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源清

建州60年來,黔南大地黨旗飄揚,黨徽閃耀;在奔向“幸福黔南”的路上,一批批黨員前仆后繼,壯懷如歌。
在羅甸縣大關村,村支書何元亮帶領村支“兩委”和全村男女老少錘敲鋤挖,用13年時間決戰喀斯特貧困,在石旮旯里開發出1000多畝保灌農田。
在羅甸縣麻懷村,鄧迎香帶領村民點蠟燭、掄鐵錘,用12年時間鑿通一條216米的人工隧道,讓世代被大山阻隔的村子通路通電。
在長順縣敦操鄉,一批鄉干部每周身背背篼義務出行,為困難群眾捎帶生活用品和生產物資,二十余年如一日。
在黔南,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帶領干部群眾撲救山火壯烈犧牲的福泉市馬場坪辦事處紀工委書記楊剛,視事業如生命倒在工作崗位上的“全省優秀共產黨員”龍增剛,為群眾排憂解難的荔波“伙計干部”、龍里“快遞干部”、福泉“阿褲讀”(小花苗語,意為布鞋)黨員……他們以身作則,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受到群眾的交口稱贊。
全面小康、富民強州,優化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推進基層發展型、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是關鍵。2015年,黔南州出臺《中共黔南州委關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的決定》,在全州部署“三亮一創”活動,通過“亮身份作示范、亮承諾轉作風、亮行動樹形象、創建爭優目標”,為“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凝心聚力。
活動創建以來,全州共有1075個機關黨組織、40986名機關黨員、1397個黨員志愿服務隊主動到社區、小區報到,認領示范崗23090個,辦理好事實事60885件;全州5686名農村黨員和創業帶富能手在農村一線亮出黨員身份、簽訂協議帶領50924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有力地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結合“三亮一創”活動,黔南州積極搭建載體平臺,深化各領域爭先創優,分別在農村開展“兩帶兩增奔小康”活動,在企業開展“雙聯雙助促發展”活動,在機關、社區開展“雙進雙促構和諧”、在學校開展“三立三樹育新人”活動,并創新“兩學一做”自選動作“四進四送”活動,抓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創建了諸多可供借鑒和推廣的黨建經驗。
構筑“精神高地”、沖出“經濟洼地”。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領導核心作用,黔南州創新基層黨建工作,以扶貧開發工作與基層黨組織建設“雙輪”驅動,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提升扶貧造血功能——
以農業龍頭企業或合作社為“樹”,以貧困農戶為“藤”,長順縣創新“藤纏樹”黨建扶貧模式,通過育龍頭企業帶務工增收、育合作組織帶創業增收、育產業大戶帶創業增收的“三育三帶促增收”,將“藤”和“樹”利益聯結起來,形成“藤纏樹”利益共同體,走出了一條長順特色的脫貧新路。
村干部按時上下班,村民辦事不再“跑斷腿”,2016年1月,《獨山縣村(社區)干部職業化管理辦法》出臺,獨山縣村干部由“兼職”轉變成“專職”,形成了村(社區)實行干部“吃住行在村、開展工作在村、服務群眾在村、發展產業在村、化解矛盾在村”的“五個在村”全天候服務群眾的新模式。
黨員在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支部黨員的身影。為農民工維權,為農民工提供就業信息咨詢,為務工人員子女開辦“英語口語培訓班”……三都水族自治縣通過組建駐外支部,將基層黨建工作、流動黨員管理、服務群眾的行動延伸到了千里之外。
……
創新基層黨建,助力脫貧攻堅,一時間,黔南州各個縣份的“黨建品牌”不斷興起。如惠水以“百企展翼”先鋒工程為抓手,搭建企業與農村的聯絡平臺; 福泉市以“一村四化”改革創新思路破解村級“人口空心缺能人、產業空想缺思路、干部空飄缺服務”的“三空三缺”問題;都勻市“微心愿”圓夢行動幫助生活困難群眾點亮“微心愿”等,為助力同步小康凝聚了強大的動力。
通過加強企業幫扶、強化帶頭人隊伍建設,實施集體經濟“空殼村”清零三年行動計劃,截至2015年底,黔南州共有829個村實現脫殼,占全州行政村總數的62.2%。全州共參與聯村企業1157家,幫助建立產業合作社479個,解決產業發展資金2500萬元,開展技能培訓35919人(次),指導創業11182人,解決就業58669人。
奮勇攻堅、爭創一流,如今的黔南,基層黨建活力不斷釋放,群眾致富能力顯著提高,同步小康圓夢在即。(責任編輯/任廷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