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楊帆 田金瑩
摘 要:在我國近些年的財務體制改革中,"營改增"稱得上是其中較為重要的改革舉措,這一改革對我國當下的社會發展與經濟轉型都能夠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由于"營改增"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服務業的整體稅負降低,并以此推動我國服務業的發展。隨著"營改增"的進行,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受到了一定影響,在這種大環境背景下,本文就"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進行了具體研究,希望這一研究能夠對我國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營改增;企業財務管理;影響;建議
隨著國際經濟近年來的持續動蕩,我國也開始正式進入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時期最為重要的稅費改革制度之一,“營改增”對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而為了較好的迎接這一影響帶來的挑戰,我國企業就必須設法提高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在這種背景下,針對“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造成的影響進行具體研究,就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營改增”的產生與發展及意義
1.“營改增”的產生與發展
我國在2012年開始“營改增”試運營,而從2016年5月1日起,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四大行業近1000萬戶納稅人將被納入“營改增”范疇中,由此我國增值稅將全面取代營業稅,在中國具有二十多年歷史的營業稅將退出歷史舞臺,而持續四年的“營改增”試點也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在“營改增”稅制改革試點的四年來,我們能夠清楚看到其發揮的良好減稅效果,這種效果在小企業中極為明顯,但這種“營改增”稅制改革帶來的企業財務管理問題仍舊需要我們予以重視。
2.“營改增”的意義
我國推行的“營改增”稅制改革,對我國當下各行業的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以及中國稅制與國際的接軌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首先,我國當下已經正式進入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時期。在這一時期,經濟增速將出現放緩,這就使得我國企業在日常經營發展中面臨的壓力不斷增加。這種壓力的增加使得企業的經濟效益自然而然受到了影響。而“營改增”稅制改革的進行,則能夠通過避免企業重復納稅的方式,降低企業的經營壓力,這也就為我國當下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證;其次,在“營改增”的稅制改革中,這一改革措施還能夠有效推動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特別是第三產業中的新興服務業更能夠在“營改增”的稅制改革中得到不俗的發展機遇與優勢。這種第三產業的發展將逐步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于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正面效應;最后,“營改增”的稅制改革還能能夠通過為企業提供出口退稅的方式,減輕企業的出口壓力,這就對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力的增強與其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
二、“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
在“營改增”稅制改革中,這一稅制改革本身對我國當下企業的資金運營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如果不能夠得到妥善解決,勢必對這些公司的發展帶來一定阻礙,為此本文對“營改增”稅制改革對企業財務管理資金運營工作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與總結,希望能夠以此為我國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幫助。
1.發票管理方面的影響
在“營改增”稅制改革前,營業稅應稅企業開具營業稅發票滿足自身的日常經營活動;而在“營改增”稅制改革后,原營業稅應稅企業改征增值稅,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或普通發票,發票的種類發生了變化,使得企業的發票管理也受到了一定影響。增值稅納稅人按照年應稅銷售額的大小和會計核算是否健全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納稅人按照納稅人的性質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和普通發票。而營業稅的納稅人按照行業的區分開具營業稅發票。增值稅和營業稅在發票開具規范上的差異使得企業在“營改增”稅制改革后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這種發票開具規范。如果企業發票開具不規范,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就進一步加深了企業發票管理的難度。
2.稅負方面的影響
雖然“營改增”稅制改革后,我國很多行業的稅負都將得降低,但是稅負降低的程度并不均衡,部分行業稅負不降反升,如一些人力資源密集型的企業,由于自身資本有機構成低,較少需要購買原材料與設備,人力資源為企業的主要投入,這就使得這類企業在“營改增”稅制改革后自身稅負不降反升,進而影響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這里我們以咨詢服務類企業為例,這類企業完全屬于人力資源密集型企業。在過去這類企業的運營中,如果這類企業財務核算規范,其就會通過工程進度進行收益的核算,并使其繳納的營業稅基數全部都是以已確認的收入總額為基準。但在“營改增”稅制改革后,該企業的業務收入中就會發生一定的增值稅銷項稅額及固定資產、物流運輸等進項稅額,這些種類繁多的稅額不僅會對這類咨詢服務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造成一定影響,還會因為各類稅額的出現在客觀上提高企業的稅負壓力。
