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永
【摘 要】隨著“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和推行,互聯網必將顛覆一系列產業,商貿、工業、金融、醫療、教育、交通、物聯、視頻等,這背后不僅涵蓋了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和產能升級,更是民眾對中國經濟在未來世界格局中扮演角色升級的熱切期盼。互聯網和農業,一個是現代高科技,一個是傳統產業,看起來二者距離最遠,但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特點,決定了互聯網可以且必須深入到從農產品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的農業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助力打造中國現代農業新景象。
【關鍵詞】農業經濟;發展實施;互聯網+;戰略
1.“互聯網+農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1.1“互聯網+農業”發展缺少總體規劃
目前,“互聯網+農業”缺乏總體規劃,各環節發展不連貫、資源配置不合理、大量資源未充分利用,處于片面、局部的發展狀態,使“互聯網+農業”的經濟效果受到嚴重制約。從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規、意見等可以看出,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總體發展規劃具有重要作用。
1.2“互聯網+農業”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互聯網+農業”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的全新融合,這一創新首先將經歷產業的興起,此時重要任務便是落實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國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大多處于試驗研究階段,例如基礎設施薄弱、信息利用率低、物流實效性不足、起步較慢,和預期的大規模實踐還有一定距離。此外,根據最新資料顯示,我國經過長達幾年的農村互聯網發展,農村網民仍然僅占網民總數的27.5%,絕大部分農村家庭沒有電腦和互聯網。
1.3農業產業鏈脫節
在農業產業鏈過程中,產前階段,大數據技術未及時引入農資服務商,產中階段,物聯網和農業信息服務平臺搭建不完善,無法實現量化生產,產后階段,農產品進入流通后,現代電商使用率不高。此外,產銷不均衡、物流效率低、合同不完善等情況時屢有發生。農民仍舊采用先生產、后銷售的模式,由于農產品具有新鮮、易壞等特點,物流無法達到及時、高保證配送,產品生產者與買方之間的購貨協議還沒有完全落實在合同上,合同不規范、條例不清楚等問題也嚴重影響農業產業鏈的進行。
1.4農民互聯網意識與操作能力不足
農民作為“互聯網+農業”的主體,具備互聯網意識與操作能力是“互聯網+農業”開展的前提與基礎。現階段,大部分農業受教育程度有限,不熟操作流程,加之懼怕網絡安全、財產安全等問題而拒絕學習使用互聯網,仍舊依賴傳統經營模式。在農村,配有電腦的家庭僅占全部農村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我國農業與互聯網的結合較多存在于農業企業中,而個體戶、合作社等農村主要經營主體對電腦和互聯網的使用率并不高。
1.5“互聯網+農業”金融服務不全面
現在銀行主要針對生產資料供應、農業生產等領域提供信貸、抵押貸款等方式的金融產品,但是,隨著農業產業的迅速發展,農業經濟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現有金融服務體系無法改善農村金融問題,金融產品品種略顯單一,無法滿足現有規模和數量。農業金融服務沒有達到金融在農村地區開展應有的效果,有待提高和改善。
2.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的策略
2.1加強互聯網農業相關技術人才的培養
要加快培育新型職業化農民,也即是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批既懂農業生產又懂互聯網技術的職業農民,用人才支撐現代農業的發展;鼓勵大學生村官、返鄉大學畢業生、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勇于創業、不斷學習新知識并定期對其進行培訓指導,使他們成為具備互聯網思維,掌握互聯網技術,發展互聯網農業的主力軍。
2.2提速信息平臺及物流營銷平臺建設進程
政府相關部門必須要加大農業網絡信息平臺建設的相關資金投入以推動建立完善的農業信息網絡,使得相關農業服務人員通過網絡獲取及時的專業信息;健全現代農業營銷服務體系,做到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無縫對接,積極發展農業企業B2B、B2C業務,創新農業企業O2O新型營銷模式,打通線上線下產業鏈;需要完善相關服務體系和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擴大農村物流網點規模,開展同物流公司之間的合作,做到產品下單,物流配送一體化。
2.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需要鼓勵各運營商積極加大網絡布局,使互聯網遍布偏遠地區,并加快研發低成本智能終端,使農民愿意接受和學習使用,還需要推動電子商務平臺的建立,解決滯銷、脫銷等一系列問題,有效對接買方需求與賣方生產。
2.4提高互聯網意識、學習操作
只有認識到“互聯網+農業”能帶來的效能和經濟收益,才能鼓勵農民接受互聯網并自主學習。因此,需要引進大量經濟和農業方面的青年人進入農村,先培養一部分有學習利用互聯網能力的新型農民,利用網絡課堂進行授課,讓其切實體會互聯網的便利,在實際獲得經濟增益后,再鼓動新型農民對其他農民進行推廣和教育,構建一個長期且全新的培育體系,使每一個農民參與其中,實現共贏。在此基礎上,我國農產品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和平臺直接面向國外銷售,讓農產品走出中國,面向世界,實現一個真正的現代化互聯網農業。
2.5改善農業金融服務
一是小額信貸;農村信貸的主要服務對象多為養殖、餐飲、零售等小規模經營者,因此信貸額度小,資金分散,相對于大額信貸而言借款人的資金安全更加有保障。小額貸款的農村互聯網模式是通過互聯網 聚集借款 人以及投 資人,再通過相關風險控制體系篩選有能力的借款人以及投資人,使其對接交易的 O2O 模式。二是農業保險。目前我國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的積極性較低,農業保險險種較少,主要是因為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大、保險賠付率高。 通過運用互聯網的信息采集能力和大數據分析能力,農業保險的賠付率高的問題將可以得到顯著改善。
2.6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鏈
普通農民很難自行解決產業鏈中的電商困難,因此需要政府扶持一批有實力、有前景的加工企業,打造市場影響力大的龍頭企業;提出專門針對農產品的特殊運輸方式,保證運輸速度與質量;出面擬定不同類型標準化合同,讓買賣雙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減少無謂爭執。此外,電商網頁設計、包裝推廣、信息收集等工作應委托給專業公司來完成,讓農民專注于農產品生產質量,實現合理分工。
總之,我國是農業大國,在“互聯網+”的大趨勢下,未來互聯網將顯著改造傳統農業產業。“互聯網+農業”的逐步發展說明了,農業作為最傳統的產業,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潛力是巨大的。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盡管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只要國家出臺相關政策,相關行業進入農村地區,農民主動接受學習,互聯網與農業加速融合的腳步會越來越快,其發展前景可謂一片光明。
參考文獻:
[1]柳彩蓮.論“互聯網+農業”的新經營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15(19).
[2]胡永洲.構建“互聯網+農業”智能生產模式的思考[J].唯實(現代管理).2015(06).
[3]王永峰.我國農村建立精準農業經營模式的探索[J].農業經濟.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