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兆桃
正安縣把脫貧攻堅作為一切工作的統攬,舉全縣之力、集全縣之智、聚全縣之能,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確保打贏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這場輸不起的攻堅戰。
“十三五”時期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徹底解決全國目前尚未脫貧的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的貧困問題。為確保完成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隨著中央扶貧工作會議、全省扶貧開發大會的召開,有了“四個切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及大扶貧戰略行動的指示和論斷。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正安如何在脫貧攻堅中奮起直追、迎頭趕上,是當前最緊急、最迫切、最重要的課題。
正視縣情看現狀
正安縣地處貴州北部,是渝南黔北經濟文化的重要交匯區域,素有“黔北門戶”之稱。1991年被列為省級貧困縣,1994年被列為國家“八七”扶貧攻堅縣,2000年被列為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截至2011年底,全縣仍有貧困人口18.69萬人,地區生產總值僅29.32億元,增比進位綜合測評排全省88個縣(區)第79位。
面對貧困人口多、經濟總量小和排位靠后的實際,正安解放思想、銳意進取,艱苦奮斗、開拓創新。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71.08億元,是2011年的2.42倍;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2092元、7560元,分別是2011年的1.76倍、2.05倍;貧困人口比2011年減少11.86萬,實現縣級“減貧摘帽”和15個貧困鄉鎮“減貧摘帽”,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88%。全省增比進位綜合測評躍升至全省非經濟強縣第11位,進入中等行列。
可以說,正安近幾年的發展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但總體而言,全縣“減貧摘帽”還只是低水平的脫貧和數據上的脫貧,貧困的基本面仍未根本改變,脫貧攻堅依然任重道遠。主要體現在經濟總量小,人均GDP水平低;產業層次低,二、三產業占比小;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民生欠賬大;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等方面。截至目前,全縣仍有貧困鄉鎮2個、貧困村71個,貧困人口6.83萬人。
刨根究底找原因
正安近年的發展凝聚了全縣干部群眾的智慧和汗水,展現出趕超跨越、奮發圖強的信心和力量。但整體仍處在貧困的邊緣,集中連片和“插花”貧困并存,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任務式、被動式扶貧突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擺脫貧困首要意義并不是物質上的脫貧,而是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痹谡?,部分干部有擺脫貧困的愿望,卻缺乏擺脫貧困的決心、意志和品質,任務式開展扶貧工作,沒有從根源深處想辦法、找點子、闖路子,缺乏前瞻性、創新性、長效性、戰略性思維。干部做不好,導向性就差,會出現群眾對各項扶貧政策落實不主動、不積極,“等、靠、要”思想嚴重等現象。
體制機制不健全,脫貧成效難以確保?;仡櫿驳姆鲐氶_發工作歷程,縱向比較雖在不斷進步,但至今尚未形成系統的體制機制。政策上,各項支農政策單打獨斗,沒有形成“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態勢;投入上,現行扶貧開發體制和農村金融體制不適應農民生產發展所需,農村金融渠道單一,資金瓶頸制約嚴重;方法上,局限于“輸血式”“救助式”扶貧,缺乏長遠打算和考慮;管理上,扶貧隊伍力量不足,在扶貧項目規劃、編制、實施以及扶貧資金監督管理、勞動力資源培訓上明顯乏力。
執行不力,工作落實不到位。一些基層領導干部對于扶貧工作安排部署多,親力親為少;召開會議多,現場解決問題少;辦公室強調多,深入群眾少;空談議論多,實干苦干少。加之缺乏嚴格的責任落實、督導檢查和考核問責機制,一些干部在扶貧工作中,存在敷衍塞責、應付了事等現象,嚴重影響和危害了扶貧工作的順利推進和健康發展。
先天條件不足,自身發展困難重重。正安境內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土壤貧瘠,石漠化、水土流失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持續健康發展,也導致了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同時,地理區位不沿江、不沿海、不沿邊,致使參與國際國內競爭與合作、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拓展市場資源配置的機會不多,發展效果不佳。
自信自力謀跨越
