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過去了,《長征組歌》已經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其中的許多唱段家喻戶曉,傳唱至今。在這熟悉的旋律中,閃動的是真正的激情和最美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
魏巍的紅飄帶

2016年9月2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北京畫院共同主辦的“一位藝術家的長征——北京畫院藏沈堯伊《地球的紅飄帶》連環畫原作研究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1988年,沈堯伊受中國連環畫出版社邀約,著手創作《地球的紅飄帶》;歷經6年,全套926幅連環畫創作完成。6年苦功,10年積淀,30年不斷梳理與發現……沈堯伊以其獨特的創作方法,譜寫出現代美術史上奪目的一筆。
魏巍創作于1987年的《地球的紅飄帶》1988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暗厍虻募t飄帶”一詞從此之后就用來指代紅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這是文學史上第一部以長篇小說形式反映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全景觀式的悲壯史詩。
當聶榮臻元帥從《當代長篇小說》雜志上看到這部小說時,他興奮不已,接連十幾天,一口氣把它讀完了。他說:“讀完全書,我仿佛又進行了一次長征?!?/p>
在抗日戰爭時期,聶榮臻就認識魏巍,魏巍對親身經歷的中國革命飽含熱情,這是他能寫出《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根本原因。而長征是他心中的詩,自他投身這支軍隊之日起,他就一直傾慕著它。為了寫這本書,魏巍訪問和請教了許多革命前輩,并兩次在紅軍長征路上進行考察。從紅軍湘江突圍、強渡烏江開始寫起,四渡赤水回貴陽,直指云南,接著北上巧渡金沙江,通過彝族區準備強渡天險大渡河。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為實現一、四方面軍會師,共同北上抗日的戰略目的,穿過原始森林,爬越了幾座終年積雪不化、空氣稀薄的大雪山,越過了充滿神秘的死亡地帶——草地……五部、76章(包括尾聲),長征中的一幕幕場景在魏巍的筆下生動地展現出來,波瀾壯闊,震撼人心。
在卷首語中,他動情地寫道:“中國英雄們的長征,是中國人民的史詩,也是世界人類的史詩。這部史詩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人用自己的腳步和鮮血鐫刻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的。它像一支鮮艷奪目的紅飄帶掛在這個星球上,給人類,給后世留下永遠的紀念?!?/p>
黎汝清:被遺忘的大師
湘江之戰是紅軍長征途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紅軍犧牲3萬人,被俘6000人,紅八軍團、紅三軍團六師18團、紅五軍團34師幾乎全軍覆沒,中央紅軍總兵力銳減為3萬人。
著名軍事歷史小說家黎汝清創作的長篇小說《湘江之戰》聚焦于這段被鮮血染紅的歷史,在黎汝清心中,湘江之戰、西路軍失敗和皖南事變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三大悲劇,黎汝清各以一部長篇的形式將它們書寫了出來,共同組成他的“戰爭悲劇系列三部曲”,每一部都堪稱軍事文學的經典,是這一領域的一座高峰,當很多文學界的評論者重讀他的這三本小說時,很多人驚呼:這是一位“被遺忘的大師”。
黎汝清是解放前參加革命的老戰士,曾任渤海軍區衛生部見習編輯、華東野戰軍縱隊宣教干事,參加了濟南、渡江、淮海等戰役。創作過《萬山紅遍》《海島女民兵》《皖南事變》《碧血黃沙》等軍事小說的他,對于這一領域的題材有獨到的心得,他的小說,和概念臉譜化的作品不同,黎汝清從歷史角度、從指揮上的失誤、從黨內存在的矛盾和斗爭,從人的思維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深入揭示了湘江之戰為什么失敗。而且,他善于琢磨和刻畫每個人物豐富的靈魂血肉,使得他的筆下,上至紅軍指戰員,下至普通戰士,都有血有肉,真實可信。
