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尚友
作為王陽明心學的主旨,“良知”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國人最樸實、共有的信仰。按王陽明的理論,“良知”是“平天下”的基礎。當人發現“良知”,必然會以其強大的內心驅動其行為達到“良知”的要求,即“致良知”。“致良知”的結果會讓人自覺去承擔與之直接相關甚至是間接相關的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即承擔社會責任。
“壞人太多”的背后:信仰與責任的雙重缺失
盡管很長時間里,“良知”成為中國人的普世價值觀,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良知”并沒跟上應有的腳步。在物質匱乏、貧窮落后的年代,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的觀念有了市場,“良知”也就被拋在腦后。這種社會氛圍之下的企業成功觀,就僅僅是將企業做大做強,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在物質層面可見的金錢利益的驅動下,精神層面的“良知”無數次地被有意和無意地忽視。不少企業決策者為謀求股東利益最大化,不惜犧牲消費者、員工、政府、社會大眾及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利益,于是出現眾多欺詐消費者、破壞環境、壓榨勞工、偷稅漏稅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每每這些嚴重的社會責任問題被曝光出來以后,矛頭更多指向政府監管缺失、制度建設缺失等問題,或指責沒有制定標準或標準科學與否的問題。然而任何制度、標準的建設都不可能是極盡完美的,“良知”缺失的企業或個人對各種來自外部的壓力往往采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各種策略來應對,使制度、標準的設定者感嘆“道高一尺”而“魔高一丈”,令各種制度、標準的實施效果收效甚微。
如出現安全事故之后,往往監管部門在某特定的時間進行大盤查時,一切都能井井有條似乎不再存在各種安全隱患,而盤查過后便不了了之,無法將一些好的措施持續有效地執行下去。又如現在中國各行業的外貿加工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各種客戶驗廠要求,其起因是跨國公司為防止其產品被消費者認為是在血汗工廠中加工而來的,進而導致消費者對其品牌進行抵制,而制定出來的各種供應商行為準則。不管其標準制定得多完美,為求生存為求利益乃至為求方便,各種弄虛作假來做到表面上符合標準的行為層出不窮。盡管有些標準過于嚴格,使得多數工廠被迫作假應付,但越來越多的標準結合了中國的國情,鼓勵在信息透明的基礎上進行持續改善,但這些比較切合實際的標準并沒有獲得大多數工廠的配合,他們為了省事,大多也是作假應付。
“省事”的背后,是以利益為第一驅動點,是“良知”的蒙蔽,更是信仰的缺失。更有甚者,審核的過程變成丑惡的金錢交易,其結果與CSR的精神嚴重背道而馳。企業社會責任按常規的做法,是一條條硬生生的“標準”“規則”“準則”“制度”,若沒有“良知”發現作為基礎,便是有標準繞過標準、無標準無所顧忌的結果。所以,沒有“良知”的責任是不自覺的責任,是殘缺的責任。
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任何一個角度去看,只要任何一方缺失了“良知”的信仰,其最終結果無非是陷入一個尋找規則漏洞和彌補規則漏洞之間不斷循環往復的怪圈里,這也是信仰缺失導致整個社會無形中內耗急劇增加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了。
喚醒大眾“良知”:推動企業社會責任落地的不二法門
法制建設和加強監管是必不可少,但“壞人太多”的現狀,僅靠制度遠遠是不夠的。如若人人都能問諸本心,讓“良知”能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信仰,則“良知”能在整個社會運轉的方方面面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有良知的企業決策者在做決策時,不需多慮便能明確該做與不該做的事,而不需要外力來影響決策。因為“良知”讓他們明確企業在獲取自身利益的同時,不應損害利益相關方的利益,還應承擔自身該承擔的責任。
從這方面的意義上來講,企業家“良知”會促使企業家維護員工權益、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環境等,發自內心地去判斷、決策,從而守法經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因此,在加強法制建設的同時,全社會需要共同努力的就是,喚醒全民的“良知”,特別是企業家的“良知”。
而要喚醒大眾的“良知”,就應嚴厲打擊各種詐騙行為,如電信詐騙、碰瓷敲詐等,不讓善者受騙,不讓大眾因為習慣性地擔心受騙而讓“良知”受到蒙蔽。要喚醒企業的“良知”,就應在鼓勵企業透明的基礎上幫助企業持續改善,并建立企業級的誠信系統,讓堅守“良知”底線的企業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讓他們在“利益”和“良知”的決策面前回歸本心,讓他們在復雜供應鏈生態環境中“不必多慮”,而能按“良知”辦事。
王陽明認為“知善知惡是良知”,此善惡的標準不是外界的法律標準、行業標準,而是心里的那桿秤。那桿秤會讓人們在有標準的時候能努力去按標準執行,在無標準的時候能按心里的良好標準來評判。
良知,千百年來一直影響中國人的行為準則,在制度不完善的今天,更應彰顯其強大的力量。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及王陽明的思想,絕不僅僅因為王陽明的思想對于官員的自律有幫助,更是考慮到信仰對于法制建設及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在法制與信仰同樣危機的情況下,只有兩手抓,讓二者互為襯托,才能構建更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如果只抓法制,在立法、守法、執法、司法等有一方缺乏信仰,那么通過法制構建良好秩序的難度就會加大。同樣,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不管是國家法律,還是國外標準,不管是由監管部門監管執法,還是由第三方審核機構進行審計、驗廠,不管是被期望者有無能力承擔,只要一方缺乏良知,沒有考慮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就必然讓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從合作走向對立。
總之,“良知”是推動企業社會責任體系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內在因素。缺乏了“良知”信仰這個“內圣”的因,很難實現企業社會責任體系健康有序良性循環這個“外王”的果。推動“良知”成為全民信仰的普世價值觀,才是從根本上推動企業社會責任落地的不二法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