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舉
摘要:對一例豬藍耳病和大腸桿菌病混合感染病例的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診斷及防治措施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豬藍耳病;大腸桿菌病;混合感染;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7-0020-01
2016年4月,貴州省甕安縣某豬場發生一起以能繁母豬和斷奶豬消瘦、發熱、母豬繁殖障礙以及仔豬和育肥豬嚴重呼吸道癥狀為特征的疾病。母豬流產率可達30%以上;仔豬發病率高達60%,死亡率可達50%以上;育肥豬也可發病死亡,并常繼發其他病原感染。
1 發病情況
該豬場共存欄生豬296頭,其中,能繁母豬46頭,育肥豬34頭,哺乳及斷奶的保育豬216頭。于2016年4月13日開始發病,主要以保育豬為主,發病率高達60%,死亡率在50%左右。由于該場未進行過豬藍耳病疫苗免疫,而抗體檢測發現豬群有藍耳病抗體水平較高的現象,因此懷疑豬場感染了藍耳病,到4月23日已死亡豬78頭。用氨芐西林、青、鏈霉素等治療效果不佳,病情未得到有效的控制。
2 臨床癥狀
病豬體溫升高至40~42 ℃,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廢絕,部分病豬呼吸急促,咳喘,喜臥、打堆,用藥后體溫下降趨于正常,部分病豬可吃少量青草或生菜葉,停藥后又恢復上述癥狀,部分小豬出現站立不穩、共濟失調等神經癥狀,瀕死期或死后耳尖、下腹、鼻端、肛門、四肢末端皮膚發紅或發紫,一般發病后2~10 d出現死亡。
3 剖檢變化
病死豬可見全身淋巴結腫大、出血;心包、胸腔內積液,肺臟尖葉肉樣變并有出血,心耳、心冠有點狀出血,心臟、肺臟表面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覆蓋,腎臟有少量出血點,回盲瓣出血。
4 實驗室診斷
(1)取死亡仔豬肝、肺、淋巴結病料接種于普通瓊脂、麥康凱瓊脂和PPLO瓊脂平板上,37 ℃培養24 h,普通瓊脂和麥康凱瓊脂平板上無菌落生成。PPLO瓊脂平板上可見長出針尖大小、圓形、邊緣整齊光滑、半透明、灰白色的小菌落。
(2)無菌采集送檢病豬的肝、腎、脾和腸系膜淋巴結接種至鮮血瓊脂平板,置37 ℃需氧培養12~48 h。結果肝臟病料培養基上生長出1個灰白色、圓形、光滑、濕潤、邊緣整齊、隆起的中等大小菌落,不溶血。其細菌檢出率為25% (1/4)。挑取單個菌落接種至麥康凱瓊脂培養基進行純培養,24~48 h后觀察,生長出中等大小的粉紅色菌落,涂片染色鏡檢均呈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經生化試驗鑒定為大腸桿菌。
(3)病毒檢測:采用北京世紀元亨動物防疫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抗體檢測試劑盒進行檢測,共檢測20份血清,結果有17份血清為陽性,陽性率達85%。
根據以上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和實驗室診斷結果,綜合診斷該豬場發生的疾病是由豬藍耳病和豬大腸桿菌病混合感染引起的。
5 防治措施
(1)對發病豬群肌肉注射復方黃芪多糖注射液,0.1 mL/kg體重,2次/d,連用2~3 d;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0.1 mL/kg體重,2次/d,連用2~3 d。病豬同時肌肉注射長效土霉素注射液,0.3 mL/kg體重,每3 d注射1次,連用3~5次。同時在水中加入電解多維飲用。
(2)做好該病的預防工作。在飼料中添加藥物,如每噸飼料添加土霉素600 g,連用3~5 d,,或每噸飼料用利高霉素(林肯霉素+壯觀霉素)500~1 000 g,連用5~7 d,或用泰樂菌素(每噸飼料500~1 000 g)、4-磺胺嘧啶(每噸飼料1 000 g),連用7 d,防止新的病例出現。
(3)加強飼養管理是預防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最基本也是有效的措施。生產應自繁自養,采用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引進種豬和補欄前先調查該地區藍耳病及其疫病流行情況,引進種豬應當隔離觀察至少4~5周,在隔離觀察期間可用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疫苗進行基礎免疫或加強免疫,健康者方可混群。
(4)做好防疫與監測。這是預防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重要措施。定期對免疫豬群進行免疫抗體監測,并依據監測情況和免疫抗體水平的高低及時加強免疫。定期對豬群中PRRSV感染情況進行監測,一般每季度監測1次,對各階段的豬群進行采樣抗體監測,如果4次監測抗體陽性率沒有顯著變化,則表明該病在豬場是穩定的。要按規定建立免疫檔案,加強疫病發生后的應急措施,當疫病發生時,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對發病豬及同群豬進行撲殺和無害化處理。
(5)嚴格環境消毒。做好消毒滅源工作也是預防該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搞好環境衛生,及時消除豬舍及其排泄物,對各種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切實加強豬舍及其環境消毒,合理選擇使用消毒劑,每周消毒1~2次,建立嚴格的消毒制度,嚴禁與生產無關人員進入生產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