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力
在遵義市紅花崗區遵義會議舊址旁,一棟不起眼的青磚瓦房里住著一位96歲高齡的黔籍老紅軍李光,他的名字在當地家喻戶曉。
1920年8月,李光出生在遵義四面山的一戶農家。后來,雙親去世,4歲的李光成了孤兒。8歲那年,李光流浪到團溪附近,為地主家放牛謀生。
1934年隆冬,中國工農紅軍突破烏江天險進駐遵義城。14歲的放牛娃李光聽說紅軍是替窮人打天下的隊伍,就跟著紅軍隊伍要求入伍。紅軍戰士說他年紀小,李光說自己是孤兒,就要跟著紅軍走。最終,他如愿成了紅一方面軍五軍團的一名戰士。
李光入伍后的第一仗就是青杠坡戰役。李光回憶,當時偵查青杠坡的情況有誤,情報稱國民黨只有一個旅。“當時我們紅軍有三萬人,國民黨一個旅三千人,毛主席說我軍三個打一個,沒得問題。沒想到,戰斗開始后,敵軍從溫水那邊又來了兩個旅,敵人越打越多。”憶及戰斗的激烈,李光控制不住地輕輕搖頭,“那一仗打得慘,紅軍的血順著山坡往下流,我們失利了。”
經過反復爭奪,紅軍占領了主陣地營棚頂,但是沒能達到殲滅追敵的目的,紅軍3000多人傷亡。當時已進入“三人軍事指揮小組”的毛主席當機立斷,指揮紅軍撤退,四渡赤水河,最終成功突圍。
1935年5月,紅軍大部隊橫渡金沙江。為強渡大渡河,戰士們在又冷又餓的情況下,連續急行軍,李光最后連走路都忍不住打瞌睡。李光說:“金沙江到大渡河瀘定橋那里,我們走了五天五夜,只吃了一頓飯,飯都沒煮熟,就打起仗來了,我就拿帽子裝著飯,邊跑邊吃。”
李光回憶,1936年,經歷了千難萬阻,他所在部隊才到達延安。此后,李光擔任過紅軍前方總司令部勤務員和通信營營部班長,隨部隊在華北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1951年,李光回到了家鄉遵義,先后在勞動局、建設局等部門工作。當時的遵義地委書記李蘇波交給李光一個綠化荒山的任務。李光受命后,每天早晨5點就帶隊上山,松土、挖坑,將樹苗一棵棵栽進土里,在山上吃飯,吃完后又繼續栽樹。
退休后,李光開始擔任紅花崗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顧問,年老多病的他跋山涉水,深入鄉村,調查了解農村學校和適齡兒童就讀情況。
李光生活樸素,一件衣服穿了十多年舍不得換,但他對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卻很慷慨。“每年,我至少要拿10000塊錢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30年來,李光先后資助1100多名孩子,總額達30多萬元。
“我經常想起炮火中流血犧牲的戰友,過雪山草地時倒下就再沒有站起來的戰士。為防止同志亂吃有毒的草根樹皮,黨員總是會冒風險先吃;有食物時,黨員卻是排在最后吃。所以,我就想多做點工作,盡自己的力量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貢獻。”李光經常對周邊的人這樣說。
如今,年逾九旬的李光滿身傷痛,步履蹣跚,但每年給貧困學生捐款卻從未間斷。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當初在黨旗下的誓言,“這輩子,我一定要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終身!”(責任編輯/徐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