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平

建州以來,黔南林業生態建設成果為“生態之州,幸福黔南”建設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林業生態基礎,為完成貴州省承擔的“兩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構建戰略任務作出了積極貢獻。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歷屆州委、州政府的重視下,在國家林業局和省林業廳的關心下和全州各族人民的努力下,林業長期呈現出持續、快速發展的態勢,在“綠水青山”培育和“金山銀山”打造中譜寫出華麗樂章。
綠水青山秀黔南
歷屆黔南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視林業生態建設,先后提出“打好生態牌”、建設“綠色黔南”、建設“生態之州,幸福黔南”等目標。1998年以來,全州通過國家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點林業工程完成造林885萬畝(其中人工造林588萬畝、封山育林297萬畝),投入資金34.57億元。森林覆蓋率和活立木蓄積由歷史上最低點的20.70%和1551萬立方米增加到了2015年的57.36%和56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增加了36.66個百分點,翻了一番多,活立木蓄積增加了4049萬立方米,翻了近兩番。據中國林科院科技信息所和黔南州林科所2009年評估,全州森林資產總價值達6600多億元,森林生態服務總價值為1000多億元。
2015年,黔南州被國家發改委、國家環保部、國家林業局等11部委批準為州(市)級“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林業大發展為“生態之州,幸福黔南”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為完成貴州省承擔的“兩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構建戰略任務作出了積極貢獻。
如今,在黔南這片古老而又青春煥發的土地上,茂密的森林、成蔭的綠樹、如茵的青草、競放的鮮花、飛翔的鳥兒、碧綠的河水、秀美的田園隨處可見,綠水青山已成為黔南的靚麗名片。
金山銀山惠民生
黔南州委、州政府把助民增收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還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指示精神作為全州林業發展的基本遵循,在大力培育綠水青山的同時,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出臺了《關于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刺梨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推進林權抵押貸款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極大地推進動了林業產業的發展:
——商品林面積大幅增加。全州用材林面積達600萬畝,茶葉、刺梨等經濟林面積達360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5萬畝。
——林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名列全省前茅。全州人造板加工能力達40萬立方米、木制品加工能力達20萬平方米。
——森林旅游邁開大步。全州現有國家森林公園6個、省級森林公園5個、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試點7個、以森林景觀為依托的國家風景名勝區3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試點數量均居全省各州(市)之首。貴定縣、羅甸縣獲批“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荔波樟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三都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被中國綠色時報社《森林與人類》雜志社評選為“中國森林氧吧”。
——打造了“都勻毛尖”和“黔南刺梨”產業。全州現有茶園面積131萬畝,投產茶園54萬畝,茶產量1.16萬噸,總產值24.5億元。刺梨種植面積45萬畝,鮮果產量4萬噸、鮮果加工能力達10萬噸,產值突破8億元,成為貴州省刺梨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及國內刺梨產業發展的主要區域。
——涉林產值不斷攀升。全州涉林產值由歷史最低的不足1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70億元,獲國家林業局和中國農林水利工會聯合頒發的2012—2013年度“中國林業產業突出貢獻獎”。
——民生林業收到實效。全州農村人口人均來自林業的收入由歷史最低的不足10元增加到2015年的938元。
林業在成為生態建設示范點的同時,正在成為農民收入的增長點、產業發展的著力點和農業接二連三發展的引爆點。
生態底線長相守
黔南州長期重視生態底線保護工作,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積保有量、森林蓄積保有量、公益林面積保有量、濕地面積保有量、石漠化綜合治理面積、物種數量、古大珍稀樹木保有量、自然保護區占州國土面積比例9條林業生態紅線得到堅守。
州內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區域面積占全州國土面積的40.6%;現有世界自然遺產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縣級自然保護區16處,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試點7處,自然保護區面積和濕地公園面積為295萬畝,占全州國土面積的7.51%;州內界定國家公益林725.39萬畝、地方公益林州638.25萬畝,占全州國土面積的34.70%;12縣(市)均編制完成了《縣級人民政府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州、縣均將森林資源保護列為對各縣(市、區)目標管理考核的重要內容;古樹名木全部實行掛牌保護,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加大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州委、州政府出臺省內最嚴厲的《黔南州森林防火責任追究暫行辦法》,全州森林火災成災率、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均低于國家控制指標;扎實開展森林資源保護“六個嚴禁”等執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各種涉林違法犯罪行為。
生態文化有聲色
黔南成功舉辦了5屆貴州龍里刺梨賞花(品果)節和5屆“黔南州蘭花藝術展”、拍攝了《貴州刺梨好花紅》電視專題片。州委宣傳部、州林業局、省攝影家協會、州文聯聯合舉辦了“黔南州‘中國夢—生態之州,美麗黔南森林與生態專題攝影作品、文學作品大賽”。
黔南州林業部門和有關部門廣泛開展了以綠化黔南,助民增收為主要目的的“山川增綠,黨旗增輝”“黔粵攜手,護佑兩江”系列活動,其中“山川增綠,黨旗增輝”活動2015年被州直機關黨委評選為“十佳黨建品牌”。
龍里龍架山國家森林公園、貴定甘溪林場獲國家林業局、教育部、團中央命名的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基地,獨山林場和甕安林場獲省林業廳、教育廳、團省委命名的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隨著生態文化的建設與傳播,綠色生態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全州群眾愛綠護綠意識顯著增強。
林業改革現活力
黔南州緊緊圍繞盤活林地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減少風險、助民增收等不斷深化林業改革。
完成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共完成勘界確權面積2101.6萬畝,占林改面積的98.67%,發放林權證364818本,涉及445692農戶688149宗林地,發證面積為2040.04萬畝,發證率為95.59%。
林權交易持續推進。實現林地流轉91.4萬畝,林權抵押貸款面積達10.57萬畝,貸款金額7.44億元。
森林保險工作穩步推進。投保公益林面積1147.65萬畝、商品林面積9.05萬畝,累計投入保險資金3470萬元,投保保值達1153.7億元。
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加大。組建林業專業合作組織338個,帶動農戶1.5萬戶,林業經濟產值累計達6億多元;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185萬畝,產值達6.9億元。
林業招商引資取得突破性成果。赴外省開展林業產業專題招商,目前已引進林業產業項目238個,簽約資金195億元,到位資金26.40億元。全州完成上市掛牌的7家民營企業中有4家涉林公司。
林業體制改革,使山上的“不動資源”變成了“活資產”,激發了林業經營和林業產業發展活力,讓農民依靠發展林業產業實現增收致富。
根據國家林業局、省林業廳“十三五”相關規劃,黔南州在“十三五”林業主要奮斗目標中提出了8個約束性指標、5個預期性指標,其中全州森林覆蓋率將達到65%(比“十二五”增加9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將達到6200萬立方米(比“十二五”增加600萬立方米)、林業總產值將達到350億元(比“十二五”增加170億元)、農民人均擁有2畝以上經濟林,農民人均來自涉林的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
“十三五”時期,黔南州林業系統將以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為要求,以培育“綠水青山”和打造“金山銀山”為總任務,以保護優先、自然恢復、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助民增收為主線,以全面深化林業改革、創新林業體制機制為動力,全面推進林業轉型升級和接二連三發展,實現森林資源穩定增長、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經濟效益不斷增加、社會效益顯著提升,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紅利”和“綠色福利”,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為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構建、為黔南州“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之州,幸福黔南”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者系黔南州林業局副局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