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山市旅游飯店業協會秘書長 黃紹祖
又逢一度中秋節
文/黃山市旅游飯店業協會秘書長 黃紹祖
農歷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在我國雖然起源很早,但真正盛行還是宋代。直到明、清年間才同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分四季, 依次為春、夏、秋、冬。而每個季節的三個月又逐月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這樣,作為一年中第三季的秋季的第三個月便叫「仲秋」。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
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這天又處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因此節日在秋季八月,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加上此節日還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亦稱「團圓節」、「女兒節」。由于中秋節這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著「月(亮)」開展的,所以也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端正月」。眾多的節日叫法,使得「八月十五」成為我國一個名稱繁多的農歷節日。中秋節,雖然伴隨著古代多種祭祀活動,源流久遠,但真正成為我國古代固定的農歷節日,而是唐代初年。
我國人民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赶υ隆辜窗菁涝律?。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祭月」要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 梨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而且西瓜切成蓮花狀。在浩浩的明月下,將月亮神像請到月亮所在的方向,燃點紅燭,家人開始依次祭拜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主婦切月餅是有講究的。切前需先預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在外的都要算進去。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而且要每塊大小一樣。
史傳,中秋祭拜月亮活動始于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丑女名叫無鹽。無鹽幼時即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被選入宮。但入宮后并未被齊王寵幸。某年的八月十五賞月時,無鹽又在虔誠拜月,此時月光下的她正好被齊王看到,發覺無鹽長得貌若天仙,美麗出眾,于是就選立無鹽為王后。加上神話傳說中的后羿嫦娥,深居月宮、以美貌著稱,所以自古以來少女們都以中秋節虔誠拜月為要,愿自己能“面如皓月,貌似嫦娥”。
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北宋時期八月十五夜在京城,不論貧富官民還是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成人衣服,焚香拜月,說出自己的心愿,以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則民間已開始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民間許多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民俗活動。直至明清,中秋節圍繞月亮的祭拜活動就更為豐富了。如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舞火龍、走月亮等。
古代我國就盛行「中秋祭月、文人賞月、民間拜月」。而這三項活動中都少不了「月餅」。月餅作為中秋節首推美食,其來源不僅久遠,而且說法也眾多。
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傳說月餅到了唐代還不叫“月餅”,而是因其餡中含有核桃、芝麻一類的舶來品被稱為“胡餅”。“胡餅”源于唐朝軍隊祝捷時的食品。史記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信息傳遞而獲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皇進獻士兵床戰用的天元益健和大批美女以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圖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此后,唐朝歷代皇帝,均在八月十五吃胡餅。直到唐明皇李隆基愛妃楊玉環楊貴妃中秋吃胡餅時,看到天上一輪明月,心血來潮說:“把胡餅叫月餅吧!”于是,史上把月餅的命名權歸于楊貴妃。另一說法為元代末年,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百姓互贈圓餅,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字條,如約在中秋一起起義。過后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并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以致后人,至今在蘇式、徽式月餅上還貼有一張小方紙片。又有一說是明朝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余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明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朱元璋大喜,即令普天同慶。并將當初反元起義時傳遞信息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為中秋節“法定”節食。因為月餅是圓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月餅被賦予團圓之義應該在明朝。雖然早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中已出現“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還是明代的《西湖瀏覽志會》中才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的記載。到了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才多起來。
其實,根據先輩們品食月餅所積累下來的經驗來看,中秋品食月餅是有講究的。一般地說,脾虛體熱不宜食月餅,糖尿病少吃慎吃含糖月餅。對于當前翻新制作的巧克力餡月餅和冰激凌月餅,不僅適應人群有限,而且極易吃出腹瀉、血熱等癥狀。當然,對于那些健康狀況較好、平時能夠科學地起居飲食者來說,適當的品食各類月餅是沒有問題的。不過每次最好不超過半個月餅,且要細嚼慢咽,最好伴以綠茶一杯,防止消化不良。如若想品食月餅又不感覺到膩人,則可以采用月餅配清茶、水果、紅酒或是果醋飲料等方式食用。
我國民間歷來重視中秋節這個傳統中的大節。中秋節這一天,除了吃月餅,嘗水果、拜祭月亮、摸秋等一系列活動之外,恐怕最重要的數吃「團圓飯」即中秋團圓宴了。當然,古時候吃「團圓宴」是決不會有已嫁出門女兒的,無論如何是一定要讓其回婆家夫妻團圓的。而且,中秋節的團圓宴都是放在晚餐進行的。八月十五,時值中秋,此時是「春華秋實」的「黃金」豐收季節,多種農作物、干鮮果、水果、瓜類、水產品,正處成熟后的收獲季節,為人們操辦豐盛多彩的中秋團圓宴,奠定了絕好的食材基礎。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當以宮廷最為清雅。明代宮廷地處長江流域,特別時興吃“八月十五”的螃蟹。此時的螃蟹已是蟹黃豐腴,用蒲包蒸熟后,宮中顯貴佐以酒醋,圍坐品嘗。吃好螃蟹,飲用蘇葉湯并用之洗手。宴桌四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它時鮮果品,開始在皓月下靜觀有關中秋神話的戲曲演出。清代則多數在某個庭院中向東放一幅屏風,屏風兩側擺設雞冠花、毛豆枝、芋頭、花生、蘿卜、鮮藕這類當季時鮮。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中間放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數量,把月餅切成若干塊,每人象征性地吃一口,算是吃“團圓餅”了。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當年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竟然達到直徑二尺,重二十斤。此后,皇室才開始所謂的團圓宴。
民間的中秋宴俗因地域、民族的不同,可就顯得豐富多彩了。但無論在什么地方,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因元末農民起義、殺滅韃喇而流傳著家家中秋節吃月餅、芋頭的習俗。如江浙、安徽一帶就有早晨吃糖芋干的傳統。廣東各地包括客家人也都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慣。上海人也是在祭拜月亮之后,一家人才開始吃團圓酒、賞月飯的。當然,就中秋團圓宴而言,各地也還是自有特色的。華東地區,盡管各省、市菜系多樣,物產豐富,但中秋節宴大體比較相近。這些地方除了普遍要吃螃蟹,基本上要保留水果拼盤、8個冷菜、6個熱菜、4個大菜、1個湯菜、2個點心的配置。也有一些比較名貴的經典菜加入。如佛跳墻、東星斑、鵝肝、鮑魚、遼參、雪燕等會加入其中。但就中秋節川菜而言,在講求性價比的前提下,力求多而不貴。一般都少不了蒜泥黃瓜、糯米蓮藕、鹽水鴨肫、泡鳳爪、泡菜、水花生這些涼菜和川味水煮肉、魚香肉蒜、毛血旺、宮保雞丁、川味回鍋肉、干燒魚、辣子雞、燈影牛肉、燴三鮮等熱菜。
出品/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攝/陳果
酒店大廚候新慶先生將傳統淮揚菜“醋溜桂魚”改良成“醋溜黃魚”,而且省去了掛漿這一步驟,讓食客第一口便品嘗到新鮮的魚肉,口感更佳,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