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靈君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這是兩股道上跑的車。
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研究黨建理論的資深學者、知名黨建專家。
揚棄傳統官德,一定要從破除特權思想、官本位思想開始。特權思想是官本位的自然衍生,也是官本位的真實寫照。
中國的官本位大致有這樣幾個特征:官是國家機器的構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層次都要設立相應的官位;官之間有等級和相互制約;任何一個官都有其所管的范圍;官在其所管的范圍內是最高的主權者;官員的地位由其職位決定;各等級的官構成集權官僚制的主體;官員按資歷、政績提升職務;官本位以“天命論”為哲學基礎,為官之位,由天命決定。于是,這套機制、規定、心理久而久之運行之后,就成為固定的、視乎先驗的意識,這就是官本位的觀念。
中國共產黨信奉的理念與特權思想不相容。《中國共產黨章程》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任何時候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
20世紀80年代末,鄧小平同志就明確指出搞特權的危險性:“我們脫離群眾,干部特殊化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干部搞特殊化必然脫離群眾。我們的同志如果對個人的、家庭的利益關心得太多了,就沒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關心群眾了,頂多只能在形式上搞一些不能不辦的事情。現在有少數人就是做官當老爺,有些事情實在不像話!脫離群眾,脫離干部,上行下效,把社會風氣也帶壞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反對特權的思想,強調“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首先要建好籠子。籠子太松了,或者籠子很好但門沒關住,進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自覺遵守廉潔準則,既嚴以律己,又加強對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的教育和約束,決不允許以權謀私,決不允許搞特權,對一切違反黨紀國法的行為,都必須嚴懲不貸,絕不能手軟。”
揚棄傳統官德,還要善于破除在農耕文明中根深蒂固的“當官發財”理念。
“千里做官只為財”“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升官發財”等理念銘記于眾多官吏心中。在兩千多年的農耕文明中,這算不上什么秘密,也并非違背禮教,而是傳統官德的另一副面孔罷了。普通官員除了俸祿和按官職得到的土地占有權如職分田、家業田、勛田等“正道”收入外,還有大量的“外財”收入。這些外財收入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合法”的收入,如稅收中的盈余以及各種名目收取的“禮”品或“禮”金。另一種就是連集權官僚制也不容許的貪污和賄賂。所以,李宗吾在《厚黑學》一書中披露了中國官場文化的求官、為官“十一字決”,其中求官有六字真言,為官也有六字真言,為官六字真言最后一言就是“弄”,即弄錢。這是過去求官和為官的目的和出發點。于是,當官發財理念的盛行,成為官員貪污腐敗的心理動力,成為腐敗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也成為幾千年中國政治文化的一大特點。
中國共產黨人反對當官發財的理念。《中國共產黨章程》中也有這樣一段話:黨的干部要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堅持原則,依法辦事,清正廉潔,勤政為民,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自覺接受黨和群眾的批評和監督,加強道德修養,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反對官僚主義,反對任何濫用職權、謀取私利的不正之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量身定制“八項規定”,同時制定了一系列黨內法規,大力遏制黨內不正之風。
2015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指出:“當官發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選擇從政時就不要在從政中發財,選擇發財就去合法發財”。2015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這是兩股道上跑的車。”(責任編輯/王遠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