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高輝 陳黎明
(江西財經大學 信息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安徽省信息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非線性研究
聶高輝 陳黎明
(江西財經大學 信息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為研究信息化對經濟增長的關系,選取安徽省2000-2013年數據,以信息化水平為轉換變量建立面板平滑轉換模型。模型分析結果表明,信息化不僅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呈現顯著的非線性關系,同時也對資本及勞動的經濟增長效應產生影響。
信息化;經濟增長;非線性;PSTR
我國關于信息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方法及視角呈現出多樣性。在區域研究方面,徐瑾[1]通過建立面板數據模型則認為,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西部地區,信息化對經濟增長均有著積極的影響。卜茂亮[2]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對我國省級數據進行研究,指出信息化是通過改變生產方式進一步作用到經濟增長上的,并認為信息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發達地區表現的較為突出,而在欠發達地區作用并不顯著。在國家宏觀層面上,李建忠等[3]運用聯立方程的方法對我國31個省、直轄市的截面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信息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在整體上是比較顯著的。
現有文獻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線性方法進行的,忽略了信息化與經濟增長間非線性關系存在的可能,不利于準確認識信息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鑒于面板平滑轉換模型能夠捕捉不同狀態下變量之間的關系,便于分析經濟現象的非線性行為,本文將采用依據安徽省各市面板數據建立面板平滑轉換(PSTR)模型研究信息化對經濟增長的非線性關系。
由于地級城市巢湖于2011年被撤銷、劃分到合肥、蕪湖各市,故文章選取2000-2013年間除巢湖市以外的其他16個城市的年度數據作為研究依據,原始數據來源于《安徽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選取的指標有被解釋變量——經濟增長、解釋變量——信息化水平以及控制變量——資本和勞動力。其中經濟增長(Y)借鑒王允等[4]的做法,選取GDP作為其代理變量,信息化水平(I)借鑒陳曉華[5]的做法,選取郵電業務總量作為其代理變量。資本存量(K)來源于該年度的投資額及上一年度資本存量扣除折舊后的剩余值兩個部分,具體可表示為,、分別表示資本存量及投資額,為資本折舊率,借鑒王小魯等[6]的做法,取值為5%。各市初始資本存量可根據式進行計算,投資增長率依據各市2000-2013年的投資數據分別進行測算。對于勞動力,本文沿用國內多數學者的做法,選取從業人數作為其代理變量。
面板平滑轉換模型是對面板門限回歸模型的擴展,其一般形式可以表示為:



異質性檢驗即檢驗是否需要建立非線性模型,若面板數據不存在異質性則無需建立PSTR模型。對于模型(2)只需檢驗是否為零,由于模型中未知參數較多,無法依據該模型進行直接檢驗,常用的做法是在處對轉換函數進行一階泰勒展開,在此基礎上構造輔助模型從而異質性檢驗等價于檢驗是否成立,若該式被拒絕則建立PSTR模型,并需進一步檢驗對模型的形式進行確定,即對模型的參數的取值進行確定。依據經驗做法,可設置初值為3,采用以序貫檢驗對來確定模型的形式:;;,若被拒絕則取值為2,否則取值為1。檢驗結果顯示:面板數據存在異質性,并且序貫檢驗接受原假設拒絕原假設,從而參數的值最終確定為1。
確定了模型的形式后,可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的組內回歸以及非線性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估計,其中的初始值采用格點搜索方法與非線性最優值解法進行確定,模型估計結果見表1。結合模型估計結果,文章給出經濟增長對各變量的彈性與信息化水平的關系,詳見圖1。

表1 模型估計結果

圖1 信息化水平與各投入要素經濟增長效應關系圖
根據模型的估計結果,信息化水平不僅自身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非線性效應,同時也對資本存量以及勞動力的經濟增長效應產生顯著的影響。轉值為1.9846.轉換斜率參數值為0.7831,換位置參數表明模型在信息化水平值為7.2761(對數值為1.9846)時,在高低機制間發生轉換并且轉換的速度是相對緩慢的。
信息化水平在閾值7.2761兩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明顯的不同,是信息化對經濟增長影響效應轉變的重要轉折點。當信息化水平低于7.2761時,信息化水平每增加1%將帶來經濟增長0.23%,而當信息化水平超過7.2761時,信息化水平的增加將帶來經濟的加速增長,使其增長率達到0.49%。目前來看安徽省所有城市均超越了該水平,表明該省近年來信息化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卻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資本存量和勞動的經濟增長效應。從表1可以看出,當信息化水平低于7.2761時,每1%的資本存量和勞動力的增長分別引起0.6602%和0.3637%的經濟增長,而當信息化水平超越7.2761時,則分別引起0.5959%和0.0032%的經濟增長。由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反而減弱了資本存量和勞動力的經濟增長效應。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信息化水平高的地區資本存量和勞動力的經濟增長效應,相對比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區弱。對這一現象的出現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解釋:第一,信息化對資本及勞動存在替代作用。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投資及勞動效率將得到有效改善,也就是說經濟增長不再過度依賴于投資及勞動投入增長的拉動,可以理解為信息化建設對資本及勞動存在“擠出效應”。第二,信息化與資本及勞動之間存在互補作用。信息化水平和資本與勞動的投入量相匹配,即對于一定的信息化發展水平,與其相適應的資本與勞動投入量存在一個最優值,當這兩種要素的投入量超過了這個最優值時,超過的部分將成為低效率甚或無效率投入。從現實意義講,目前該省的信息化發展水平落后資本投入更遠遠落后于勞動投入,勞動的經濟增長效應已處于一種相對“飽和”的狀態,資本的經濟增長效應也在逐漸趨向“飽和”,而信息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對各地區經濟增長對信息化水平的彈性系數時間序列數據分別求均值,分別代表各地區信息化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能力(詳見表2)。總體來說,皖中地區信息化水平較高,經濟增長對信息化水平的彈性系數也較大。對于同樣比例的信息化水平的增加,對皖中地區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而皖南地區信息化發展則較為落后,經濟增長對信息化水平的彈性系數也比較低。就單個城市來說,經濟增長對信息化水平的彈性系數最高的為合肥市,最低的為銅陵市,表明合肥市作為安徽省的省會城市,其在信息化建設中也起到了模范作用。

