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多模態隱喻和轉喻在作文漫畫中的意義構建
——以高考作文漫畫為例
李 娜
本文從多模態隱喻和轉喻兩方面著手,以2016年廣東卷作文漫畫為例,探析漫畫中的多模態隱喻和轉喻如何進行意義構建,同時探討兩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傳達意義,從而實現以圖達意的目的。
多模態隱喻 模態轉喻 作文漫畫 意義構建
從2005年后高考中便時不時出現漫畫形式的作文,而且每一次都引發廣泛的討論,尤其是2016年的廣東卷更是在網上引發了熱烈討論。一篇漫畫作文之所以能夠引發這么熱烈的討論,是因為其所傳達的意義觸動了大多數的網友。而漫畫則是典型的多模態語篇,它通過文字、圖像模態共同作用來傳達意義。
(一)多模態隱喻
Forceville, Urios-Aparisi(2009)認為多模態隱喻是原域和目標域是通過不同的模態表現出來的隱喻。目標域和原域被置于多個模態中,認知線索,例如在圖文隱喻中圖像和文字的互動。原域通過多種模態共同呈現展現,如視覺、聽覺;目標域也是通過幾種模態共同呈現出來,如圖畫、音波。模態可以分類為:視覺模態、聽覺模態、味覺模態、觸覺模態。雖然平面戒煙廣告只涉及一種模態但其既有文字又有圖像,也是多模態話語。(朱永光,2007)對于漫畫而言亦是同理。Forceville(1996)將圖像隱喻劃分為三類:單域圖像呈現式,雙域圖像呈現式,圖像文字-互補式。
(二)多模態轉喻及其與隱喻的互動
相對于隱喻是在兩個域之間的映射,轉喻只觸及一個域。轉喻是基于同一認知域的替代,用一個凸顯的事物來替代另一個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他們認為轉喻是一種概念現象,是一種替代關系。既然轉喻是一種概念現象和思維方式,其形式不應該局限于語言載體也應該包括非語言和多模態的形式如視覺、嗅覺、聽覺和知覺。(鄧宇,2014)隱喻和轉喻的認知過程不同但兩者并不各自獨立,完整意義的實現要通過兩者的互動實現。其互動模式分為兩種:來自轉喻的隱喻和隱喻內的轉喻。(Gossens,1990)Peirsman和Geetaerts(2006)從原型范疇理論角度將轉喻類型分類,并認為其鄰近性體現在四個域:空間域、時間域、事件域和集合域。
(一)多模態隱喻單域圖像呈現形式,是指原域和目標域只有一個通過圖像形式呈現出來,另一個沒有顯示出來,但可以通過圖畫語境推斷出來。如下圖是1996年高考作文題中的漫畫。
圖1《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反映一種社會截肢的無奈與悲涼,把本該“大拇指”截去而留下多余的“六指”,十分形象地當今社會的一些不良現象。整形后的一雙手不僅沒變漂亮而且更加丑陋,由物及人,由此及社會,引人深思。該漫畫的原域為手,目標域為社會,構建的隱喻是“擁有六指的手是一個冗余復雜的社會機構”。“拇指”隱喻“社會中運作良好不可缺失的部分”,“六指”隱喻“多余無用的部分”。同時將“整治社會”隱喻成“給六指做整形手術”。意在指明當今社會存在的一些玩忽職守危害社會的現象。漫畫的含義便在這系列的隱喻中得到升華和加強,在當時引起了廣泛討論。
雙域圖像呈現式,指原域和目標域同時以圖像的形式呈現出來,兩者相互獨立或整合為一體即一個視覺格式塔。如圖2《吸毒》。漫畫中一個大大的毒字,中間一個個長長的管道,入口的上方站著一個人,出口則堆著白骨,上方寫著“吸一次試試”。該圖片屬于雙域圖像呈現式原域毒品和目標域生命拼接成了一個視覺整合統一體。構建隱喻為“毒品是生命”,吸毒品就是吸食的生命。吸毒等于消耗生命,最后只能落得像圖片中結果那樣只剩一堆白骨。廣告中的文字“吸一次試試”強調和加強了漫畫表達的含義,對圖像起到了輔助解釋作用,使表達效果更明確。
第三種文字-圖像互補式,是指一個域以圖像的形式呈現,另一個則以文字的形式傳達,兩者缺一不可,否則無法闡釋隱喻。如圖2如果圖中不用文字形式來加注圖像“毒”,讀者就不會認為圖中像管道一樣的東西是指毒品,隱喻“毒品是生命”也不會激活。
(二)多模態轉喻
多模態轉喻在高考作文漫畫中也有所體現。如圖3便是2016年廣東高考作文題,漫畫改編自夏明的作品。
圖片分為兩部分1、2,兩個孩子兩次分別獲得不同的(三)多模態轉喻和多模態隱喻在漫畫中的相互作用
成績并且收到了不同的待遇。在事件域中,運用了“子事件代替事件”轉喻機制映射在眾多家庭中,父母對待孩子成績變化的普遍態度。從100分到98分,55分到61分的變化和從吻到巴掌,巴掌到吻的變化,映射了父母的態度往往因為分數的一點點變化而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反映了社會中的普遍事件:父母往往只看事件的結果不看過程和原因。同時留在孩子臉上的巴掌與吻(圖像)轉指造成這一結果的父母,預示著父母對待緊緊盯著分數變化的態度,深深地揭示了當前家庭教育之痛。在集合域中,漫畫中的孩子形象則用來代指整個社會中的孩子們,寓意深刻的指向了整個社會。這些都是在“范疇成員代指整個范疇”轉喻機制中激活。同時范疇特征代指范疇,如高分孩子用“100”和“98”的高分來代指,低分孩子則用“55”和“61”來代指。印在臉上的巴掌與吻則揭示了孩子所受到的懲罰和獎勵,運用了“范疇特征代指范疇”轉喻機制闡釋家長視分數的進與退為獎罰的標準。
隱喻的含義在轉喻中得以豐富,是指轉喻激發了隱喻的原域和目標域。轉喻使隱喻中抽象的原域和目標域具體化。如圖1殘缺的手掌指代整個手掌,在部分-整體的關系中被激活。只有在此基礎上圖文中的隱喻“手是社會”才能被激活。圖2中“毒”字的管道從完整的人變成了一堆白骨,在范疇代替范疇屬性的轉喻機制中被激活,人轉指生命,進而激活了隱喻“毒是生命”中的目標域。這種多模態隱喻、轉喻互動體現的是Goosens的隱喻內的轉喻模式。
多模態隱喻和轉喻在漫畫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缺失了這種多模態的隱喻和轉喻,人們無法解讀其中的意義。多模態隱喻和轉喻在漫畫中的呈現,更能生動形象地傳達意義和理念。尤其是最近幾年漫畫在高考作文中的運用,更好的調動了考生的隱喻和轉喻思維。相當分量的多模態隱喻由多模態轉喻觸發而激活。在高考漫畫中,三類多模態隱喻都得到了呈現,而多模態轉喻其意義構建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1] Gossens, l. Metaphonymy: 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figurative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 [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3):323~340.
[2] Peirsman, Y. & D. Geetaerts.Metonymy as a prototypical category[J].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6(3):269~318.
[3]鄧宇.隱喻與轉喻的非語言多模態表征認知建構——以一支香水廣告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4(4):99~103
[4]馮德正.多模態隱喻的構建與分類——系統功能視角[J].外語研究,2013(1):1~10.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