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永言?高祿峰?袁紹陽
黔南州在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的基礎上,圍繞“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目標,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民族文化旅游創新發展。
“挪窮窩、拔窮根”,扶貧生態移民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2012年以來,黔南州在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的基礎上,圍繞“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的目標,科學規劃、分類施策、特色安置、穩定就業多措并舉,將“拔窮根”與“護生態、興產業、擴城鎮”有機結合,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民族文化旅游創新發展。
截至2015年底,黔南州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已建設安置點85個18448戶83108人,項目覆蓋全州12個縣(市)。
科學規劃精心部署
依山傍勢建設新區
州、縣(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安置點規劃工作,結合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委托高水平的規劃設計單位編制規劃。貴定盤江“金海雪山千戶布依寨安置點、三都水族文化風情谷、荔波瑤山分別委托上海上承規劃設計院、中科煤集團重慶設計院、北京交通大學等行業龍頭單位開展規劃編制工作。同時,州城規委還邀請規劃、設計及民俗等方面專家學者對州級示范點進行專題審查,為移民安置工程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以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三山”(麻山、瑤山、月亮山)地區及人口較少民族等為重點,科學編制全州搬遷規劃,將7萬戶30.3萬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的貧困群眾納入搬遷范圍。同時,積極開展“多規”融合工作,將扶貧生態移民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旅游規劃、工業園區建設規劃等融為一體,通過“多規”融合,實現項目資源整合。
重點圍繞“一圈兩翼”發展戰略,結合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和產業園區發展,按照“差異化發展、非均衡推進”的理念,沿高鐵、高速等交通要道,著力打造旅游結合型、集鎮商貿型、產業園區型安置點,特別是對南部縣市的安置點突出民族風情獨特、規劃布局合理、旅游氛圍濃郁的特點。如三都縣圍繞水族文化,打造水族風情安置點,獨山縣對縣域六個鎮的建筑風格分別進行定位。
抓好致富產業引領
按照地域特色安置
在移民工作中,黔南一直注重三個結合,即注重與小城鎮建設、產業園區、旅游服務相結合,努力打造城鎮建設帶動型、產業園區支撐型、旅游服務結合型等多種特色產業支撐形式,為搬遷戶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
按照“大配套”理念,依托現有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資源,統籌完善安置點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突出公共服務均等化。在有條件的地方同步配置圖書室、文化室、社區活動中心等,促進移民與遷入地群眾融合發展,實現“留得住”目標。
在建設形式上,有在集鎮按一戶一宅進行安置的三都九阡等53個安置點,有靠近工業園區采用小高層安置的甕安銀盞等12個安置點,有與旅游地產結合的惠水好花紅等10個安置點,以及與其他類型的10個安置點。
在建房機制方面,采取政府統一代建、聯戶委托代建和分戶自建等,形成特色產業加民族文化型、產業園區加小城鎮建設型、民族文化加特色產業型、商貿物流加產業園區型、特色旅游助民發展型等安置方式,呈現出“特色安置、百花齊放”的較好勢頭。
整合各種扶貧資源
推進移民工程建設
為充分發揮移民的發展內生動力,黔南在移民對象的選擇上均采取先易后難的方式,先行搬遷有一定經濟基礎、有一技之長、有一定文化基礎、能發展一定產業的農戶,發揮先搬遷農戶的帶動作用,以此引導未搬遷農戶盡早走出深山,從而實現整體搬遷目標。