表2 地區經濟增長對信息化水平的彈性系數值
以信息化發展推動經濟增長是我國在經濟建設新時期提出的重要戰略,也是長期以來學者研究和討論的重點。本文將面板平滑轉換模型運用到該研究領域,探究信息化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非線性效應,主要得到以下三方面的結論。
第一,信息化發展水平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存在明顯的非線性特征。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其對經濟增長的沖擊作用逐漸增強。轉換發生在信息化水平為7.2761時,隨著信息化由低水平經由7.2761逐步過渡到高水平,經濟增長彈性以0.7831的速度從0.2350逐漸過渡到0.4885,信息化發展將為我國經濟帶來新的更廣的增長空間。
第二,信息化發展水平對勞動及資本的經濟增長效應也存在顯著的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和勞動的經濟增長效應將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逐漸減弱。當信息化水平低于閾值0.7831時,經濟增長對資本及勞動水平的彈性系數相對較大,而當信息化水平高于閾值0.7831時,經濟增長對資本及勞動水平的彈性系數相對較小,這與信息化發展對資本及勞動的替代、互補作用有關。盡管如此,資本及勞動對經濟增長仍然存在正向的促進作用,這也是符合理論與實際意義的。
第三,不同地區間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及經濟增長彈性有所不同。忽略時間上的差異,將安徽省各市經濟增長對信息化水平的彈性系數值序列進行平均,可以看出,總體上皖中地區信息化水平及經濟增長彈性較高,皖北地區次之,皖南地區最低。也就是說,同等程度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其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在皖中地區要大于皖北、皖南兩區。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給出以下四點政策建議:
首先,抓住歷史重大機遇期,推進信息化發展。以國家推進“四化同步”和“互聯網+”行動為契機,深入貫徹執行安徽省關于信息化發展的政府規劃及文件,切實將信息化建設工作落到實處,同時引領信息化同多種產業相結合,將信息化建設融入到各產業的發展中去。
其次,因地制宜采取不同信息化的發展渠道。皖中地區北臨淮河、南接長江,同時以省會城市合肥為政治、經濟輻射中心,為其信息化迅速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皖北坐擁豐富的煤炭資源,同時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經過安徽省的唯一區域,皖南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并且是我國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之一。故可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實現煤炭產業、旅游產業、鋼鐵產業與信息化產業的互動發展。
再次,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開辟投資新渠道。安徽省地處長江經濟帶,又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這就為安徽省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了諸多可能性。信息化發展降低了單位產出所需的投資量,為新的投資渠道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可以設立專家考察小組,負責對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行挖掘、考察、分析以及投資方案的制定,以投資的科學性、正確性、有效性推動該省經濟的迅速發展。
最后,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增加就業崗位。信息化發展對勞動力起到了重要的替代作用,若不能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同時有效的增加就業崗位,將會出現大量的勞動力閑置。許多研究均表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能夠有效促進就業增加,因此應將信息化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兩大發展規劃并行推進,以保證經濟系統的穩定運行。
[1]徐瑾.地區信息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J].統計研究,2010 (5).
[2]卜茂亮,展晶達.信息化與我國區域經濟差距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 (10).
[3]李建忠,俞立平.基于聯立方程的信息化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情報雜志,2011 (11).
[4]王允,杜萌.匯率波動,國際收支賬戶傳導與經濟增長——基于面板VAR的實證分析[J].管理現代化,2015(4).
[5]陳曉華.信息化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差異的分析——以廣西、廣東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 (14).
[6]王小魯,樊綱.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跨世紀的回顧與展望[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F061.2
A
1003-1154(2016)01-0036-03
10.3969/j.issn.1003-1154.2016.01.0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1472093);江西財經大學2015年研究生創新項目(No.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