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春麗 朱小冬 李小蘭 張 曙 楊利輝 陳慧嫻
?
術中壓瘡評估表在手術患者中的應用
盧春麗朱小冬李小蘭張曙楊利輝陳慧嫻
目的:探討術中壓瘡評估表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0年7月~2014年12月9000例患者并隨機等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采用術中壓瘡評估表進行評估預測,對照組采用傳統壓瘡風險評估方法評估,根據風險值給予相應的預防護理措施,觀察和統計術后兩組患者各期壓瘡發生情況,比較兩組患者壓瘡的發生率。結果:試驗組患者總的壓瘡發生率以及Ⅱ、Ⅲ和Ⅳ期壓瘡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術中壓瘡風險評估表更適合手術患者的壓瘡風險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實施護理措施,能有效減少手術患者壓瘡的發生。
壓瘡;風險評估表;手術
手術患者在手術期間長時間保持固定的體位,局部組織的受壓和手術中的失血、低血壓等因素,造成患者壓瘡發生率升高,是院內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1]。傳統的壓瘡評估表主要用于評估普通住院患者,對手術患者進行準確地術中壓瘡危險評估,給予及時相應的預防護理措施,對臨床護理工作有重要的意義。我科采用改良后的術中壓瘡評估表,對手術患者進行評估和預防,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年7月~2014年12月擇期手術患者9000例,其中男4865例,女4135例。年齡15~89歲,平均48.6歲。手術種類包括神經外科、心胸外科、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及婦產科等手術;麻醉方式主要有全麻、椎管內麻醉、頸叢及臂叢麻醉等;手術體位有平臥位、側臥位、俯臥位、截石位等。患者手術時間0.5~10.5 h,平均6.9 h。將患者隨機等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種類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壓瘡風險評估方法進行評估,試驗組采用術中壓瘡評估表進行評估具體如下:
1.2.1術中壓瘡評估表的制定術中壓瘡評估表的特點:摒棄了與術中壓瘡發生無明顯相關的評估項目。增加了與術中壓瘡形成密切相關的因素(麻醉類型、手術體位、預計術中施加外力、預計術中出血量、壓瘡相關異常檢驗結果、壓瘡相關基礎疾病等),見表1。

表1 術中患者壓瘡評估表
附加評分: ①控制性降壓、低溫麻醉,加3分。② 其他情況(如休克、嚴重創傷、術中大量沖洗液致無菌區潮濕等)酌情加1~3分
1.2.2評分、壓瘡風險等級和護理措施患者應用新制定的術中壓瘡風險評估表進行風險評估:(1)評分<10分為壓瘡低度危險,術中采取常規護理措施。(2)10~14分為中度危險,術中常規執行手術體位擺放的基本原則和要求;骨隆突受壓部位使用軟墊或懸空;采取相應保溫措施,注意非手術野身體保暖,沖洗液加溫至36~37 ℃,加溫輸血、輸液,嚴防術中患者低體溫;保持手術鋪巾干燥、平整,防止皮膚消毒液、沖洗液流至受壓部位。(3)15~19分為高度危險,予強化措施即對骨隆突處使用高分子聚氨酯凝膠體位墊(啫喱墊);受壓局部粘貼安普貼凝膠敷料(美皮康等),增加支撐點的抗壓性,有效降低震動和分散壓力。(4)≥20分為極度危險,除上述護理措施外,給予術前原始體位的擺放即保持臥位穩定、肢體舒展,保持體位墊與皮膚之間平順、無皺折、無皮膚擠壓,約束帶柔軟、平滑,松緊適宜,避免身體移位,手術床傾斜度宜控制在10~20 °;重點部位的保護如受力點皮膚涂抹凡士林,貼美皮康,增強局部皮膚屏障功能;選擇柔軟、有彈性、組織相容性好的凝膠墊。保護角膜,雙眼貼眼膜。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隔15~30 min輕抬受壓部位,緩解局部壓力。
1.3評價標準手術結束時至6天內,觀察患者手術中受壓部位和患者各期壓瘡發生情況。每例患者壓瘡的確定需要由2~3名經驗豐富的高級職稱護理人員共同確認。壓瘡分期:Ⅰ期壓瘡為皮膚完整但出現發紅區,發紅區域指壓不褪色;Ⅱ期壓瘡為皮膚損傷在表皮或真皮,潰瘍呈淺表性;Ⅲ期壓瘡為傷口深及皮下組織,但尚未侵犯筋膜;Ⅳ期壓瘡為組織完全被破壞或壞死達到肌肉層、骨骼以及支持性結構。統計兩組發生各期壓瘡患者的例數,比較兩組患者各期術中壓瘡的發生率及兩組總的術中壓瘡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2 兩組患者壓瘡發生情況比較(例)