為寫好這部小說,黎汝清常常是在外面采訪七八個月,搜集和利用了大量的史料,來來回回修改了三次。《湘江之戰》既要還原當年的歷史情境,也要考慮到其現在的影響。既沒有把國民黨軍都寫成傻瓜,也沒有把紅軍都突出成高大全,他說:“沒有爭議的作品往往是平庸的作品,文藝作品需要寫矛盾沖突,不能再回到造神、畫鬼的老路上去?!边@種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態度,在《皖南事變》和《碧血黃沙》中也體現得非常明顯,成就了一部非凡的現實主義杰作。

1987年《皖南事變》出版后,因為書中如實描寫了軍長葉挺和政委項英之間的矛盾,很多當年的新四軍項英的老部下老戰士看到之后不能接受,紛紛寫信給有關部門告狀,但黎汝清并沒有因此而退縮妥協,相反,他拿著自己多年搜集的黨史檔案材料和相關史料,和對方展開史料對質,面對這些過硬的證據,對方啞口無言,進而接受了黎汝清的觀點?!断娼畱稹吠瑯尤绱耍h內的紛爭、蔣介石顧問馮·賽克特出眾的軍事素養、時任一軍團軍團長林彪的勇猛、毛主席當時的不修邊幅他都沒有回避。這些是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小說作品必須具備的要素。
《長征組歌》和《東方紅》
長征是很多詩人的靈感來源。
顧城的父親顧工也是一位詩人,他寫過一首《我站在鐵索橋上》的詩作,還被選小學語文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之中,熱烈歌頌紅軍戰勝鐵索橋的壯舉。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開國上將蕭華也是一位詩人。1934年開始長征時,年輕的肖華是少共國際師的政委,那一年,他才只有18周歲。
在長征途中,新戰士吳宗漢去給蕭華當警衛員,蕭華問他:“你多大了?”
吳宗漢說:“20?!?/p>
蕭華笑著說:“比我還大一歲?!?/p>
1964年4月,已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的蕭華因患肝炎到杭州療養。在療養時,他沒有閑著,他的腦海里又閃過30年前長征時艱苦卓絕的斗爭。他覺得自己是長征的親歷者,他有義務把這段歷史記錄下來。于是,他動了創作一首組詩的年頭。從1964年9月開始,他全身心投入到創作之中,度過了好多個不眠之夜,那些在長征途中犧牲的同志,又在他的心里浮現出來,他看到他們的臉,他們的傷口,他們英勇頑強的戰斗,忍不住淚流滿面。他后來回憶道:“我寫長征組詩,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淚。有些段落,如《告別》《進遵義》《過雪山草地》《報喜》等,就是一面流淚一面寫的。”
1965年3月,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的4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訶、遇秋,將蕭華的組詩譜曲.在譜曲過程中,為了讓這些沒有參加過長征的作曲家們了解長征的經過,蕭華還抱病用10個上午的時間給4位作曲家詳細講述長征的歷程。在蕭華和作曲家們的共同努力下,1965年8月1日在人民劇場成功地舉行了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首場演出,引起轟動。整個組歌共分為《告別》《突破封鎖線》《遵義會議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飛越大渡河》《過雪山草地》《到吳起鎮》《祝捷》《報喜》和《大會師》10個部分,以詩與歌的形式簡練而又生動地展現了一幅長征的音樂畫卷。幾十年過去了,《長征組歌》已經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其中的許多唱段家喻戶曉,傳唱至今。在這熟悉的旋律中,閃動的是真正的激情和最美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
這一唱,就是40年。

和《長征組歌》幾乎同時,還有一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就是著名的《東方紅》,1963年,魏巍也參加了《東方紅》的解說詞編寫工作。凡是上了點年紀的人都不會對《東方紅》感到陌生。在《東方紅》中,從第12段《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到第18段《七律·長征》,用了7個段落的篇章來描寫長征。