面對貧窮落后,正安把脫貧攻堅作為一切工作的統攬,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和“頭等大事”,舉全縣之力、集全縣之智、聚全縣之能,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確保打贏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這場輸不起的攻堅戰。
攻堅思想意識,構筑精神高地。切實解決好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問題,弘揚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樹立不甘落后、奮勇爭先的志氣,把脫貧攻堅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真上、扣在準上、變在根上??朔鞍藏殬返馈薄暗瓤恳彼枷?,按照“堅持紅色傳承,推動綠色發展,奮力打造西部內陸開放新高地”的要求,切實在思想解放和作風改進上大轉變,在工作創新和推動落實上大突破,在開放開發和綠色發展上大見效。
聚焦“五個一批”,開辟脫貧路徑。按照“五個一批”“六個到村到戶”要求,靶向治療、精準滴灌。概括起來,就是要做到“五個更加注重”和“兩個率先突破”。
“五個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做強做大吉他制造業、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鄉村旅游業、服務外包呼叫中心、綠色食品加工等優勢產業,以產業帶動企業,企業帶動就業,就業助農增收,實現大產業帶動大脫貧的目標。二是更加注重“易地移民搬遷脫貧一批”,按照“多搬快搬搬好”的總要求,原則上不再就近就地搬遷安置,主要往縣城、產業園區、中心集鎮集聚,讓搬遷群眾過上穩定富裕的生活。三是更加注重“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堅持把發展教育作為擺脫貧困的治本之策,統籌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把資源優先向基礎教育傾斜、優先向職業教育傾斜。四是更加注重“社會保障兜底一批”,通過實施低保“減量提標”工作,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統籌衛生計生、民政、扶貧部門資源,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療保障”,遏制和減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現象。五是更加注重“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結合山區農業開發、特色產業發展,扎實做好舊房拆除、土地復耕、地質災害防治、月月造林等工作,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兩個率先突破”一是率先突破基礎設施建設“供血不暢”的制約瓶頸,以深入實施農村公路建設大會戰為突破口,打通交通運輸“最后一公里”;鞏固提升和加快建設中小型水利工程,徹底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加快完善農村電力通信基礎設施,提升農村供電能力和通信網絡覆蓋質量。二是率先突破產業項目發展“造血不足”的制約瓶頸,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優勢,緊密結合貧困鄉村資源特點,培育一批生態游、鄉村游、觀光游、休閑游、農業體驗游等業態產品,助推貧困群眾增收;大力創新發展產業的組織形式,以產業園區為主平臺、主載體、主戰場,推進農業大戶、農業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多措并舉為脫貧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大力加強農產品市場開拓,以打造電商扶貧示范縣為契機,積極探索“大數據+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旅游業”融合發展的農村電商路子。
創新工作機制,營造濃厚氛圍。一方面要著力構建“大扶貧”機制,深入推進黨建扶貧,進一步開展“54321”掛幫機制和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深入推進社會扶貧,積極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深入推進對口幫扶合作,健全完善溝通協作機制,強化與發達地區在產業發展、人才培養、教育衛生等方面深度合作。另一方面,著力推進“大統籌”機制,繼續探索創新項目資金整合和管理機制,按照“捆綁項目資金、整合部門力量、資金用途不變、項目渠道不亂、實施各負其責、考評各記其功”的原則,將產業化扶持、地質災害搬遷、村組道路建設、安全飲水工程、新村建設等多項涉農資金與扶貧開發資金進行整合,提高項目資金的綜合使用效益。
嚴格責任落實,確保落地落細。嚴格落實“黨委主責、政府主抓、干部主幫、基層主推、社會主扶”責任制,始終把扶貧工作作為“書記工程”,建立賞罰分明的責任體系,把脫貧攻堅作為培養、鍛煉、識別、考核、檢驗、選拔干部的重要依據。堅持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加強督查和暗訪,以最嚴厲的考核辦法,全面落實“一票否決”制。
脫貧攻堅,時不我待。作為一任縣委書記,唯有義無反顧、勇于擔當,才能帶領全縣干部群眾完成好歷史賦予的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使命。(作者系正安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