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洋 王衛民 唐雯君
【摘要】 由于語言障礙,聾啞人尤其是聾啞兒童很難融入到健全人群體中去,逐漸產生了自卑的心理,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本文主要研究基于“互聯網+”的手語教學平臺,該平臺極大地方便了聾啞人的手語學習、社會交往,打破了聾啞人與健全人之間的交流壁壘。
【關鍵詞】 手語教學 互聯網+ 聾啞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6000~7000萬聾啞人,我國大約有2075萬,占中國人口總數的1.67%,其中7歲以下的兒童為近80萬。按每個聾啞人有直系親屬4人計算,基本生活中需要使用手語的人口高達一億人左右。對聾啞人來說,手語是最好的語言,是聾啞人交流和學習知識的重要手段。由于語言障礙,聾啞人尤其是聾啞兒童很難融入到健全人群體中去[1],逐漸產生了自卑的心理,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
在手語學習需求日益增加的趨勢下,傳統手語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因此,對于創新性手語教學模式的研究有著巨大的學術價值和廣闊的市場應用價值。本課題提出開發基于“互聯網+”的手語和自然語言之間的自動翻譯軟件系統,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改善傳統手語教學的瓶頸問題,讓聾啞人及其他手語學習者只要通過移動智能終端就可以實現手語的學習和交流。
二、手語教學現狀
目前,學習手語的常見渠道還停留在特殊學校課堂教學的形式,由手語老師按照手語教材的大綱要求進行課堂授課。這種授課方式對于聾啞人尤其是初學者來說,在學習過程中很難與老師產生互動,學習效率低。并且,手語教材與普通的教學材料相比編寫成本高、可選數量少、教學內容少,質量參差不齊,教材收錄的內容往往僅包含日常基本用語和簡單的常識詞匯,專業性不強,教材本身的局限性就制約了學習的程度和水平。
且現階段從事手語教學的專業教師尚未能實現針對聾啞人教學的正常數量配置,在其他手語學習者數量日益增長的情況下,師資短缺的問題也更加突出。相比課堂教學方法而言,自學的方式更能符合各類手語學習群體在靈活性方面的需求,但自學方法的學習效率都比較低,且學習范圍比較局限。
三、項目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基于“互聯網+”的手語教學平臺,具備良好的交互性、實時性、擴展性,能夠同時適應各個手語學習群體自學手語的要求,同時可以作為特殊學校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外延。平臺包括以下主要內容和功能:
3.1自然語言語義分析
采用概念空間+語義文法+意圖分析+知識融合的技術路線,綜合起來完成語義分析。其中,概念空間是基于本體論對世界知識的統一建模,語義文法是對自然語言進行深層次語義分析的手段,意圖分析用于分析用戶潛在的需求,而知識融合將生成完整的解決方案。本系統將對用戶輸入的文字(稱為“咨詢”)進行三個層次的自然語言分析:語義文法分析、帶詞類的短語文法(稱為“詞模”或“句模”)分析、關鍵詞檢索。同時,對用戶的自然語言繼續采用縮略語識別、錯別字識別、模糊推理、特征術語識別等,以進一步增強自然語言理解的準確性。
3.2電子化手語資源
設計自然語言、手語等相關的語義資源庫,如自然語言和手語之間轉換所需的語義知識,包括:語素、詞語短語、同義詞、術語語義網、手語文法和自然語言文法等。同時利用各種渠道建立了手語圖片庫,其中包括字母、稱謂、職業、姓氏、時間、空間、生活、社交、民族、宗教、文化、體育、科學、動植物等54大類共5234張常見手語圖片。并在此過程中,建立手語資源電子化的規范和標準,讓資源真正可以為聾啞人使用,讓平臺外的手語專家和系統可以上傳手語資源,并可以對其進行管理和評價。
3.3動畫建模和自動生成
平臺通過3D動畫的形式直觀進行手語動作內容的教學展示,采用手語角色建模、手語動作捕獲、面部表情建模、基于狀態機的動作自動生成、動作優化等技術,來進行手語動畫的建模和自動生成。首先選擇動畫建模軟件,利用軟件構建角色模型。然后利用國內最先進的動作捕獲設備對手語專家的手語動作(手語詞匯動作)進行動作捕獲,從而生成原始的動畫并拍攝手語視頻;最后對這些動畫進行人工的調優,形成可用的動畫(手語詞匯動畫)。
四、結語
本課題研究成果以鎮江市特殊教育學校為試點,在充分調研、反復實驗的基礎上,通過研究,發現通過該平臺可以實現自然語言到手語動畫的準確轉換,在手語教學領域的實踐應用符合語言學習的認知規律,能夠幫助手語學習者靈活、便捷地學習手語。
隨著本課題的繼續深入研究,未來還將繼續挖掘手語教學中新的需求,并且在社會生活的更多方面促進聾啞人的社會融入。
參 考 文 獻
[1]張思遠.優勢視角下聾啞人社會融合研究[D].貴州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