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活則全局活,民營經濟興則全局興。”7月22日,在2016年貴州省第二次項目建設現場觀摩總結會議暨全省第三次民營經濟發展大會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敏爾要求,全省上下要進一步增強信心、保持定力,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擁抱貴州省民營經濟發展的春天,凝聚起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的磅礴力量。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貴州省民營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完成增加值2406億元,同比增長18.1%,比全省GDP增速高7.6個百分點,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7.3%。上半年,貴州全省經濟生產總值達4936.6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5%,增速已連續22個季度(5年半)居全國第三,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持續向好。
上半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3886.2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8%,其中民營經濟固定資產投資額達1958億元,同比增長11.9%;全省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到194.35萬戶,比2015年底新增8.25萬戶。這組數據內涵決策信息至少包括: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進一步理順,政商關系更加改善,投資環境更加公平;企業家精神得到更大激發,民營資本對貴州有充分的投資信心;在“3個15萬元”等扶植政策的推動下,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在進入經濟新常態過程中,貴州經濟動力轉換、發展轉型、結構調整,在民營經濟領域有非常明顯的體現。新興產業的崛起便是最佳例證。上半年以來,貴州民間制造業投資增長22.9%,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40.6%,在大數據、大旅游、大健康、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投資中,民間投資占比均超過70%,新動能蓄勢與培育形勢喜人。
在全國經濟增速減緩、民間投資萎縮的環境中,貴州經濟卻保持著兩位數的強勁增速,民營經濟更是以大踏步姿態向前邁進,這表明長期積蓄的政策能量、創新力量進入集中釋放期。在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貴州需要保持這種“好的態勢、好的氣勢”,不斷創造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優勢、新的亮點,把富民強省、跨越趕超的小康事業推向新高地。
民營經濟占GDP“半壁江山”的格局,表明經濟質量與效率明顯提升。貴州民營經濟迎來大繁榮,根本原因在于改革開放大提速。貴州及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扶貧、大數據、大旅游、大生態戰略構建起嶄新的民營大舞臺;切實推進簡政放權,還利于民、還權于市場,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極大進展,成效顯著;構建有效體制機制,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保障了競爭、提升了資源配置效率;搭建起“1+7”等廣泛的開放平臺,實施負面清單、責任清單制度,暢通資源、要素流動渠道;開展深度對外政商交流,項目推介與招商引資有聲有色。
根據許多地區發展經驗,民營經濟占比越高,要素資源的流動與配置越合理,經濟社會發展越有活力、市場愈加繁榮。比如在經濟強省浙江,民營經濟貢獻了60%的稅收、70%的GDP、80%的外貿出口以及90%的就業機會。當前,貴州經濟體制活力不斷增強、投資回報持續提高,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民間資本參與經濟發展積極性正被充分調動,民營經濟發展信心與日俱增,促進了廣泛而高效的創新創業就業,為經濟發展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
敦促政策落地、釋放市場空間,推動民營經濟迅猛精進,富民強省、同步小康方能呈現萬眾協力的恢弘氣勢。貴州近些年十分注重培育民間活力、挖掘民營力量,出臺“民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等措施,注重發揮擁有“實的作風、實的績效”的民營企業家的典型示范作用,與時俱進、吐故納新,全面改善營商環境、優化政商關系,大力保護企業及企業家權益,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活了民營經濟欣欣向榮的一池春水。
(執筆:岳 振 責任編輯/奚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