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淺談我國大型體育場館商業化管理模式現狀及發展趨勢
王 琳
本文以我國大型體育場館商業化管理模式現狀為研究對象,其宗旨是對目前管理現狀和商業化運營模式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為我國政府部門決策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依據。
大型體育場館 管理模式 發展趨勢
(一)研究對象
本課題以我國大型體育場館商業化管理模式現狀為研究對象,對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廣州市、深圳市共63座舉辦大型賽事的綜合性體育場館進行問卷和實地調查。大型體育場館的界定以國家體育總局2003年頒布《體育建筑設計規范》中特大型、大型、中型場館為準。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截止到2015年3月底,筆者查閱中國期刊網及百度、谷歌等,收集國內外與本課題相關的大量文獻資料,為本研究的開展和實施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2.問卷及實地調查法
問卷調查時間為2014年5月至2013年3月,共發放問卷80份進行調查,回收問卷75份,回收率92.7%;其中有效問卷63份,有效率84%,針對課題有關內容和問題對西安體育學院教師、體育局及體育場館管理工作人員進行訪問和咨詢,并對相關場館進行實地考察。
3.數理統計法
對本研究的問卷數據整理和歸納,在eхcl2007應用軟件上進行相關的統計學處理。
(一)我國大型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現狀分析
1.政府投資是我國大型體育場館主要的資金來源
被調查的63個大型體育場館中,有48%場館資金來源是政府撥款;場館依靠自身的經營和企業合作,占到了30%,這部分資金來源主要以大型賽事冠名權、場地出租、出售門票、舉辦非體育類活動和電視轉播權出讓等;僅有22%來源于社會捐助和其他收入。以上數據表明:我國大型體育場館主要依靠政府撥款,這樣單一的資金來源,嚴重阻礙了我國大型體育場館的運營和發展。
2.我國大型體育場館以事業單位和公益性質為主
在調查的全國63個大型體育場館中(見圖1),事業單位性質的體育場館占56%。這些傳統事業單位過多依賴于政府,缺乏自主經營權,工作效率較差,嚴重影響了場館的機制創新和改革。黨的十八大為體育產業指出了發展的方向:“大型體育場館經營要堅持走企業化、半企業化的道路,改變傳統的事業單位性質”。從圖1中我們欣喜的發現:我國大型體育場館企業化、半企業化性質的比例已達到了30%。這與我們多年的事業單位改革和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是分不開的。但我國大型體育場館從總體看,沒有脫離過去計劃經濟下事業單位的性質。
(二)我國大型體育場館融資及經營管理模式現狀
大型體育場館的融資模式是指:場館通過各種融資手段和不同的合作投資方式來取得經濟效益的途徑。目前我國大型體育場館的投融資模式主要三種:(1)BOT融資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政府授權的私營企業模式。(2)PPP融資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共部門與私人企業合作模式。(3)ABS融資模式(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資產收益證券化融資模式。在本次調查的我國63座大型體育場館中,采用“BOT融資模式”的場館占到了總數的58%,“PPP融資模式”的比例為31%,“ABS融資模式”僅占11%。
(一)體育場館建設逐步由政府投資向多元化投資過渡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會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預見,政府對社會團體的投資政策會更加寬松,會有大量的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產業,特別是體育場館的商業化運營。
(二)體育場館運營由行政管理向現代企業管理和私人化管理轉變
隨著我國大型體育場館的多元化融資模式的出現,從傳統意義上由政府所有和管理的運營的模式,將會向私人介入的現代化企業模式逐步過渡。美國體育場館的20多年管理案例證明,更專業化的體育企業和私人管理將會是未來大型體育場館的發展趨勢。
(三)體育場館功能由單一體育比賽和體育鍛煉向多功能發展
我國未來大型體育場館將從過去單一的“體育比賽和體育鍛煉” 功能,向集娛樂、旅游休閑、訓練競賽、餐飲、健身為一體的多功能新型體育場館發展。
[1]茍亮.我國大型體育場館委托經營管理模式的現狀分析[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3.
[2]李艷麗.我國大型體育場館財務運營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03).
(作者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