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雯 裴利強
8月16日,南方電網廣州供電局電力試驗研究院的龐大會議室內,聚集著百余人的媒體和觀眾,他們要見證的是全國首屆計量儀表校驗“人機大戰”。智能儀表校驗機器人“晶晶”將與3名優秀的國家計量檢定員同臺競技,現場比賽校驗一只日常校驗耗時長、精密度非常高的指針式儀表。一場激烈的“人機大戰”火熱開戰,并通過網易直播向網友全程直播。
科技代替人力 “晶晶”應運而生
比賽現場最耀眼的主角非“晶晶”莫屬。“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晶晶,出生在廣州供電局電力試驗研究院。”賽前,眨著忽閃的大眼睛、萌萌噠的“晶晶”字正腔圓地向現場觀眾自我介紹,瞬間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說起晶晶的誕生背景,研發團隊介紹說,廣州供電局儀表實驗室每年要接收近3000只指針式的萬用表,全是人工作業。尤其是高精度儀表帶有反光鏡,需要人眼通過放大鏡去觀察,當指針、刻度線以及指針在反光鏡中的影子重合才能讀數記錄。人工完整校驗一只高精度儀表需耗時60~90分鐘,一個計量檢定員連續工作一天也只能校驗5臺儀表,而且對眼睛傷害大,有時因視覺疲勞還會產生讀取誤差。
對這種重復又勞動強度大的工作,能否用科技替代人力?基于這樣的想法,南方電網廣州供電局馬上開展調研。調研后發現市面上沒有此類設備,而且很多科研機構開發的類似產品僅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沒有真正運用到生產中。于是,廣州供電局開始自主研發,并找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合作,充分發揮雙方在儀表校驗、機器人應用等方面的經驗優勢,進行儀表智能校驗系統項目的研發。從2014年開始,歷時3年,經過無數次的調試、改進、校驗,儀表校驗機器人“晶晶”終于誕生了。
“晶晶”來頭不小 3:0完勝人類
這次比賽的檢定對象是一只0.5級帶有反光鏡的指針式直流伏安表,校驗項目是直流電壓150伏全檢量程。晶晶與3位具有5~15年校表經驗的人類高手在儀表檢定的完成時間、數據質量、過程規范性進行全面PK,并由廣東計量協會會長、廣東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和廣州市計量科學研究院的技術專家擔任裁判,裁定比賽勝者。
實際上,組織此次比賽一方面是為了驗證“晶晶”的實際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是給“晶晶”提供一個展示的機會,使機器人“晶晶”也能獲得計量協會頒發的上崗資格。
“晶晶”在賽前已通過無數次測試。據悉,“晶晶”校驗一只高精度儀表需40~60分鐘,比人工縮短時間約30%,而且“晶晶”不像人類一樣在校表間隙需要休息,可以連續8小時不間斷作業,一天就能校驗24臺儀表。此外,“晶晶”采用先進的圖像處理和識別技術,對同一點的10次讀數標準差小于0.001,還具有高準確性、高識別精度、高自動化等優勢。“晶晶”不僅可以校準電測儀表,還可以應用于其他行業指針式儀表的出廠檢驗和周期檢定校準,是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好幫手。
果然,“晶晶”沒有讓人失望。隨著裁判的一聲令下,比賽正式開始。9分22秒后,“晶晶”率先完成了比賽。十幾分鐘后,三位人類選手才相繼完成比賽。計量檢定技術專家裁定“晶晶”以3:0完勝人類高手,并直說:“想不到……”
“晶晶”在全國計量儀表校驗范圍內屬于首創,具有里程碑意義,它可代替人工對多種高精度指針式儀表和數字顯示式儀表進行檢定。它的誕生將減小勞動強度,解放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廣東省計量協會會長陳國光評價道。
創新驅動發展 引領企業變革
“人機大戰”,看似是一場智能機器人與人類的對抗,實質上較量的是企業科研實力和科技發展水平。“晶晶”的勝出,實際源于它的研發機構——南方電網廣州供電局對創新的大力推動。作為一家傳統的企業,廣州供電局的創新氛圍實則非常濃厚,本著“向科技要人力、向管理要效率”的思路,積極培育創新文化,營造創新環境。同時,要求創新工作以解決生產中的實際需求和操作難題為導向,讓科技創新真正服務于生產,轉化成實際的生產力。
目前,廣州供電局正積極建設“POWER X”創客中心。X作為數學里代表神秘的未知數,將激發員工探索更多可能,釋放創新能量,把實現“一流的創新能力”作為落實南方電網公司“兩精兩優、國際一流”戰略目標的重要行動。
人工智能機器人作為廣州供電局近年來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涌現出很多成果。除了“晶晶”,廣州供電局還研發出全球首個無人飛行器噴火清障“噴火飛機”,不僅把員工從危險的登高作業中解放出來,而且大幅提升了巡檢效率;自主研發設計的行走式隧道巡檢機器人,可以360度無死角掃視電力隧道每個角落,減少了隧道里有害氣體對人的傷害,特別是在電纜隧道里地形復雜、人員難以出入的地方可一顯身手,大有用武之地。
目前正是向工業4.0時代轉型的關鍵時期,而人工智能機器人將成為未來科技角逐的重點。廣州供電局將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解決機器人發展的核心技術,同時將以點帶面,在不同專業的點上研發機器人,成為高水平、高質量的電力機器人產業引導者。
而面對更加智能的4.0時代,除了企業的努力,也在此呼吁在更廣闊的層面建立更加開放、共享、合作的生態。企業、機構之間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加強技術合作,政府、監管機構等也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快速反應,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更加開放的發展環境。就像在檢定能力上完爆人類的“晶晶”,能否獲得國家頒發的計量檢定上崗證,同人類檢定員一樣發光發熱,還需監管部門出臺相應的制度規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