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鵬
摘要: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技術被廣泛使用,并影響著人們的學習生活,極大地改變了人們以傳統方式獲取新聞、處理信息和傳播言論等一系列行為。高校大學生已經熟練運用新媒體獲取自己所需信息,而新媒體也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的影響。要發揮好新媒體優勢,主動引導為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路線,讓新媒體技術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168-02
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媒體而言的,新媒體的“新”是在一定時間段內才能稱為“新”,主要用于當時的信息處理技術,具有一定的時效性。新媒體技術廣泛依賴于當前通信技術,主要承載方式以互聯網、手機、數字電視等為主,給信息傳播的巨大變革。當今網絡輿論環境日益復雜,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如何積極應對新媒體所帶來挑戰,真正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大學生能從中接受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不僅要繼承好和發揮好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華,充分挖掘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主動接受挑戰,在挑戰中尋找發展機遇,引導到學生正確運用新媒體。
一、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必要性
任何時代都會有它主流新媒體。現在的新媒體包括博客、微博、微信、QQ、貼吧等。新媒體極大地改變了傳統信息傳播方式,取而代之是一種交互性強、高效及時、集成度高與內容充實的新媒體。新媒體的優勢在于內容豐富、資源共享、互動性好。
1.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元化手段。
新媒體是當代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下出現的媒體形態。以手機為載體接入互聯網,極大地普及了新媒體,使得信息傳播更加廣泛,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并呈現出超地域、跨文化的現象。當代大學生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構建好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有效載體,如主題網站、微博、微信、貼吧、QQ 等數字化校園平臺等,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2.新媒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由于新媒體具有實時性,以網絡為載體通過電腦、手機終端等電子設備促進了電腦網絡與手機網絡之間的互聯互通,從而形成了信息多元化呈現方式的現象,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大大得到了提升,以新媒體為媒介讓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全員覆蓋、全面滲透。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大學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有興趣的學生還能通過新媒體及時了解社會動態、新聞熱點,時事政治,全面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等。
3.新媒體的交互性和虛擬性可增強大學生的自主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與傳統媒體相比,博客、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信息傳播更具有實時交互性,對大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每個人都扮演了信息獲得者、信息傳播者、信息發布者,參與者自主地與他人進行交流。通過主客體間的交往、對話與理解,新媒體極大地促進溝通、平等對話、相互影響、相互理解。從受教育者向參與者轉化,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主動接受教育,從消極被動接受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參與和互動交流。在網絡虛擬環境下,大學生交流更加自由和自主,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和交流,這使得參與者形成開誠布公、暢所欲言的良好氛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新媒體及時了解和收集大學生關心的熱點話題和學生的真實想法,全面深入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和思想動態,防患于未然,真正做到心中有數,及時反應。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1.新媒體信息難以把控。
BLOG、E-mail、MSN等新媒體以其無國界、超地域、跨文化的開放式的特點傳播著不同的思想和觀點。新媒體的影響力已經遠超自身價值。受到不同意識形態和文化政治勢力的青睞,少數西方國家通過新媒體例如網頁圖片文字、微博、微信將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以及偏激思想和生活方式呈現到大學生眼前。大學生是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事物正確判斷能力尚在形成中,長期沉浸在這些不良信息之中,容易導致人生價值取向發生扭曲、法制道德意識弱化,對大學生影響巨大。
2.新媒體容易引發部分大學生出現交際困難。
新媒體具有隱蔽性,給予參與者更多的思考空間,把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潛力進行充分挖掘。但是在虛擬環境下容易沉溺于其中,容易誘發現實的社交困難,甚至違法犯罪行為。如利用新媒體發布假消息、散布謠言、煽動大學生引發偏激行為。
3.新媒體傳播內容的多元化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新媒體信息傳播有著很強的隨意性,海量信息交互增加了相關部門對信息篩選審核的難度。新媒體環境下,新媒體信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學生正確辨別是非。部分新媒體充斥著快餐文化毫無營養、傳播低俗文化,甚至觸及社會道德和公眾價值觀的底線,這種信息干擾著大學生對人生理想追求。新媒體傳播的這些負面信息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難度,同時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三、新媒體環境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1.堅持科學的思想教育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要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一致,與社會主義社會的要求相適應。在多元文化社會,大學生具有很強的個性化,他們思想復雜多變,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方向,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保持與中國共產黨的綱領和宗旨的一致性。只有堅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原則,才能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的人才,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堅持開放的思想教育原則。
新媒體傳播具有自由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所以新媒體的運用也更加廣泛和靈活多變。并且被大多數學生接受和使用,學生所獲得信息渠道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這迫使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新媒體環境下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應該堅持開放性的原則,堅持與時俱進掌握大局,正確引導學生對事物的看法和觀點,糾正不良信息錯誤輿論導向。
3.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正確、積極和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充實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積極利用新媒體占領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注重大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革命文化、校園文化等方面的學習。避免思想教育內容過于陳舊,沒有及時更新,應該把一些近期發生的能引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產生思考的事件作為典型,并與大學生圍繞事件的看法展開討論,從而可以進行師生互動,使大學生把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行為。
4.科學有效地利用新媒體手段。
由于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力不強,在新媒體環境下,由于信息的復雜多樣性,大學生難免受到負面消極信息以及無用的信息的干擾,對新媒體信息做出非理性的選擇,影響自身的思想以及行為。大學生應該對各種新媒體信息進行整合,在對單個信息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信息的整體把握,對信息進行系統化的分析,這樣才能對新媒體信息做出理性的選擇,更好地利用新媒體手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綜上所述,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利弊共存,既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增加了教育手段,轉變了教育模式,同時又沖擊了教育主客體的思想,增加了教育的難度,改變了教育模式。這就需要高校工作者清醒地認識到新媒體“雙刃劍”作用,充分發揮利用其優勢,合理有效采取措施減少其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鄭元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
[2]蒲彥羽.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