3.企業利潤受到的影響
由于“營改增”稅制改革具有減稅的效應,原營業稅應稅企業稅負整體降低,這就對企業的收入產生了正面的影響。同時“營改增”稅制改革前,營業稅下企業的成本為價稅合計數額,“營改增”稅制改革后,增值稅下的企業成本需要進行價稅分離,這就影響了企業的成本。企業收入和成本的變化直接影響企業的利潤?!盃I改增”稅制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降低稅負,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達到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但對于部分企業由于“營改增”稅制改革后稅負不降反升,企業的利潤受到了負面影響,這會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的實現。
三、針對“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建議
上文中我們對“營改增”稅制改革后企業財務管理中資金運營工作受到的影響進行了具體分析,筆者將在下文,對“營改增”稅制改革帶來的企業財務管理問題提出針對性建議,希望這一建議能夠對“營改增”稅制改革后的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帶來一定幫助。
1.對企業自身的建議
(1)提高企業財務人員綜合能力
為了能夠較好的滿足“營改增”稅制改革后企業財務管理資金運營工作的需要,解決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發票管理與會計核算等方面的問題,企業就需要設法提高自身財務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與綜合素質。據有關權威機構調查表明,我國當下的中小型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人員大多存在著專業性低、整體能力差的缺點。這一缺點在“營改增”稅制改革后將得到進一步放大,而這種放大的缺點將對企業具體的發票管理與會計核算等工作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為此企業就必須設法提高企業財務人員的綜合能力。在企業財務人員能力的提高中,企業應通過引進社會中優秀財務人員、淘汰企業中責任意識淡薄且能力低下的財務人員、開展財務人員定期培訓的方式提高自身財務管理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保證財務人員熟悉“營改增”稅制改革的相關信息、重視增值稅專用發票并較好的對其進行管理,這樣就可以解決“營改增”稅制改革后企業出現的發票管理與會計核算等方面的問題。
(2)強化企業內控和風險防范管理
為了能夠應對“營改增”稅制改革帶來的企業納稅方面的風險,企業應該加強自身的內部控制,例如企業應該完善內部控制流程,加強會計核規范化建設等;同時企業應該建立風險防范預警機制。針對“營改增”稅制改革帶來的企業納稅方面的風險,企業應該安排人員對業務流程中的風險點進行全面排查,對重點部分進行重點監督。
2.對政府部門的建議
(1)創造良好的納稅環境
為了能夠保證“營改增”稅制改革后企業財務管理的資金運營工作的較好展開,政府就必須通過一定手段創造良好的納稅環境,這樣才能夠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例如稅務部分可以組織專門的“營改增”稅制改革知識講座,普及“營改增”稅制改革中的新政策、新規定;行業協會可以舉辦相關的業務培訓,提高業務實踐能力等。
(2)不斷完善新政策
由于“營改增”稅制改革時間倉促,有些納稅政策還有漏洞亟待完善,國家相關部門應及時出臺相應措施,對“營改增”稅制改革稅制體系進行補充和完善,如上文提到的“營改增”稅制改革后部分企業稅負不降反升,國家出臺“營改增”細則,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均衡的目標得以實現。
(3)評估“營改增”稅務項目
為了能夠保證“營改增”稅制改革后企業財務管理資金運營工作的較好進行,企業可以通過對“營改增”稅務項目進行科學評估的方式,為財務管理資金運營工作提供資金支持。具體來說,企業需要在“營改增”稅制改革后結合自身企業發展實際,對“營改增”所包含的稅務項目進行科學評估,并通過這一評估得到的結果對自身企業項目和管理制度進行針對性的調整,這樣就可以保證企業在“營改增”稅制改革后的健康發展。此外,企業還需要將評估結果與自身稅務支出狀況進行結合,對自身的生產、經營與管理環節進行調整,這種調節由于能夠大量為企業提供流動資金,這就使得企業自身財務管理資金運營工作能夠得到較好的支持,企業也能夠實現自身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四、結論
自我國全面推行“營改增”稅制改革已經有三個多月的時間,而在這一段時間內,我們已經能夠看出這一改革對企業財務管理資金運營工作帶來的影響,為此筆者對“營改增”稅制改革后企業財務管理中資金運營工作受到的影響進行了具體分析并提出了上述改革建議,希望能夠以此推動“營改增”稅制改革背景下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程雙華.淺談營改增對建筑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J].會計師,2013,03:20-21.
[2]孫艷.淺析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J].財經界(學術版),2013,06:154-155.
[3]尹旭.淺談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以及加強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3,13:145-146.
[4]夏云華.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及應對[J].財經界(學術版),2013,18:255.
[5]馮揚清.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探析[J].經營管理者,2013,24:198.
[6]秦文.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財經界(學術版),2013,22:253.
[7]陳玉嬌.試論“營改增”對房地產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5,03:265-267.
[8]楊勇.試論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06:157.
作者簡介:董楊帆(1995.10- ),女,遼寧省鞍山市人,研究方向:財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