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源清
先行先試 推動試點工作
近年來,都勻城鎮化建設成效顯著。僅2015年,都勻市先后獲得“中國新型城鎮化質量建設百強市”“中國新型城鎮化宜居城鎮”榮譽稱號。推進新型城鎮化,都勻重點完成了哪些工作?
吳 丹:自成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以來,都勻市將試點任務與“大都勻”建設有機結合,著力打造“以人為本、道法自然”的山地新型城鎮化,有力推動了試點各項工作,新型城鎮化建設初顯聚集效應:
構建起以都勻為龍頭的“泛都勻”城市格局。按照“一江帶兩城,西拓東擴、南推北移,紓解老城、建好新城”的思路,以黔南大道、龍山大道、毛尖大道等道路建設拉開城市主骨架,推動都勻市城市建成區面積由24.8平方公里拓展延伸為68平方公里。
建設一批山地特色小城鎮和民族村寨。墨沖“布依城”、“都市楊柳”移民新村和毛尖風情小鎮等特色小城鎮“眾星拱月”,朱紫寨、包陽村、榔木寨、總陽寨等民族村寨特色鮮明,墨沖鎮成為全省100個示范小城鎮之一,毛尖鎮躋身“中國最美村鎮”。
建立了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推進立體式交通網絡建設,實現老城區暢通無阻、鄉村道路互聯互通、聯外交通快捷通暢。全方位推進功能配套建設,統籌實施學校、醫院、公園綠地等160多個重點項目工程。
形成了以園城合一為主的產城融合模式。以綠茵湖產業園區為著力點,促進城市功能與產業的高度融合,基本形成以“都勻毛尖”茶、裝備制造、特色食品等產業為主的產業集群,為農民生產方式從一產向二產、三產轉移,生活方式從農民向市民轉變提供了平臺。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的必經階段,作為黔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一圈兩翼”中的“一圈”龍頭,都勻如何搶占城鄉統籌改革的制高點?
吳 丹:搶占城鄉統籌改革的制高點,都勻將依托“全球綠色城市”品牌,加快老城區、北部新區和南部片區的建設開發,構建起以老城區為核心、若干城市綜合體為節點的綠色城市空間格局,凸顯出都勻歷史文化、生態環境、民族風情和現代時尚,完成從“都勻”到“都市”的轉變。
在發展鄉鎮的過程中,我們將通過實施易地搬遷等措施,延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以墨沖、毛尖等小城鎮建設為重點,打造交通樞紐型、旅游景點型、綠色產業型等特色小城鎮,形成“百花齊放”的城鎮建設新格局。同時,打好“鄉村旅游牌”和“生態農業牌”,把全市農村作為一個大景區來建設,讓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優勢成為新的發展優勢。總之,充分利用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機遇,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重點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深化改革 破解發展瓶頸
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破解城鄉二元機制,促進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市民化,都勻做了哪些探索?
