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明輝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建設,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密切,機遇和挑戰并存,促進了我國國有企業的發展也淘汰掉那些沒有抓住機會的弱者。我國的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中的中流砥柱,而促進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國有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出現了,其在商業上的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企業與一線消費者的信息交流,“互聯網+”促進了國有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進而使國有企業的產業流程更加精簡,使國有企業的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使國有企業的收益增長,進而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增長。
【關鍵詞】信息化;“互聯網+”;對策
現代的社會是一個經濟的社會,經濟的社會最寶貴的是信息。所以說信息化發展的水平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來決定著企業的發展。健全信息化建設的制度迫在眉睫,這是當前國有企業的重點內容,這樣才能保證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目前來看,我國的國有企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眾多的缺陷。那么如何改善這些缺陷,提高國有企業的信息化水平,讓“信息”真正的服務于企業的生產,是當前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中,李克強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以及信息通信技術,將互聯網和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
1 國有企業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
進入21世紀,在國家的支持下,國有企業逐步走上了信息化建設之路,初步實現了通過計算機對國有企業管理。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已基本實現行政部門及關鍵崗位人手一臺聯網計算機,工業生產中較多工序實現全電腦控制。然而并不是擁有基礎設施就實現了信息化建設,將這些先進的信息手段充分利用并在社會的各個經濟領域當中得以最大化的應用,進而使我國的信息化體系完善,使社會經濟得以進一步發展才是信息化建設之路。目前,國有企業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1 對國有企業信息化建設觀念不足
當前很多國有企業并沒有在觀念上對信息化建設有所認識,并沒有意識到信息化建設對于提高國有企業的管理效率、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優勢的重要意義,也沒有體會到信息化建設的內在。甚至一些效益較好的企業集團也沒有以長遠的眼光看問題,單純的認為信息化建設在國有企業發展中可有可無。這導致了信息化建設進行中的困境:一些國有企業舍不得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投入資金,或者短期內看不到收益便直接放棄。一些國有企業在信息化建設初期投入很堅決,但是在中期發展的時候疲軟了下來,沒有及時對其技術更新適應不了市場的發展,敗下陣來。需知,信息技術知識更新很快,工作難度也大,隨時跟進技術更新的步伐,迎合業務創新的需要才能長久收益。更有一些企業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是卻只是給信息化建設披身衣服,并沒有對其進行合理利用,設備和人才被閑置,導致其信息化建設進展困難。
1.2 國有企業信息化的人才缺失
在進行信息化建設中,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而國有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中堅力量是IT人才。
IT人才懂得建設中的專業知識,可以解決建設時的基本問題,還可以不斷積累不斷創新,使信息化建設逐加完備。目前國有企業的IT部門并不完善,有的國有企業人數很多但是IT部門的人數卻很少,不足以支持信息化建設的需要。有的國有企業存在IT部門,但是對IT部門不夠重視,沒有對其進行相應的資金投入,IT人員的辦公設備可能都沒有保證,更遑論支持信息化的建設。有的國有企業IT部門建設相對完善,設備資金也到位,但是信息化建設并沒有預期的那樣理想,這主要是IT人才并沒有真正得到吸引,部門人員的技術并不足以支持建設的需要,所以需要引進人才,著重人員的實際能力,重視人才的培養,不要讓人才流失,盡力發揮人才的優勢,使信息化建設順利進行。
1.3 信息化基礎薄弱,不能創新
在我國,國有企業的信息化起步時比較晚的,在一些發達國家信息化建設已經十分完備。
我國則是在引進國外的一些信息軟件才開始發展信息化,當然在建設初期主要是模仿國外的套路先打下基礎,后期在進行創新走出自己的道路。但是在模仿過程中,很容易使企業走彎路,到最后很容易使企業走入了“東施效顰”的誤區以及“戰略合作陷阱”。造成了資金的損失,打擊了很多國有企業的積極性。
2 什么是“互聯網+”
所謂“互聯網+”,就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同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進行深度結合,推進生產效率的提升,技術的進步以及組織的變革,從而對實體經濟創新和生產力加以改善提高,進而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在全球的產業變化和科技改革中,“互聯網+”有著廣闊的前景和無限的發展潛力,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對全球的經濟發展有著全局性和戰略性的影響。在我國利用互聯網已形成的比較優勢,把握住機遇面對挑戰,有信心地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激發創新活力,創新發展新興業態,打造萬眾創新和增加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從而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3 國有企業信息化建設與 “互聯網+”的融合
3.1 “互聯網+”的融合思路
目前我國在互聯網領域的優勢是其規模大,應用廣,而“互聯網+”的發展應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拓展,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進軍。國有企業應結合自身行業特點的同時依靠互聯網技術的深度發掘,做到直面消費者,了解真實需求、合理調整迎合需求、進而創造新的需求,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著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發展潛力和活力;著力做優存量,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著力做大增量,培育新興業態,打造新的增長點;著力創新政府服務模式,夯實網絡發展基礎,營造安全網絡環境,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3.2 現階段“互聯網+”的應用
“互聯網+醫療”引起了醫療界、管理部門和輿論的高度關切,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互聯網+醫療”的格局和邊界的變化。目前,在我國是不允許醫生對患者以互聯網為平臺進行醫療診治,這種態度將與時俱進,隨著法律制度地不斷完善和醫改的進一步推進,“互聯網+”的新形態在醫療服務領域逐漸形成,對于“互聯網醫療診治”的一些環節,將會逐步地合法化,成為傳統醫療診治活動的重要補充。
“互聯網+教育”在小學教育的“新征程”中均有布局。互聯網+教育=智慧教育,要一如既往地踐行“互聯網+教育”計劃,將中國中小學智慧教育進程不斷地推進,將智慧和幸福的種子植根到孩子們的心目中。為了使我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我們應該用教育信息化來帶動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破解制約中國教育發展的絆腳石。建設基“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等這些基礎教育,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促進高等教育,發展職業教育,促進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
2015年7月5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了推進“互聯網+”的七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夯實發展基礎,二是,強化創新驅動,三是,營造寬松環境,四是,拓展海外合作,五是,加強智力建設,六是,加強引導支持,七是,做好組織實施。同時指出了“互聯網+”的發展方向為“服務為主,制造、實體相結合”、企業走向“智能化、定制化”。
國有企業信息化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人才缺乏和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而“互聯網+”卻有著信息共享,超越時空,實時交互性,人性化,公平性的優勢,若國有企業在信息化的過程中與“互聯網+”相結合,將會與各大企業實現信息共享,隨時交流出現的問題,與各大企業共同進步和發展。
4 總結
“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國有企業信息化的進度加快了,與此同時,促進了我國各個行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快速進步,為了支持“互聯網+”和國有企業信息化的融合,我們應該對其鞏固網絡基礎,強化創新,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加強海內外合作,增強智力建設,大力引導支持,進而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進步。
【參考文獻】
[1]孟秀蓮.國有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及措施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0):76-76.
[2]孫宏斌,郭慶來,潘昭光,等.能源互聯網:理念、架構與前沿展望[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5(19):1-8.
[3]李平,陳林,李強,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研究綜述[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5(2):245-253.
[4]慈松.能量信息化和互聯網化管控技術及其在分布式電池儲能系統中的應用[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5(14):3643-3648.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