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寅
嘉賓簡介:
David Raper(戴維德·雷珀)現任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亞太及大中華區企業公民與社會責任部門負責人。任職期間,David Raper帶領團隊,擴大IBM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力,其工作范圍遍及環境、社區經濟發展、教育、健康,識字、語言和文化等多項事務。
8月5日,對于處于創業浪潮前沿的青島來說是個難忘的日子。來自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墨西哥、印度等10國家,精通信息技術、市場營銷、人事管理、戰略管理、項目管理等領域的12位IBM志愿者在青島市志愿服務學院用一場三個多小時的成果匯報告別了他們在青島的最后一天。
“這是IBM第33支來華服務隊伍,我們的志愿者與4家青島本地機構朝夕相處了30天,在深入了解4家機構所面臨的挑戰后,針對問題制定了可持續的解決方案。”IBM亞太及大中華區企業公民與社會責任部門負責人戴維德·雷珀自豪地對記者說。
坦白地講,用自身的技術能力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公司并不罕見,但是能很好將企業與公司的技術、社會、員工結合在一起則并不多見。那么,IBM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時候遵循了什么樣的理念和原則呢?現場,戴維德·雷珀接受記者專訪,并且就IBM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策略和未來進行了暢談。
關于責任:始終如一,專長服務社會
“IBM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一個企業,從創始人老托馬斯·沃森到第二任主席小托馬斯·沃森,一百多年來,我們一直都有這樣的一個共識:用專長服務社會。”剛剛加入IBM幾個月的雷珀說,他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
在加入IBM之前,雷珀曾在紐約一家領先的保障健康醫療和維護社會公正的非營利性組織工作;也曾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政府,與政府機構合作推動城市交通、教育、社會事務、犯罪預防和健康醫療等領域的發展。今年三月份,他跨入了推進社會公益事業的另一個領域,擔任IBM亞太及大中華區企業公民與社會責任負責人。
在雷珀看來,企業是推動社會公益事業很重要的力量,這與政府或非營利性組織很不同,企業屬于施助的一方。
更吸引他的是,企業能夠用自己的業務專長為政府和非營利性組織提供專業的服務。
“推進公益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我很看重一個企業能否貢獻專才和專技。專才,可以讓本身在公益事業中不是專家的人士,利用他在商業機構的專業技能對公益事業產生很大的幫助;專技,則可以讓今天技術的發展為明天帶來更大的驅動力。這不僅僅對公司本身,對社區也有重要意義。”他說,企業的技術實力越強,越能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這就是IBM履行社會責任的獨特之處:專長服務社會。
2008年,IBM成立了聞名業界的“企業志愿者服務隊”,利用自己的專才和專技與合作伙伴、社區和國家一起開展各類項目,解決重大問題:如加納地區女性健康問題,亞馬遜雨林地區的非法森林砍伐問題,東南亞的環境污染問題,南美墨西哥1.5萬貧困人群的食品保障問題……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來自60個國家的2800名IBM員工志愿加入,一共組成248支團隊,幫助完成了1000多個企業社會責任項目。
“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最有效的手段并不是捐錢捐物,而是面向社會的具體問題,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推進社會創新,以創新的方式去事半功倍地幫助社會解決問題。” 雷珀說。百年以來,IBM能夠基業長青,憑借的就是將企業的社會責任與企業的經營和發展結合在一起,讓企業戰略本身成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最大保障。
關于企業:成為一家不可或缺的公司
作為一家擁有幾十萬種技術,上萬種產品,服務客戶遍布全世界200多個國家、50多個行業,提供的業務從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移動、社交、安全,到認知計算機技術的國際公司來講,長期以來,IBM企業社會責任項目也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支持教育進步,助力醫療健康,積極應對災難,到培養員工領導力,防治環境污染,共建可持續供應鏈,IBM都堅持用最尖端的技術解決最棘手的社會問題。
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撐IBM投入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推動企業社會責任事業的發展?