吳 丹: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都勻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的主要任務,近兩年來,都勻市落實中央和貴州省關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相關要求的同時,積極創新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按照“責任明確、共同承擔”的原則,探索建立了政府、企業、個人共同負責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分擔機制。
一是注重農民市民化過程中的政府責任,確保市民化后生產生活的可持續。先后出臺《都勻市城中村改造農業人口回遷市民化安置獎補辦法》《都勻市外來人口市民化獎勵辦法》《都勻市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辦法》等文件,切實解決好住房、社保、醫療衛生、子女教育等問題,促進進城農民安居樂業。
二是注重政策引導與社會力量相結合,確保市民化后“穩得住、能發展”。出臺《都勻市易地扶貧搬遷辦法》等政策,鼓勵企業主動參與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當中。將易地移民搬遷、農危房改造、地質災害搬遷和城市綜合體項目相結合,實現共融共生。
三是注重就業創業與個人責任相結合,確保市民化后自力更生、自主發展。如出臺《都勻市創業獎勵補貼實施辦法》等政策,讓農民主動承擔市民化后應當承擔的責任。通過給予市民化農民創業一次性補貼、經營場所租金補貼等方式,讓市民化農民通過就業創業后,有能力承擔個人市民化后應繳納的部分,并讓他們得到更好的公共服務。
2016年3月,都勻市首個新型城鎮化發展投資基金獲貴州省發改委批復,這標志著都勻在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上又邁出重要一步,對探索城鎮化投融資模式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吳 丹:設立都勻市新型城鎮化發展基金,是都勻在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一個探索。通過抓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一招,都勻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關鍵性問題著眼,承接“規定動作”,明確“自選動作”,建立健全了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截至目前,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以投融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方式,共計融資150億元、撬動社會資本600億元用于城鎮及基礎設施建設。
其中,我們成功發行13億元全國首支棚戶區改造項目收益債券和15億元企業債券,設立20億元都勻市新型城鎮化發展基金,完成5億元信托資金融資,開發“商票通”、回租、直租等金融產品融資6.5億元。與此同時,我們還以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為PPP重點示范項目,全面推進PPP項目建設,將環衛、綠化、水務等城市公共管理資源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由政府購買服務。
厚植優勢 培育發展后勁
都勻市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建成貴州南部創新型綠色生態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標,綠色、生態作為其中關鍵詞,如何體現?
吳 丹:綠色發展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都勻作為“全球綠色城市”,山水是特色,綠色是本色,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都勻堅持厚植優勢、牢守底線,實現經濟與生態同步。
一是注重城市生態布局。抓好綠地、濕地、河道、建筑物等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美化城鎮,提升城鎮品位。二是構筑生態安全屏障,實施“綠色都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水生態文明行動計劃,強化林地、水源、河流、濕地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三是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森林保護“六個嚴禁”和環境保護“六個一律”利劍執法專項行動,強化生態紅線保護和環境污染防治“兩個問責”。四是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讓產業發展向低碳轉變,同時促進資源節約利用,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為進一步豐富“全球綠色城市”內涵,都勻還積極爭創“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深入開展以“多彩貴州文明行動”為主要內容的“整臟治亂”行動。同時,在城市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上力推創新,倡導綠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高標準提升綠色水平。
推進新型城鎮化,完善“軟件”和“硬件”不可偏廢,“十三五”時期,都勻如何實現文化“軟件”的提升,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吳 丹: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靈魂,是城市的內核、實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結和沉淀,是文化的容器和舞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都勻正把發展城市文化作為重要途徑來抓好抓實。
一是注重歷史民族文化的培育。充分挖掘利用民典民故、習俗風情等歷史民族文化資源,依托東山文化古街區、民族文化一條街、南沙洲公園等打造文化主題公園,逐漸將歷史元素、民族元素融入到城市建筑中,展示都勻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民族文化。
二是加快都勻毛尖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利用好今年首屆中國·貴州·都勻毛尖(國際)茶人會,集中推介毛尖產業發展理念、規模、優勢和競爭力,充分展示都勻毛尖獨特魅力,同時加快挖掘整理與茶葉有關的古樸民間傳說和飲茶習俗,挖掘出毛尖鎮千年古茶樹的文化價值,著力把“茶人會”打造成為極具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茶事活動,實現以茶興業、以茶惠民、以茶養文的目的。
三是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時指出“要善于發揮比較優勢”。都勻文化底蘊深厚、山水鐘靈毓秀,素有“山水橋城”之美譽。我們將更加注重保護和傳承優勢傳統歷史、民族文化,以“山、水、橋、城”文化叢書編撰為契機,加大對都勻歷史民族文化的挖掘傳承保護開發力度,推進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促進都勻文化傳播,提高都勻旅游競爭力。
通過弘揚城市文化,鑄就城市發展的靈魂,把都勻建設成為有文化厚度、人文溫度的城市,助推形成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借鑒和推廣意義的新型城鎮化經驗。(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