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霞
摘 要: 英語活動課程有利于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生,然而樂于實施者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一線教師無經驗可借鑒、無模式可參考。作者在明確英語活動課程的核心概念的前提下,在實踐中摸索出小學英語活動課程教學的多元范式,即交際活動方式、探究活動方式、表現活動方式,供大家參考,以切實提高英語活動課程教學實施的質量。關鍵詞: 小學英語活動課程 基本特征 實施范式
一、吁求:課標中“英語活動課程”的呼喚
2011年出臺的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是改變英語課程過于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由此可見,小學英語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迫在眉睫。
二、剖析:“英語活動課程”的認識
小學英語活動課程有效融合小學英語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是以小學生的親身實踐和直接經驗作為英語課程的中心,以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作為課程設計的根本依據,強調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強調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的全身心體驗和動手實際操作,著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個性和實踐能力,在保留英語學科課程優點的前提下,彌補學科課程忽視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培養、過度關注書面知識的不足。
三、求索:小學英語活動課程實施的多元范式
英語活動課程的內容呈現出多樣性和彈性的特點,具體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的不同,決定了活動課程具體實施方式的多元化。但無論是采用哪種形式,教師實施英語活動課程時都要依據其基本特征,讓學生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景中體驗、實踐、合作、交流和探究,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獲得活動體驗、積累活動經驗。
1.優選交際活動方式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交際交流是最基本的功能。英語活動課程中情景交際活動方式的設計,在英語學科課程中很常見。在英語活動課程中,要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內容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出發,使活動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可操作性和現實意義。教學中可突破時空的限制,適時、適地安排相應的交際實踐內容。比如,學習譯林英語四上Unit 7 “How much”后,開展跳蚤市場活動。首先讓學生自備各種商品,有玩具、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等,讓他們制作價格標簽,貼在準備的物品上。再把教室布置成超市“supermarket”,學生分好工,分別擔任“收銀員”、“售貨員”、“顧客”,然后讓學生用所學詞匯、句型進行買賣活動,最后“收銀員”、“售貨員”匯報賣出商品和收入,“顧客”匯報購買商品和支出。
小學中年級學生的思維處于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多時候還要依賴于具體、形象事物的幫助。在本次英語交際活動中,學生結合學校舉辦跳蚤市場的機會,進行語言的實踐,積累實際活用語言的經驗,提高靈活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2.深構探究活動方式
兒童對看到不懂的事情會好奇,嘴里經常掛著“為什么”,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展開英語活動課程的學習。英語活動課程中設有很多關于西方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等內容,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成強烈的反差,這些都可以成為英語探究活動的內容。那么如何開展英語探究活動課呢?
活動過程的設計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
(1)選題指導階段
教師首先要導入主題。教師導入語不僅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要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充分提出想要探究的各個問題。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用實物、照片、視頻等資料提出,也可在參觀、操作中提出。導入主題后,還需要圍繞主題進一步進行生成可操作的小課題。學生充分生成很多小課題后,依據內容對問題進行分類、整理和篩選,確定出有價值的、可操作的課題。
(2)自主活動階段
這一階段包括小組討論制訂活動方案,進行任務分工,確定活動方式和方法,選擇觀察或調查對象,查詢資料,操作與制作,階段交流學習等。教師在這個階段要進行研究方法的指導,可以采取隨行式指導或集中式方法指導。
(3)成果展示階段
成果展示階段,學生將探究的成果寫成報告或小論文,制作成PPT或小報等進行全班交流。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這是活動的成果和收獲。
比如,學習譯林英語四上Unit 6“At the snack bar”,師生首先就“中西飲食文化差異”這個大主題一起討論,挑選出有研究價值的、有條件進行研究的問題,最終形成如下研究小課題:Chinese and Western diet ideas(中西兩種飲食觀念),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ware(中西餐具),Chinese and Western meals a day(中西一日三餐安排),Chinese and Western fast food contrast(中西快餐對比),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中西餐桌禮儀)。接著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自由組合成研究小組,推薦組長,在小組內合作討論,初步設計研究方案,然后進行人員分工。學生通過上網搜集資料、采訪學校老師及中西餐館老板、發放調查問卷、資料分析整合等方式開展了研究。最后學生制作英文PPT或手抄報,匯報展示研究成果。
學生通過活動中西飲食習慣及特色飲食的調查研究,不僅了解中西人民的飲食狀況及外來飲食的影響,探求飲食的營養價值,激發健康的飲食的意識,而且培養熱愛探索的情感,樹立自主探索的意識、合作意識,學會用多種方法探究問題的答案。同時擴充英語語言知識,培養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3.創生表現活動方式
表現,是藝術創造的構成要素,如一件藝術品的線條、色彩等都是其表現形式。英語活動課程也需要表現活動方式來展現學生英語學習效果。表現活動方式是常用的一種方式,如講英語故事、英語歌謠歌曲表演、小話劇表演等,借助這些表現形式不僅幫助小學生記住很多不容易記憶的詞匯和詞組,還培養他們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感受到英語特殊的文化氛圍。如學習譯林英語六上“The new story of the kings new clothes”,可讓學生小組合作,將教材中的故事進行改編成劇本。再讓學生分組,分配角色,讀背臺詞,并練習合作表演。然后將教室布置成舞臺,準備皇宮、大街背景圖和員服裝、道具等。一切準備就緒后,讓小演員們上舞臺表演,所有演出結束后,小觀眾進行點評,互相取長補短。
學生對于自編自演“The kings new clothes”新傳活動非常感興趣,合作討論編寫劇本,不會的句子問家長或老師,忙得不亦樂乎,編出很多有創意的劇本。表演時語音語調純正地道、語言流暢,表演繪聲繪色。整個活動結束,學生獲得極大的學習英語的成就感。
小學英語活動課程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擺脫了英語學科課程的單一性和枯燥性。學中做,做中學,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讓學生在接近生活實際的情境中理解、內化和運用語言,實現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運用能力的目標。筆者通過自己的探索與實踐,建構活動課程教學的一些范式,期望為一線教師提供可行的英語活動課程教學模式的參考。當然,要讓英語活動課程實施之路走得更寬更遠,還需要一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仔細挖掘和不斷探討。讓我們一起懷著同樣的情懷,讓英語學習走在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春天里”,讓祖國的花朵競相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