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姣 溫雪華
摘 要:我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滯后,主要是因為地緣限制,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規模化程度低,土地流轉不順暢,政府可以通過統籌地區發展,培養新型農民,完善創新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推進農村土地制度創新,加大信用社金融支農的力度等制度創新解決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障礙,加快其現代化進程。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現代農業;制度創新
農業是欠發達地區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現代農業又是快速發展農業的重要途徑,因此如何在欠發達地區發展現代農業是一戰略性研究課題。
一、相關概念界定
欠發達地區既有地理空間范圍的相對概念,又是一個機遇歷史縱向比較的,動態變化發展的范疇。按世界銀行標準,年平均收入在1005美元以下就是欠發達國家。中國目前貧困線以2011年2300元不變價為基準,此基準可能不定期調整,2015年為2800元,2016年貧困線約為3000元。
現代農業是新型農民利用現代化技術和設備,以高效、集約、規模化的手段發展農業,其特點是科學化、機械化、產品化、集約化、社會化。
二、相關文獻綜述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庫茲涅茨認為經濟增長是基于技術及制度向人們提供多種經濟產品的能力的長期增長。由此可見,經濟增長離不開技術和制度。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改造傳統農業首先要打破其長期以來形成的經濟平衡,主要途徑是向農業投資,引進新的生產要素。
柯炳生(2007)提出了現代農業建設的四大目標及衡量指標,建議通過完善農產品補貼制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等措施發展現代農業。傅伯仁(2008)曾指出欠發達地區農業發展不僅存在自然稟賦弱等問題,制度缺失也會造成現代農業發展緩慢,提出優化農村公共服務機制環境的發展建議。何京蓉和李炯光(2010)研究三峽庫區農村土地流轉現狀,發現在土地流轉中存在農民觀念落后、土地流轉市場發育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和風險防范機制不健全以及政府”缺位“和”越位“行為并存等問題。郭潤宇、寇敏婕和趙景峰(2014)研究發現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滯后的原因主要是技術落后、農業要素流通機制不健全和人力資本缺乏,提出完善制度,規范農業產業化管理機制等建議。由此可見,發展欠發達地區的現代農業必須對制度進行創新,完善農業發展制度,為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三、欠發達地區現代農業發展障礙
1.地緣限制
由于地緣限制,欠發達地區的技術相對落后。前期,我國的發展政策向東部地區傾斜,因此東部地區的農業現代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區。再加上增長極的極化效應,更多的資金、人力及技術資源流向東部,沒能補充到中西部農村,剝奪了欠發達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機會。
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態環境惡化
欠發達地區在農業上投入不足,農田、水利、農機、交通、通訊、市場、科教等一系列基礎設施薄弱,資源的利用率、產出率低,交易成本高,阻礙了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如公路、鐵路覆蓋率低,交通不便,農產品的交易成本偏高,交換能力弱。且由于欠發達地區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用品,造成土壤板結與侵蝕、肥力下降、有機質含量下降、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使農業的邊際產量與邊際效益逐漸下降。
3.規模化程度低
欠發達地區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土地的保障功能明顯,同時由于欠發達地區的受教育程度低,大量人口滯留在農村,需要土地,因此農業仍停留在小農分散經營水平,土地的規模化程度低。再加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是兼具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弱質產業,風險性高,土地效益低,愿意投資農業的企業少,缺乏資金與技術支持,規模經營發展緩慢。
4.土地流轉問題
首先根據產權經濟理論,現行的土地制度存在兩大缺陷:第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施行后,公地悲劇屢見不鮮。第二,產權主體或其代理人模糊,土地流轉利益主體虛化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市場要求。其次,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不完善,流轉交易信息不對稱,交易價格未被充分顯化,市場難以有效地配置資源。最后,欠發達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無法為將土地流轉出去的散戶提供充分的社會保障。因此,當土地流轉的收益低于預期時,農戶受”土地是養老保障“觀念影響就有可能放棄土地流轉的計劃。
四、制度創新建議
1.統籌發展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
政府應加強統籌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可通過增加投資力度及優惠政策等幫助技術下鄉,加大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投資,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關部門在農村的基礎建設過程中,應將水利、道路等規劃與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相結合,不得隨意調整、更改。
2.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
首先,調整農村學校布局,盤活農村教育資源,加大欠發達地區農村的公共教育投資,從娃娃抓起,培養合格農民。然后,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培養適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民。最后實施農村人才工程,構建人才綠色通道:第一,可通過多種形式鼓勵更多當地年輕人學習農業相關知識。第二,通過設立相關基金,鼓勵農村創業項目;第三,創新農村人才評價制度環境,扶持農業各類人才。
3.完善創新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的種種缺陷和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大多都與我國目前土地所具有的較強的社會保障功能有關。因此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完善土地流轉機制是欠發達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
4.推進農村土地制度創新
目前,我國的農村已經在事實上形成了土地歸社區“集體”所有(所有權)、農民按戶承包(承包權)、土地經營權可以自由流轉(經營權)”三權分離“的局面。由此,我國土地制度便可以此為基本點,延長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明確土地的物權屬性,幫助農民成為土地流轉的利益主題。
5.加大信用社金融支農的力度
首先,在現有農村金融體系下,繼續擴大小額貸款范圍。其次,在大額貸款方面,也要逐步加大投放,滿足農村種植大戶的需求。最后,相關單位要注意,農村金融資金合理流動,進而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林勇,張宗益,楊先斌等.欠發達地區類型界定及其指標體系應用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0(12):119-124.
[2]王鐵.論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突出問題及對策[J].前沿,2005,(1):86-89.
[3]金鑫.關于欠發達地區發展縣域經濟的思考[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5):109-110.
[4]何京蓉,李炯光.農村土地流轉狀況調查與分析--基于三峽庫區7個鄉鎮23個村的調查[J].經濟問題探索,2010,(3):163-167.
[5]黃祖輝,王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及對策--兼論土地流轉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8(2):38-47.
[6]柯炳生.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7,(2):18-23.
[7]傅伯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幾點思考[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8,29(1):64-69.
[8]郭潤宇,寇敏婕,趙景峰等.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及對策探析[J].理論導刊,2014,(8):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