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周
外貿體制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貿成長經歷了一條艱難曲折之路,對外要擺脫西方輿論對中國的偏見,以及冷戰時期遺留的經濟封鎖、貿易禁運、貿易歧視、貿易制裁等制約,對內則要擺脫不適時宜的意識形態的羈絆,邁開大步,全面改革不適時宜的貿易體制。
當今全球經濟新格局印證了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摸索出了一條不斷改革的成功之路。我們處在一個全球化、多極化、信息化時代,國際競爭環境瞬息萬變。抱殘守舊,注定要被時代拋棄;只有不斷改革進取,才能勇攀高峰。中國相信,貿易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引擎,但不拘泥于某一個西方經濟學派理論,特別不相信新自由學派的所謂“市場會自我更正,政府的任何干預都是多余的”,政府不能無所作為。誠然,市場應該決定資源分配,但市場是更正不了壟斷的,有了壟斷就沒有自由競爭。
如今,西方工業發達國家掀起了反全球化浪潮,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里茲教授最近發文指出,問題不在于全球化,而在于如何管理這個進程。美國富甲天下,卻滿足不了廣大民眾的基本需求。斯蒂格里茲說,在美國底層90% 的人口收入停滯長達1/3個世紀,全職男性勞動者中收入比42年前有所減少,底層實際工資與60年前的水平相當。可見全球化無過,解決收入分配不公才是各國政府的責任。當務之急是盡快恢復全球經濟增長。中國主張全球民主治理, 即將召開的G20 杭州峰會是探討全球治理的難得機會。中美兩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具有不容推脫的責任,與所有G20成員共同努力,尋求建立一個民主、透明、互利共贏的全球治理體系,并借此機會共同采取果斷措施,根本扭轉保護主義措施不斷升溫的局面,促進全球經濟復蘇早日到來。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只有206.4億美元,其中出口為97.5億美元,進口為108.9億美元,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可謂微不足道。經過30多年艱苦卓絕的奮斗,攀上頂峰,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但這一成就并沒有讓中國高枕無憂,而是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升溫,中國成為主要目標。中國外貿成長之路仍會是艱難曲折的,還需要不斷地調整結構,適應環境變化,在困難中尋找新機會。
不管面臨多少困難與挑戰,中國仍是競技場上一支勁旅。在這瞬息萬變的全球市場上,無時無刻不在產生新的機遇。中國有龐大的國內市場為后盾,只要敢拼就會贏。人們馬上能感受到的就是服務貿易發展的巨大潛力,包括電子商務、運輸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服務、文化服務等。從全球貿易格局變化看,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迅速提高,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占其貿易總額的比重也由41% 上升到52%。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之間等存在巨大發展潛力待開發。 總而言之,中國外貿發展前途光明,道路曲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