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蘅芬
教師標準化病人在婦產科護理技能教學中的應用
胡蘅芬
目的:探討教師標準化病人在婦產科護理技能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校2014級本科婦產科護理專業學生200名,按照隨機的原則將學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技能教學模式,而觀察組采用教師標準化病人(TSP)聯合仿真模型人模式開展護理技能教學。結果:觀察組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TSP對觀察組學生綜合表現能力給出更高評價。結論:在婦產科護理技能教學當中應用教師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效果顯著,值得在護理學各個專業進行推廣。
教師標準化病人 婦產科 護理學 技能教學 應用
婦產科護理技能教學是婦產科護理學專業教學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臨床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做好這一環節的教學活動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臨床工作,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1]。為了探討教師標準化病人在婦產科護理技能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本文選取我校2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一)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共包括200名2014級本科護理專業學生,其中男生10例,女生190例,年齡21-23歲,平均(21.5±0.4)歲。按照隨機的原則將學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在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技能教學模式,而觀察組采用教師標準化病人聯合仿真模型人模式開展護理技能教學,具體措施如下:
(1)TSP的挑選。從我校附屬醫院婦產科挑選10名具有5年以上臨床護理經驗和3年以上護理本科生臨床帶教經驗以及課堂教學經驗的護理教師組成TPS。在挑選這些帶教教師時需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必須要對護理教學工作充滿熱忱,并且專業文化水平和臨床護理經驗都符合要求。二是需要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保證可以將護理相關知識向學生講述清楚。同時,還需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和責任心。另外,還需要保證工作時間滿足學生的教學以及考核的需要。
(2)TSP的培訓。①理論知識學習。組織帶教教師學習標準化病人的相關理論知識,全面闡述標準化病人在國內外的應用現狀,提高帶教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以便更好地勝任TSP工作。②編寫標準病理,并進行綜合演示聯系。需要根據教學目標編寫標準化病例,保證病例都是婦科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并且還需要保證護理操作具有共性,同時又具有特殊性,操作以及溝通問題的難度需要從淺入深,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標準化病例編制完成之后,TSP需要按照劇本進行表演,盡量做到逼真扮演各種病人,形成高度逼真的TSP演示。另外,演示之后需要學生在仿真模型人身上練習護理操作的技能,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3)教學方法。兩組患者分別分為10個小組,每組10人,對照組先由一名教師講解本次操作的目的、適應癥、注意事項等,然后每組學生使用一套操作用品和仿真人進行練習。觀察組每個小組都配備1名TSP來創設具體的情境對學生進行引導,首先需要給學生展示一份標準化病例,然后扮演病例中的病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表現來評估病情,并確定護理操作方法,然后讓學生在仿真人身上練習,由專職教師進行監督指導。
(三)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一)兩組學生操作考試成績對比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操作考試成績對比分析(n,%)
(二)TSP對兩組學生綜合表現的滿意度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2。

表2 觀察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n,%)
婦產科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但是傳統的教學方式為“示教-練習-指導”,并且操作和練習的對象都是方針模型人,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無法和病人進行溝通,導致學生的護患溝通能力非常差,從而導致學生無法妥善的處理各種實際問題。在婦產科護理技能教學當中應用教師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溝通技巧,從而提高操作技能和職業素養[2]。
通過本文的研究發現,觀察組教學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這就說明采用教師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的觀察組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學生的操作考試成績明顯提高,綜合表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TSP對觀察組學生綜合表現能力給予了更高的評價。
綜上所述,在婦產科護理技能教學當中應用教師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效果顯著,大幅度提高了教學質量,值得在護理學各個專業進行推廣。
[1]魯劍萍,張翠娣.教師標準化病人在護生臨床見習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1,26(21):22~24.
[2]郭莉華.教師標準化病人在《診斷學》問診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2,22(11):97~99.
(作者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