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

遵義堅持以大數據應用為中心,深入挖掘大數據的商用、政用、民用價值,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紅色城市”遵義正在奮力打造西部內陸開放新高地。貴州省委常委、遵義市委書記王曉光表示,要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堅持以大數據為引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做大做強大數據產業,不斷催生新業態、孕育新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抓產業項目、抓產品供給、抓市場主體、抓商業模式創新,遵義堅持以大數據應用為中心,深入挖掘大數據的商用、政用、民用價值,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黔北大數據服務外包基地
初具規模
“您好,318客服代表為您服務,請問有什么可以幫您?”
走進婁山關高新區渝遵大數據服務外包示范園區,現場一片繁忙景象,近千名客服人員正戴著耳機、接聽電話。
去年7月,落戶遵義桐梓縣婁山關高新區的“渝遵大數據服務外包產業示范園”項目一期1000席建成并投入運營。目前,該項目主要承接滴滴出行、中國移動、中國人壽等方面的呼叫服務外包業務,是滴滴集團國內最大的服務外包呼叫基地。
家住桐梓縣城的王繼,是這里的一名客服。今年27歲的他,在外漂泊多年,如今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接受采訪時,王繼滿臉自信,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我每天要接100至200個服務電話,忙的時候會超過200個。”
像王繼一樣,每天在這里工作的大多都是本地人。隨著園區及其配套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周邊縣市的居民也開始來此就業。
今年4月,桐梓縣與深圳富盛通通信設備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規劃建設1000席呼叫中心,即將投入運營。
“自2014年12月以來,遵義市以引進華唐集團為標志,發展大數據服務外包及呼叫中心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初具規模。”遵義市大數據辦主任婁方毅說:“渝遵大數據服務外包產業示范園”項目預計在3年內實現1萬座席營運,實現年產值10億元,帶動就業2.5萬人。
桐梓縣與重慶市接壤,素稱“黔北門戶”。川黔鐵路、210國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縱貫縣境。遵義市發展服務外包及呼叫中心產業重點打造的“兩基地一園區”,其中“一園區”就在桐梓縣。服務外包及呼叫中心產業不僅促進地方經濟增長,帶動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還提升了桐梓當地及周邊居民的幸福感。
“目前,遵義市已建成呼叫中心6000坐席。”婁方毅說,預計到2016年底將建成2萬席,2017年底建成10萬席。
打造智能終端產業
發展集聚區
7月25日,在遵義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匯川區)大數據·智能終端產業園貴州富泰通信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車間有序地操作機器設備,一件件智能終端產品從這里研發、制造,并從這里銷售出去。
“公司于今年5月21日正式投產,目前已引進建成配套企業14家,設有日產20萬臺手機主板的SMT車間、工模車間、注塑車間、噴油車間、絲印及裝配車間,已投產生產線50條,現有員工近1500人。”貴州富泰集團副總經理歐峻峰說,集團是中國唯一一家純產業鏈轉移到內地市場的手機通訊產品生產商,目前銷售網絡覆蓋歐亞、非洲、南美等全球多地,僅6月份的產值就有4億元。
與富泰集團相鄰的貴州圣凱德科技有限公司,從簽約到投入生產,僅花了69天時間。其主要研發和生產世界高端機頂盒軟件、路由器、天線(WiFi)、液晶電視機、DVD、DVB等家電產品,將成為貴州省最大的家電生產制造基地。
與富泰、圣凱德同處產業園區的貴州博士皓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智能機器人。
