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專家
秋季因為秋高氣爽令人舒適,但卻暗藏蕭瑟之氣。若不善加調養,往往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這個季節就是要讓身體儲存能量,迎接寒冬。
Q:很多人在夏秋交替的時候容易感到不適,我們該如何在飲食和起居方面進行調養?
A: 中秋時天氣明顯轉涼,人體新陳代謝變慢,氣候干燥,易出現便秘,皮膚干燥,咽喉干甚至腫痛,干咳等秋燥現象。《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至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則傷肺,又為飧泄,奉藏少。”秋季中醫養生大法為——滋陰潤肺,突出“潤”和“收”二字。
【中藥調養】
⑴潤肺:西洋參、南沙參、北沙參、天冬、麥冬、玉竹、石斛、天花粉、川貝、羅漢果、杏仁、百合、山藥、枇杷葉。
⑵滋陰:生地、熟地、山藥、山芋肉、阿膠、枸杞子、女貞子、黃精、炙鱉甲、龜板、黑芝麻等。
⑶生津:烏梅、洛神花、山楂、桑葚子、陳皮、荸薺。
【食物調養】
⑴水果蔬菜:犁、藕、銀耳、石榴、柑橘、甘蔗、枇杷、柿子、山藥、葡萄、西紅柿、白蘿卜、蘋果、胡蘿卜。
⑵動物類:蜂蜜、鴨、鴿子、海參、鮑魚、干貝、甲魚等。



邱崇源
臺灣全科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國家高級心理咨詢師。南京北衛診所院長醫師,師承國家級名中醫金實教授,多年來先后跟隨張繼澤、夏桂成、余承惠、江育仁、曹頌昭等十余位國家級和省級名中醫,傳承中醫藥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擅長以中藥為主,配合針灸、推拿,內外兼治提高臨床療效,同時注重心理疏導,飲食養生,中醫治未病等。
秋天,陰陽相伴,白天和黑夜的時間一樣長。隨后,白天短、黑夜長,而天氣也逐漸陰冷,所以起居作息應早睡早起,平衡起居,能使體內陰陽調和,則氣血順暢。
秋天天地間萬物皆由盛轉衰,草木也由榮轉枯,其志為“悲”,易使人觸景生情,對老人來說,更易有凄涼、悲傷之感,必梳理情緒,保持安寧平靜。建議:1、用玫瑰花、合歡花、三七花泡水飲用。疏肝理氣、養心安神。2、外出游玩,登高遠眺。3、找人聊天或者心理疏導。
秋季人體陰精陽氣正處于收斂、閉養階段,運動不宜過于激烈,出汗過多易傷陽氣,運動應選擇輕松、柔和、平緩的項目,如瑜伽、散步、太極拳、游泳等。
Q: 中醫是如何理解“秋凍”的?
A: 所謂“秋凍”,就是乍寒適當凍。秋天到來氣溫稍有下降,不立刻添衣,凍一凍從而激發機體適應寒冷的能力。
入秋以后,應該注意“三防”。
【防外感】外感邪氣,首先犯上,秋燥邪犯肺,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咽痛、咳嗽、干咳等等。可以服用玄麥柑橘和蒲地藍片。早晚氣溫低,運動后腠理開,易著涼。
【防便秘】肺與大腸相表里,躁邪入里易出現大便干結,可多吃水果,重則服用麻仁丸。
【防皮膚干燥】“肺主皮毛”,秋燥之時,皮膚也易于干燥。建議少吃大補辛辣之品,多服滋潤之品。如:梨、藕,重者可用沙參麥冬湯,六味地黃丸等等。也可早晚使用保濕面膜,防止皮膚干燥老化長皺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