國開放型經濟初步探索階段、中國開放型經濟全面對外鋪開階段、中國開放型經濟完善階段、中國開放型經濟深化階段、中國開放型經濟進一步創新階段。
(一)中國開放型經濟初步探索階段(1978-1991)
1978-1991年是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中國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是在政策引導下,沒有經驗可依的、完全“摸著石頭過河”的實驗探索型發展階段。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中國開始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總方針。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確立,認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相對應的對外開放的模式應該是“開放型經濟”。
(二)中國開放型經濟全面對外鋪開階段(1992-2001)
中國開放型經濟經過 10 多年的實驗性探索階段后,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梢钥闯?,對外開放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推動了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在此基礎上,1992 年開始,我國進行了大范圍的全面性改革開放,同時進一步深化外貿體制和完善法律法規建設,為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以及加入世貿組織打下基礎。
(三)中國開放型經濟完善階段(2002-2006)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標志著中國的開放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這一切意味著中國從最初的單方面開放轉向了雙向開放。中國的開放型經濟發展由此進入了在 WTO 規則框架下運行,2002-2006 年是中國外經貿制度與經濟運行國際化接軌時期。
(四)中國開放型經濟深化階段(2007-2012)
自2007年以來,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發生了變化。受2008年底全面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進入了后危機調整時期,國際需求急劇萎縮,反傾銷、反補貼等盛行的新型貿易保護措施對我國開放型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同時,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進入了深水區,一系列矛盾、問題凸現出來,開放型經濟發展進入深化階段,主要是發展“綠色經濟”。2008 年 10 月,國際環境規劃署適時提出了發展“綠色經濟”的倡議,促進綠色經濟發展。
(五)中國開放型經濟進一步創新階段(2013-今)
2013 年8月,國務院批準建立上海自由貿易區,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設立是我國政府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創新。上海自由貿易區在政策上擴大了對金融服務領域、商貿服務領域、航運服務領域以及專業服務等領域的市場開放。我國當前計劃通過上海自由貿易區來打造新一輪開放格局和開放新模式。
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成效評價
(一)目前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成效
1.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日益加深。2013年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到4.16萬億美元,占全球貨物貿易總額的15.2%。30多年增長了215倍,特別是從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五年里,進出口貿易總額從2001年的5000億美元增長到了2萬億美元,在世界貿易史上算是新興局面。
2. FDI緩慢下降。我國巨大的本土市場、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改革政策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創造了條件。國內外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盡管全球跨國公司仍將我國視為未來海外投資的首選目的地,但我國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相對下滑,增長方式逐步向內生性增長轉變。
3.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長。與外商直接投資相比,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201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創下1078.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2.8%,連續兩年成為美、日之后的全球三大對外投資國。并且,投資覆蓋國家地區更為廣泛。
(二)未來我國開放型經濟需面臨進一步的完善
1.對外開放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有者包含要素不同,所獲利益也不均衡。近年來,在對外貿易總量不斷增長的環境下,外貿利潤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國內生產出口商品的勞動者工資上漲幅度,兩者不成比例,不利于開放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西部與東部利益分配差異大。我國在開放過程中,東部沿海地區明顯具有運輸成本低、基礎設施健全等優勢,外商在投資時通常都是優先選擇東部沿海地區,不愿意到交通不便利的西部地區投資。
參考文獻:
[1]襲長洪.中國建立和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演進軌跡及特征評估[J].改革,2008(9):15-25.
[2]馬伯鈞.開放經濟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周小川.走向開放型經濟[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2(5).
作者簡介:竇 亮(1993-),女,漢族,籍貫:四川成都,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中國財政金融與物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