“旺仔,今天遵義天氣怎么樣?”“主人,今天白天多云,25到33攝氏度,夜間23到29攝氏度。”“主人,把你的手拿開!”這些機器人不僅功能豐富,而且能夠與人智能互動,目前主要銷往非洲、西歐和東南亞等地。
“園區已入駐25家智能終端企業和13家大數據企業。”遵義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區委書記姜世甫說,富泰、圣凱德、博仕皓、創一唯等企業一期項目已投產運營,可實現年產值100多億元。
智能終端產業在遵義可謂是遍地“開花結果”,不僅匯川區,作為新興之城的新蒲新區也可圈可點。
走進貴州財富之舟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上千名工人正在生產線上聚精會神地組裝著各類產品。公司負責人柒靜說,公司于今年3月22日正式投產,現有員工2650人,已累計生產功能手機359萬臺,主板880萬片,產值達4.08億元。
汪建林是遵義桐梓人,其在深圳創辦的京立通訊器材有限公司在業內頗有名氣,此前公司在重慶的廠房建好并裝修了一半,到新浦考察后,他不計成本毅然將生產基地從重慶轉移到遵義。
“公司于去年10月22日正式投產,現有員工300余人,月出貨量50萬至80萬臺。”汪建林說,產品目前主銷印度、非洲、中東等地,外單出貨量占85%以上,今年上半年實現產值5.24億元。
與京立通同時投產的還有貴州新蒲幾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手機主板。負責人尹鋒說,今年上半年,公司共生產手機主板470萬片,產值1.5億元。
“目前,遵義全市已集聚智能終端及配套企業75家,總投資超過100億元。上半年全市生產手機4100萬臺、集成電路板2653萬塊,實現產值113億元,同比增長160%。”面對產業呈現出的爆發式增長、集聚化發展態勢,婁方毅顯得格外自信。
朝“大數據應用示范城市”
穩步邁進
除了初具規模的服務外包產業、呈爆發式增長的智能終端產業,遵義在運用大數據打造智慧城市方面也獨具特色。
今年3月17日,國家智慧城市智慧水務云計算中心(婁山云)項目在遵義簽約。這意味著未來幾年,智慧水務、智慧政務以及智慧城市等內容服務將以遵義為中心,輻射到全省乃至全國。
“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國家智慧水務云&端產業基地”的一句標語。針對家庭日用飲水,基地推出了小荷智能凈水器,家里水龍頭裝上之后,通過小荷APP可以實時觀察飲用水質參數,水溫、濁度、進水、出水等數據一目了然。
水是生命之源,而家是心靈的港灣。針對社區安全,遵義還與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合作推出了“智慧門禁系統”。
“以前樓下的摩托車、自行車經常會被人偷,還經常有一些陌生人進入小區。”家住新浦禮儀社區的居民王小斌說,現在小區內有實時監控,同時“智慧門禁系統”與居民的聯系方式和身份信息都是綁定的,即便是出遠門,也不用擔心。
在禮儀社區“互聯網+”新型社區服務管理平臺的大屏幕上,社區人口總數、人口男女比例、人口結構分析、房屋數據等信息實時更新。通過數據分析,社區可以很精準地提供各項便民服務。
“‘智慧門禁系統已經在全市鋪開,目前設備安裝已有300多臺,超過3萬人正在使用“智慧門禁系統”推出的各項服務。”婁方毅說,除了“智慧水務”“智慧門禁”,還有許許多多的智慧應用正在改變遵義市民的生活。
如今全省各地都在大力發展大數據,IT人才缺乏成為行業現狀和痛點。婁方毅和他的同事絲毫不敢放松,如何彌補人才缺口,使大數據人才本土化,是他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今年1月13日,世界500強、全球大數據行業的領軍企業甲骨文公司落戶遵義,甲骨文(貴州)OAEC人才產業基地正式投入運營。目前已與省內十多所高校開展校企合作,共同為大數據產業發展培養專業人才。
“除了與甲骨文合作辦學,我們還和武漢厚溥、深圳志邦等機構開展了合作。”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陳恒超說,僅電商培訓每年就有三千人次,基本上全部實現定崗就業。
與此同時,遵義大學城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眾創空間也正開展創業企業孵化。園區負責人冉非說,目前園區已孵化創業項目57個,入駐企業32家,帶動就業900余人。
有勢頭良好的“智造”產業,有在衣、食、住、行、娛等方方面面的“智慧”應用,有保障大數據良性持續發展的人才支撐,遵義底氣十足,提出了要建設大數據應用示范城市的目標。
目前,賽迪、中興網信已與遵義市展開合作,共同探索大數據應用示范城市建設的路徑、標準和機制。(責任編輯/姚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