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摘 要】初中歷史課程對于剛升入初一的小學生來說是一門嶄新的學科,但是由于中小學學生學習能力及思維的差異,使得新升入初中的學生接觸初中歷史課程會感到不適宜,教師也在初始執教過程中感覺比較吃力,如何做好初中歷史課程與小學課程的銜接,是值得初中歷史教師研究的問題。本文基于歷史學科的特點及教學目標,總結長期的教學經驗,積累了三種做好初中歷史課程與小學課程銜接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程與小學課程銜接;銜接策略;生活體驗;歷史故事;回顧舊知識引入新知識
初中歷史課程對于剛升入初一的小學生來說是一門嶄新的學科。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充滿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但是由于中小學學生學習能力及思維的差異,使得新升入初中的學生接觸初中歷史課程會感到不適宜,教師也在初始執教過程中感覺比較吃力,因此如何做好初中歷史課程與小學課程的銜接,是一項值得初中歷史教師研究的問題。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對提高中學生的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它要求學生了解古今中外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方法及歷史現象,并逐步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基本的歷史素養。基于歷史學科的特點及教學目標,我從長期的教學經驗中積累了以下幾點做好初中歷史課程與小學課程銜接的策略:
1 策略一:運用學生生活體驗銜接法
歷史教學資源非常豐富,歷史教材是教師進行知識傳授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歷史課程資源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和文物等一些物質資源。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學生在小學階段去過的歷史遺跡、觀看的歷史文物、影視資料,銜接中學所學習的歷史知識。也就是說:學生看到的,聽到的,去過的,一切生活經歷,情感體驗都可以作為初中歷史課程與小學課程銜接的切入點。我們的家鄉濟寧被譽為“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濟寧有很多名勝古跡,如著名中外的孔府、孔廟、孔林,所以濟寧也被稱為“孔孟之鄉”。美麗的太白樓座就落在濟寧市的中心,傳說大詩人李白曾在這里揮灑文墨,為后人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學生大多去過曲阜的三孔及太白樓,并對這些歷史古跡留有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學設計時嘗試著盡量從學生的生活經歷入手,運用學生生活體驗銜接新授的學習內容。人教版初一歷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一課重點講述了孔子的思想及教育成就。三孔中的孔廟大成殿前有一個風格獨特的建筑——杏松,是為了紀念孔子當年“杏壇設教”而建的。在講述孔子的教育成就時,我展示了曲阜杏壇的圖片,然后讓學生對杏壇這一景點做簡單介紹,很多去過此處的學生都躍躍欲試,一時間課堂氣氛變得十分活躍。通過介紹,學生知道了杏壇是孔子講學的地方,我抓住這一契機把學生的思維引入到“孔子在教育上的偉大成就”這一教學內容上來,一節課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水到渠成,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利用學生小學階段的生活經歷進行教學上的貫穿,再通過教師的講述和學生回顧,將初中歷史及小學已有生活知識聯系在一起,使小學還不完整的感性認識上升到中學完整的理性認識,實現了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的教學原則。
2 策略二:運用歷史故事銜接法
剛升入初一的學生感性認知能力強,愛聽故事,愛講故事,可以先布置學生收集小學聽過的故事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老師選擇性的插入小學階段聽過的人物故事,增加歷史課的趣味,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我在對人教版初一歷史《夏、商、西周的興亡》一課進行教學設計時,了解到學生小學時看過《封神榜》,并對《封神榜》中的人物比較感興趣,所以在進行問題設計時,讓學生說一說體現商紂王的殘暴行為的小故事。在課堂上,學生講到的故事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比干挖心等,通過這些故事的講述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商紂王的殘暴,從而深刻地理解了“商紂王的暴政是導致商朝滅亡的原因”,這一深刻道理。在講解周文王任用賢人姜尚發展生產,使國力強大這一歷史史實時,我設計了讓學生講述姜太公釣魚的故事的環節,通過簡潔短小的歷史故事,學生體會到周文王重用賢人,禮賢下士的優秀品質,從而深刻理解了“君主任用賢人使國家逐步強大的道理”。這種做法既簡化了教學難度又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一節課中歷史小故事緊扣教材、短小典型,使課堂變得有意義、有趣味。通過運用歷史故事銜接法,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又能使深奧的歷史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從而簡化了教學難度,落實了教學目標。
3 策略三:運用回顧舊知識引入新知識銜接法
在初中歷史課程中關于古今中外戰爭的學習是學習的重要內容。我在講述人教版《最可愛的人》一課時運用了回顧舊知識引入新知識的銜接法。《最可愛的人》一課講述了朝鮮戰爭的爆發,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兵朝鮮,志愿軍英勇戰斗的歷史事件。《最可愛的人》重點講述了英雄人物邱少云、黃繼光的英勇事跡。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于邱少云、黃繼光的英雄事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對抗美援朝這場戰爭知之甚少,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找到初中歷史課程與小學教學內容銜接的切入點尤為重要。在這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在導入語中展示了小學語文課文《黃繼光》中的一段內容:火力點里的敵人把機槍對準黃繼光,子彈像冰雹一樣射過來。黃繼光肩上腿上都負了傷。他用盡全身的力氣,更加頑強地向前爬,還有20米,10米…… 近了,更近了……黃繼光突然站起來了!在暴風雨一樣的子彈中站起來了!他舉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燈的光亮中閃閃發光。通過對這段熟悉的小學語文課文的回顧,引發了學生對英雄人物的無比崇敬之情,把學生的思緒引入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種運用回顧舊知識引入新授知識學習的銜接法,符合學生知識遷移特點,又能快速抓住學生注意力,實現了新課的自然過渡,形成了新舊知識內容上的銜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討學習的濃厚興趣。
總之,歷史教師做好初中歷史課程與小學課程的銜接,尋找兩者更好銜接的途徑和辦法,可以讓教師重新梳理教學理念,從根本上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提高學生歷史素養、加強中華文明傳統教育。做好初中歷史課程與小學課程的銜接,也能使小學畢業生更快更好地適應初中歷史教學,提高學習成績和水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做好初中歷史課程與小學課程銜接的策略或許還有很多,讓我們繼續在研究中積累教學經驗,在實踐中摸索更好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朱桂芳.基于歷史課程的小學與初中銜接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6X).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