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倩 蔣爭艷 石丹梅 盧少寧
?
3P健康管理模式對胃腸功能紊亂狀態患者的影響
劉倩蔣爭艷石丹梅盧少寧
胃腸道功能紊亂是以胃腸道功能失調而發生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如胃脘痞脹、噯氣納差、腹中鳴響、大便或稀或干、癥狀時作時止、總覺腹中上下左右有不舒服的感覺等,利用現代醫學儀器檢測通常無器質性病變,且病情的起伏與病者的情緒波動密切相關,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身心疾病。在臨床實踐中,我院在繼承和發揚中醫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創新性提出“3P”健康管理應用于護理實踐,有效提升健康管理的實效性,應用《黃帝內經》為健康指導的基礎,在科學的“中醫體質辨識”的基礎上開創預防疾病、個體化護理、個體化參與三結合的特色中醫治未病健康管理“3P”模式,構建并逐步完善動態的“時-空-社-身-心中醫護理模式”,體現了中醫文化護理的優勢,取得較好的效果,對于指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現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8月~2015年1月就診于我院中醫治未病中心120例胃腸功能紊亂狀態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分會制定的疾病診斷標準。隨機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33~70歲,平均49.6歲,文化程度:研究生3例,本科10例,大專8例,高中22例,初中15例,小學2例。對照組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29~69歲,平均52.3歲;文化程度:研究生5例,本科12例,大專9例,高中15例,初中17例,小學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均按全國脾胃病重點專科診療方案進行治療,療程均為6周,對照組接受健康宣傳教育,試驗組接受3P健康管理干預方案治療,具體流程及方法如下:(1)建立健康檔案。健康評估小組為就診者進行體質辨識,通過將中醫體質辨識與現代科技紅外皮溫經絡成像檢測手段、舌面脈中醫全息診療儀相融合,對受檢者的健康狀況進行個性化體質辨識和健康狀態辨識。(2)預防。體質分析小組對受檢者的體檢報告進行綜合評估和分析后,通過守神護理(身心調養和五音治療)、調氣(起居指導、睡眠保健和順時養生法)、固精(四時運氣膏方運用護理)、食養(膳食、藥茶飲)、動形(運動養生)、疏絡(穴位或經絡自我保健法)等方面進行預防和調護疾病的規范化指導調理體質。將治未病文化滲透到生活起居的細節,創新運用五行文化進行五方五位指導,科學出行旅游、活動等,將中醫藏象文化與人體身心平衡治療相融合,踐行天人相應、和諧統一的身心健康防治觀。(3)個體化干預。特色治療小組根據體質辨識結果和辯證施護的要求,按療程為就診者進行中醫傳統療法干預護理,包括背俞指針療法、穴位貼敷療法、五音療法等。(4)患者參與。文化宣教小組開辦女子慧顏學堂、健康信息預報等,為就診者提供健康管理互動交流平臺,分體質每半月進行1次患者健康沙龍活動,同類型體質患者充分進行身心互動交流。
1.3觀察指標(1)療效評價標準。在治療干預前后進行問卷調查,依據胃腸功能紊亂相關癥狀的頻率及持續時間等特點設計胃腸功能紊亂健康狀態評價量表,并對癥狀評分,對積分的差值進行統計學分析從而判定治療效果。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積分減少不足30%。計算公式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2)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1],WHOQOL-BREF測量內容包括生理、心理、獨立性、社會關系等與生存質量有關的各個領域,是一種方便、快捷的測定工具,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良好的區分度和結構效度。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2.0軟件處理統計資料,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療效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療效比較(例)
2.2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s)