1964年,第三個五年計劃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15周年,黨中央、毛主席決定這年10月1日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當時,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協會正籌辦一起規模較大的“北京音樂節”。對此,周總理非常關心,他了解了情況后覺得,現在辦“音樂節”條件還不夠成熟,不如創作一部表現黨的斗爭歷史,展現毛澤東思想發展過程的大型歌舞作品。于是7月31日,成立了以周揚為首的大歌舞領導小組,并將這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定名為《東方紅》。而此時,離國慶節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了,可就是在這么少的時間里,硬是拿出了這樣一部史詩性的作品。
時代的經典,歷史的記憶
除了文字,視覺藝術方面也有很多表現長征的優秀作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一層一號中央大廳有一個名為“領袖·人民: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展”的基本陳列。董希文創作的《開國大典》、羅工柳創作的《地道戰》、詹建俊創作的《狼牙山五壯士》、侯一民創作的《劉少奇和安源礦工》等紅色經典都收藏在這里,這些作品在新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已成為公眾熟知的時代經典。
其中也不乏長征題材的佳作。
靳尚誼1959年創作的油畫《送別》選取的是長征開始時紅軍離開中央蘇區多少有些傷感的畫面。
由于博古等人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和敵人過于強大,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失利,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又稱紅一方面軍)8.6萬人撤離根據地,向西突圍轉移,開始長征。這幅作品描繪的就是當時根據地群眾依依送別紅軍的場景。
1979年,林崗和龐壔合作了《崢嶸歲月》,表現的就是紅軍互相攙扶過草地的場景,這幅作品和雕塑家潘鶴于1956年創作的雕塑《艱苦歲月》有異曲同工之妙。既是苦難,又洋溢著英勇無畏、眾志成城的革命樂觀精神。
李宗津1951年創作的那幅著名的《強奪瀘定橋》也收藏在這里。1955年12月30日,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20周年,郵電部發行“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二十周年”紀念郵票,在這組郵票中,第一枚《強奪瀘定橋》的主圖,就選用李宗津先生所創作的油畫《強奪瀘定橋》。畫面中,突擊隊員拿著短槍,背著馬刀,腰纏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在已被敵人抽走橋板的鐵索橋上,勇往直前,向對岸敵人沖去。數條鐵鎖懸牽于畫面上方,其下是洶涌萬分的激流,強奪瀘定橋的險惡環境躍然紙上,將紅軍戰士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沈堯伊的《遵義會議》是第一幅全面、真實、深刻地表現遵義會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大型革命歷史畫作。這是應國家博物館邀請而特意創作的館藏油畫。他對這場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做了全景的描繪,黑色調象征局勢的危急,襯托出茫茫黑夜給人帶來的壓抑感。毛澤東在畫中的位置并不算突出,他坐在畫面的左邊,不戴軍帽,中分發型,側身坐著,略微歪著腦袋,面向觀眾,右腿疊在左腿上,左臂放在桌上,左手拿著一盒香煙,右手正在從煙盒里往外掏煙卷。他只是這些紅色群體中的一員,但是沈堯伊善于刻畫細節來體現他的內心世界,毛澤東的下頷,棱角分明剛勁有力,似乎比身邊張聞天還要威猛,通過這樣的細節,沈堯伊既沒有改變歷史過于突出毛澤東的位置,而充分展現了毛澤東的堅毅的性格,
這些有關長征的美術作品,都是時代的經典,也是歷史的記憶。
現在去中國國家博物館觀看這些紅色經典是最好的時候,順便,你還可以參觀9月22日起在國博開展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型館藏文物展,展覽分為“戰爭史詩”“軍民情誼”“艱難歲月”“長征記錄”“豐碑永存”“長征畫卷”6部分,戰斗的武器、布告、木板標語、漫畫、地圖、歌曲詩篇、學習課本、烈士手稿、紅軍家信等多種類型的文物以及館藏美術作品300多件,多角度全方位展現紅軍指戰員長征中的戰斗、生活、學習和互助的場景。其中66件為一級品,109件是第一次展出,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