表2顯示,對照組患者發生壓瘡789例,包括I期壓瘡352例,Ⅱ期壓瘡281例,Ⅲ期壓瘡98例,Ⅳ期壓瘡58例;試驗組患者發生壓瘡413例,其中I期壓瘡302例,Ⅱ期壓瘡73例,Ⅲ期壓瘡25例,Ⅳ期壓瘡13例。
應用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對高危患者進行評估,并給予相應的護理預防措施是預防壓瘡發生的關鍵。壓瘡發生危險因素的評估有4種較為成熟和實用的評估量表,即Braden評分表、Norton評分表、Waterlow危險因素評估表和Anderson危險指標記分法[2]。主要用于評估普通的住院患者,缺乏普遍認可的手術患者的壓瘡專用量化評分標準。術中壓瘡是指接受手術的患者,在術中受壓的部位于術后幾小時至6天內發生的組織損傷。術中患者壓瘡的形成相對于普通住院患者有著鮮明的特點和不同的特征[3]:即力和剪切力是造成術中壓瘡最主要的因素,手術時患者長時間的體位固定和壓迫是壓力形成的原因;手術時間是術中壓瘡的危險指數,當手術持續4 h時,每延長30 min壓瘡增加33%[4-5];術中出血量、麻醉方式、術中沖洗導致的潮濕環境、術前異常檢驗項目等,均會導致術中壓瘡的產生和進展[2]。
我科根據手術患者壓瘡形成的高危因素,保留與手術患者有關的評估項目,例如年齡、體型/體指數,皮膚、手術時間和基礎疾病等,而放棄與術中壓瘡發生無明顯相關的評估項目(性別、控便、飲食、活動情況等)。增加了與術中壓瘡形成密切相關的因素,例如麻醉類型、手術體位、預計術中施加外力、預計術中出血量、壓瘡相關異常檢驗結果、壓瘡相關基礎疾病等[3]。一旦手術過程中發現新出現的高危因素,如手術時間延長或縮短、術中出血增多或手術體位改變、術中沖洗液浸濕無菌巾等改變后,需隨時調整或重新評估患者的壓瘡風險值,并給予相應的預防護理措施。按上述要求設計出針對術中患者壓瘡風險評估的量表,預測術中發生急性壓瘡的高危人群,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的護理干預和防護。
結果顯示,術中壓瘡評估表評分并予以護理措施的試驗組患者,發生壓瘡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術中壓瘡評估能更準確地評估術中壓瘡的風險和發現術中壓瘡的高危患者,予以相應的護理措施后有效地降低了術中壓瘡的發生率。表明術中壓瘡評估表科學、合理地評估術中壓瘡的風險,更準確地發現高危患者,有效地減少了壓瘡的發生,保障患者在圍手術期的平穩健康。
總之,術中壓瘡風險評估表在傳統評估表基礎上,充分考慮到手術患者壓瘡發生的特異性和普遍性,更加科學、合理,適合對手術患者的壓瘡風險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實施護理措施,能有效減少手術患者壓瘡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并在臨床工作中不斷校正、修改和完善。
[1]周楠,黃綠香.我國手術中壓瘡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1,26(12):95-97.
[2]王彩風,巫向前.3種評估表對住院老年人壓瘡預測能力的比較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1):15-18.
[3]李小萍.基礎護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
[4]O'Connell MP.Positioning impact of the surgical patient[J].Nurs Clin North Am,2006,41(2):173-192.
[5]Sehoohoven L,Defloor T,Tweel I,et a1.Risk indicators for pressure ulcersduring surgery[J].Applied Nursing Research,2002,15(2):163-173.
(本文編輯劉學英)
523000東莞市廣東省東莞市人民醫院麻醉科
盧春麗:女,本科,主管護師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4.060
201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