3.1建立健康檔案以宣教胃腸道功能紊亂狀態的發生與患者個人體質有著密切關系,并易受四時變化、起居習慣、精神因素等影響而反復發作,我科在診療護理過程中,強調以調理體質為基礎,體-病相關的診療思維使中醫“治病必求于本”的防治目標得到真正貫徹。我們通過對患者進行中醫體質辨識,建立健康檔案資料的數字化管理,對患者患者進行飲食起居指導、二十四節氣調護指導等健康宣教,以患者為中心,充分考慮人的社會屬性,使廣大患者在醫師的指導下,從被動的接受治療變為主動治療,讓廣大患者加入到治療自身疾病的行列中去,極大提高了患者的參與性、依從性,提高了生存質量,降低了復發率。
3.2中醫養生調理及干預3P健康管理模式把中醫時空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與個體辨證論治相結合。“上工治未病”,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運用中醫體質學說、傳統中國養生文化及養生技術、藥膳食療等指導患者自身預防及調治,并予適當的中醫內服外治干預措施,在治療胃腸道功能紊亂狀態患者過程中,我們認識到“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胃腸道功能紊亂狀態歸根結底是由于脾胃樞機升降不利而為病,我科創新性地提出“以俞調樞”的中醫外治理念,經背俞取穴治療調節脾胃升降、肝肺升降、心腎升降樞機,開啟了背俞指針中醫外治法的運用的優勢局面[2]。通過系列外治法的應用如背俞指針作用于背部腧穴,從調理樞機的角度入手,達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目的,對胃脹、胃痛等癥狀只要手法得宜,常應手取效;通過疏通經絡進而影響到相關的臟腑、氣血、肢節的運行狀態,使得血脈暢通[3]。穴位貼敷療法有溫經散寒通絡的作用,助針刺通絡之力。《臨證指南》[4]有云:“太陰濕土,得陽始運”,對于脾腎陽虛、中焦虛寒等證型輔以穴位貼敷具有極好的治療效果,使得水谷得以正常運化。由于大腦皮層上的聽覺中樞與痛覺中樞的位置相鄰,而音樂刺激造成大腦聽覺中樞的興奮可以有效地抑制相鄰的痛覺中樞,提高大腦的興奮程度,通過神經和體液的調節,促進人體分泌有利于健康的激素或神經介質,達到調節血液循環、加強人體新陳代謝,達到降低疼痛,清除疲勞,對抗抑郁、焦慮的功效。在特色管理干預方案中輔以五音療法[5],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有針對性的選擇適合不同人體質的音樂,可以更好的平靜患者情緒,利用音樂的在經絡和四肢百骸的傳導極大的提升針刺及穴位貼敷的治療效果。以辨證施護以及辨體質理論指導患者進行身心調護,身指身體、體質,選擇合適的病種根據患者的體質選擇不同的音樂進行音樂治療,體現了“形神合一”及“心身合一”的整體護理觀念,這是中醫學對精神與軀體間的關系最準確、最完整、最精辟的概括,也是對疾病防治與養生保健的指導思想。
通過本研究可以看出,中醫3P健康管理干預方案治療胃腸功能紊亂狀態的療效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疾病復發率。構建并逐步完善動態的“時空社身心中醫護理模式”[5],該模式充分吸收了中醫學的整體觀、辨證施護以及體質學說的內容,最大程度的保持中醫護理的優勢和特色,能夠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能夠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創造有利條件,值得在臨床推廣運用。
[1]謝勝,侯秋科,韋金秀,等.背俞指針療法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脈穴位皮溫與食管下括約肌壓力的影響及其相關性探討[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4,32(11):2576-2577
[2]謝勝,韋金秀,周曉玲等,背俞指針療法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脈穴位皮溫與酸反流的影響及其相關性[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4,22(3):135-136.
[3]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301.
[4]馬越,劉明明,高思華,等.基于《黃帝內經》五音理論的中醫音樂療法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5):1294-1297.
[5]謝勝,周曉玲,稅典奎,等.“治未病”思想指導下的脾胃病防治模式探索[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2,2(2):122-123.
530022南寧市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
劉倩:女,研究生,主管護師,護士長
中華中醫藥學會研究與評價課題子課題(CACMRE2014-A-04)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4.062
201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