曾經在多個領域研究過社會問題的雷珀覺得:很多企業都在利用自身優勢解決社會問題,有很多創新的方式,但IBM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一個目標——三贏。
“對IBM來說,專長服務社會不僅造福了社區,更創造了三贏的結果——社區解決了自己的問題,IBM人的領導力得到了提升和發展,IBM開發了新市場以及培養出全球性的領導層。”這是雷珀對IBM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最直接的感受,背后也折射出IBM人一直以來共同的追求:成為一家不可或缺的公司。
對此,雷珀為記者舉了一個例子:
一直以來,IBM都致力于通過大數據、認知計算等信息技術支持國家解決重要民生問題。2015年7月, IBM“綠色地平線”團隊與深圳市疾控中心合作,在傳統疾病數據基礎上,引入細粒度的空氣質量數據和地理人口、氣象、社會經濟等多類型數據,實現對疾病的高精度預測,為深圳疾控中心提供決策支持,為民眾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健康防護指導。
“像這樣的項目有很多”,雷珀說:“IBM所做的項目都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更好地將IBM人的專才、技能和方法論教授出去,利用專業知識對社區和機構產生了幫助,同時我們的員工在參與過程當中,他們的服務意識和技能都得到了提升和鍛煉。對于IBM本身,實施這樣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對新的市場、關系、品牌的建立都有所貢獻。因此,IBM所有項目的設計并不是單純的給予行為,都是以三贏為出發點的?!?/p>
當記者想深究IBM是如何實現三贏的時候,雷珀用一句話概括說:“Simple to think , hard to do”。做企業社會責任不要浪費精力去找捷徑,要的就是踏踏實實地做事。直到記者看到《IBM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14-2015》,找到了答案:堅持價值理念、跨界合作、以專履責、注重行動的實效。長期以來,IBM就是以這四點為標準在社會責任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endprint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客戶和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雷珀說,在IBM我們不僅有機會實現科技創新、商業創新,更有機會改變世界。
關于中國:有幸相遇,看好未來
對社會公益事業“情有獨鐘”的雷珀在十多年的職業生涯里最大的跨越就是從政府和非營利性組織跨越到企業。
作為社會事務方面的專家,雷珀初次來到中國,對中國社會發展現狀的好奇都體現在了異常緊湊的行程安排中。他把最多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在與中國合作伙伴溝通與交流,并思考IBM在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戰略——IBM對于一個處于黃金時期的企業社會責任大國的未來戰略。
自1985年重返中國市場,31年以來,從最早在中國提出“首席責任官”(CRO)概念到發布IBM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IBM企業社會責任已經在中國開枝散葉。
正如雷珀所言,“很多跨國企業最初都是把中國當作一個巨大的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由于人口紅利、政策紅利等因素,把中國當作是一個制造工廠,而今天,IBM強調與中國同創。IBM在中國的發展路徑,概括為一句話就是:Made for china, made in china, made with china。”
作為深耕中國30多年的伙伴,IBM在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戰略一步步推進——在社會救助方面,IBM 全球交付中心的志愿者利用業余時間開發了中國第一個民間災難應對信息平臺,幫助災區救援、尋親、救災物資管理等。在教育領域,IBM 與中國高校的合作項目已經走過了近20 個年頭,實施推進了“大數據及分析百校合作”計劃和“百企大數據A100”計劃等,從基礎到科研尖端全方位支持中國大數據人才的培養。在創新方面,去年8月,IBM開始在中國實施“智慧城市大挑戰”項目,通過貢獻頂級專家,無償幫助合作城市解決其急需解決的問題。
“沒有哪一個企業、組織或是國家能夠單獨解決問題。只有企業、政府和非營利組織進行合作,才能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解決各種復雜問題?!?雷珀說。他認為,在追求積極變革的過程中,環境可持續性與資源管理、全球醫療健康服務以及教育和經濟發展等問題互相關聯,“單槍匹馬”的工作模式收效甚微。
與中國各方全面開展企業社會責任項目,讓IBM對自己有了新的定位,成為了“中國合伙人”。對于未來的發展,雷珀給出的IBM發展建議是“與中國同創”。
“毫無疑問,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環境正處于一個黃金時期?!崩诅暾f,這源于中國政府發展和諧社會的決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累,公眾整體意識的提高,以及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在這種大好形勢下,企業的社會責任推進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雷珀說。在這樣一種迅速崛起的新生力量下,他對IBM未來在中國的發展充滿信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