多方整合資源助搬遷,各縣(市)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變、集中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則,整合項目資金,用于安置點道路、供水、供電、活動廣場及綠化、亮化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得到國家及省相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如荔波縣甕昂安置點就整合了一事一議、林業、交通、水利等10個部門的項目資金2646.8萬元,占總投資的54.1%。
用活土地政策促搬遷,甕安縣結合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出臺《農民市民化實施意見》,對移民進行宅基地復墾補助,每個平方補助200元,極大地激發了移民復墾宅基地的積極性,并按“521”獎勵機制對進城、進鎮、進中心村居住的群眾分別獎勵每戶50000元、20000元、10000元,緩解群眾購房資金困難,促進移民搬遷進城。
同時,以貧困人口不因搬遷負債和影響脫貧為底線,嚴格做到“四個控制”,即控制面積、控制質量、控制成本、控制進度。聯合審計、住建、財政、移民等多部門參與核算,盯牢基礎土方工程量,規范工程建設管理,依法依規招標或邀標,杜絕轉包,切實降低建房造價。通過組建政府性公司、移民建筑施工隊和就近建立建筑原料供應廠等舉措,讓搬遷群眾參與安置房建設,監督建房質量,降低建房成本,確保群眾“搬得放心”。
促進移民穩定就業
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要求產業園區企業在用工上優先使用移民戶,保證一戶移民至少有一個崗位。甕安縣銀盞安置點移民通過在園區企業就業,實現戶均2人就業;貴定縣云霧安置點依靠供粵港澳蔬菜基地,實現戶均1.5人就業。
同時,在商貿較發達地區為農戶統一免費建設市場,為一戶移民提供一個固定攤位或要求商鋪業主用工優先選擇移民。羅甸縣木引鄉安置點修建了一個商貿中心,給移民戶安排了40個市場攤位及門面商鋪;組織移民進行種養殖、特色餐飲、茶藝等技能培訓,積極引導移民自主創業。
此外,聯合多個部門整合資源,引導搬遷戶利用原有承包地和復墾后宅基地參與“三變”(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確保移民生計有保障;對喪失勞動能力的搬遷對象和一時找不到就業崗位的困難人員,全部納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范圍;通過與遷入地社區黨員、干部“結親戚”“打伙計”,解決醫保、子女入學等問題,幫助移民盡快融入遷入地,適應新環境,解決“搬后怎么辦”的問題。
“十三五”期間,黔南移民工作將圍繞“搬遷誰、搬到哪、怎么建、搬后怎么辦”四個核心問題,按照“五注重、五突出”(注重“零盲區”識別,突出邊遠貧困地區和整體搬遷;注重“零誤區”搬遷,突出以就業容量定安置去向和規模;注重“零負擔”建房,突出建房成本和住房面積控制;注重“零距離”服務,突出解決情感、就醫、入學等人文關懷;注重“零容忍”推進,突出目標督查考核和獎懲問責)的工作思路和“345”搬遷目標(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全州貧困人口的30%,整體搬遷村人口占全州搬遷總人口40%,搬遷“三山”地區人口占“三山”地區貧困人口50%)開展移民工作。
同時,以有充分就業和自主創業空間的縣城、產業園區和中心集鎮為重點,大力推進搬遷戶從一產向二、三產轉移就業,指導縣(市)按照“631”(引導60%以上的群眾搬遷到縣城及產業園區安置,30%左右的群眾搬遷到重點集鎮安置,20%左右的群眾以其他方式零星搬遷安置)的安置機制對移民進行安置。
此外,堅持“工業化增加就業、城鎮化減少農民、產業化致富農民”的理念,落實好“三個一保障”(戶均一人以上轉移就業、一系列服務保障、一套退出機制),進一步系統謀劃采取就業拉動、龍頭帶動、產業聯動、創新驅動“四帶動”解決好就業問題,同步落實好政策兜底保障、人文關懷等服務,確保移民穩得住、能發展。
下一步,黔南州移民搬遷工作將按照州委常委會提出的“搶抓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機遇,將安置點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檔次高、品位高的易地扶貧搬遷示范工程”的要求,圍繞州內高鐵、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結合旅游、城鎮等發展類型,用3至4年時間,打造出一批精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將安置點打造成為經濟增長點,讓更多貧困群眾盡早脫貧致富,共享改革開放成果。(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