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是城鎮建設的基礎,城鎮是產業發展的載體。都勻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把推動產業發展放在了重要位置,以產興城、以城聚產、產城聯動、融合發展,既培育壯大了產業,使新型工業化、農業特色化、旅游產業化發展取得初步成效,又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呈現出“城市大、鄉鎮強、農村美”的新氣象。
高效農業振興特色小城鎮
盛夏時節的墨沖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園,四季豆、絲瓜、苦瓜掛滿枝頭,工人們正在抓緊采摘。都勻市墨沖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池家信告訴記者:“采摘的新鮮蔬菜馬上包裝,分發到都勻、貴陽和廣州,每天都供不應求。”
2013年開始建設以來,墨沖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園連片開發建成了1000多畝的蔬菜產業核心示范園,還建有3600平方米的溫室育苗大棚和3200平米的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如今,園區不僅成為省級示范園區,還成為了良畝村的“就業基地”。
截至目前,良畝村有463戶村民完成土地流轉,農戶除土地流轉租金收入外,還可以通過在蔬菜基地打工增加收入。蔬菜基地每年可解決800余人就近務工,人均全年可增加收入近2萬元,2015年就有10戶貧困戶通過在蔬菜基地就業脫貧。
“以前我們就是種點水稻、油菜,靠天吃飯,辛苦一年也只收入幾千塊錢。現在收入可比之前翻了好幾倍!”村民王兵華說,在園區打工,不承擔任何風險,還增加了收入。“去年,我家還蓋了新房子,生活好過多了。”
村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了顯著好轉,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王兵華說:“村里已經沒有了老木房,家家戶戶都蓋了小平房。路燈亮了,道路通了,生活一點也不比城里差。”
依托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墨沖鎮得到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在家門口就業”也逐漸變為現實。因此,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到了家鄉。
在都勻,像墨沖這樣產城融合發展的特色小城鎮還有許多。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都勻特別注重農村產業的發展,把農業園區建設作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突破點,走活了城鄉發展這盤棋。
目前,都勻已經建成現代高效茶葉產業示范園區、墨沖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平浪優質稻米產業示范園區等三個省級農業園區。2016年,綠茵湖生態農業觀光園區和小圍寨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也順利升級為“省級示范”。
“這5個現代農業產業園有力推動了農業產業‘接二連三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拓展了農民增收渠道,有助于推動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都勻市市農村工作局局長高尚友表示。
數據顯示:全市農業園區現有企業61家,農民合作社56個,從業農民7.31萬人;上半年簽約項目17個、簽約資金195440萬元,到位24680萬元;完成投資80072萬元,實現總產值134838萬元,銷售收入109806萬元。
工業園區凝聚發展動力
“這種低日照熱水器,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突破了權威專家認定的貴州太陽能利用‘盲區,解決低日照地區不能使用太陽能的難題。”7月6日,在綠卡能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的太陽能熱水器生產流水線上,工人們正在對生產的低日照太陽能熱水器進行最后的調試、組裝。
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綠卡能已建成生產能力達5萬臺的太陽能熱水器自動化生產流水線。“公司為周邊農戶提供了120多個崗位,目前,我們正在調試第二條生產線,投產后將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在忠輝山地低速汽車的生產車間,低速貨車通過總裝、焊裝、沖壓、涂裝、汽車檢測等流程后順利下線,每天能生產25輛低速汽車。“該項目的成功投產,填補了都勻低速汽車制造產業的空白,公司年產汽車約5萬輛。”公司副總經理張文超介紹,公司現有員工78人,“大部分是周邊的村民。”
貴天下茶業不僅建有4條茶葉加工生產線,吸納了80多人就業,而且在毛尖鎮建設了1200畝茶園,解決了85戶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帶動周邊農戶種茶1000畝。
國合食品、宏彬食品、國茗毛尖……在都勻市綠茵湖產業園,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自2014年1月動工建設以來,園區內已有42家企業投產運營,在建產業項目有28個,初步形成輕工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及科技孵化園的產業布局。目前,園區完成工業投資24.46億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81億元,新增就業987人。
“園區的建設逐步完善,入駐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周邊的農民把土地流轉給園區,自己住進了統一規劃、設施完備的安置小區,還能在企業上班。”據綠茵湖產業園區副主任曹陽介紹,園區在規劃時便融入了“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理念,不僅要讓周邊的農民“洗腳上樓”,還要讓他們“居有所安、勞有多得、病有良醫、老有善養、學有優教”,“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
“收入有保障,工作離家近,安置房還設計了門面和院子,以后我們還準備做點小生意呢!”正如綠茵湖辦事處周邊村民所說,工業園區已經成為推動都勻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新平臺。
目前,平浪生態農產品加工工業園、楊柳街民族特色輕工工業園等6大工業園區引進了大中企業近300個,吸納了大量本地農民就近就業。技術密集型加工、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特色機械加工、新型建材、高新技術六大產業正在加快發展,產城融合、產業支撐的作用正在逐步顯現。
三產壯大助推城鄉一體
7月的毛尖鎮擺忙村,千畝茶場綠意盎然,修葺一新的特色民居干凈整潔,茶農在茶樹間穿梭忙碌。
“夏天來茶園游玩的人特別多,近一個月就有幾十輛大巴車到這里,坐的全是來體驗茶文化的游客。”螺絲殼河頭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光輝告訴記者。
茶山出好茶,茶山更有好風景。毛尖鎮不僅有廣闊的茶園,還有優美的自然景觀,毛尖鎮在發展茶產業的同時,著力探索茶旅一體化,打造生態茶葉旅游線路。
都勻市設立2000萬元的專項資金,聘請專業策劃團隊打造“云端茶海”茶旅一體化度假景區,將毛尖鎮坪陽村小環線建成茶鄉生態旅游、茶文化休閑度假中心,開發高山滑草、滑翔、茶主題公園等項目。
如今,毛尖鎮螺絲殼景區已開挖、硬化茶山道路69公里,建設了1.8公里的游客步道,使茶山園園想通、景景相連。坪陽村的游客接待中心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景區配套服務設施也在抓緊建設。
茶旅結合,獨特的茶園風光正在成為周邊市民近郊旅游的首選目的地,2015年前來觀光旅游的人數已經達到35萬人。毛尖鎮獲得了“中國最美茶鄉”“中國最美田園”“中國名茶之鄉”“貴州十大茶旅目的地”等稱號。
更為重要的是,茶旅經濟還為毛尖鎮村民創造增收致富的渠道,農家樂從無到有,全鎮共有18家農戶辦起了農家樂;賓館接待能力從弱到強,全鎮現有2家中型接待點、5家家庭接待戶、賓館標準間床位有86個;特色歌舞表演應運而生,全鎮共有苗族、布依族特色歌舞接待人員30人。
發展旅游產業,建設美麗鄉村,驅動新型城鎮化發展,毛尖鎮的探索頗具示范意義。農業和旅游業充分融合,農民從單一的耕地種田變成具有導游、農家旅社老板等多重身份,富了百姓、美了鄉村、興了產業,實現了旅游產業與城鎮建設的共同發展。
發展第三產業,增添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在都勻的另一個生動實踐是商貿物流產業的發展。
每天早上5點,西南特產城內果蔬交易區的商販們便開始忙碌起來,掛著各地牌照的貨車將這里擠得水泄不通,各種蔬菜水果從這里販賣到都勻市的各個角落。
果蔬交易區不遠處,是西南最大的茶葉交易中心——都勻毛尖茶城,茶香四溢的茶城中已入駐商戶茶企150家,銷售著品牌各異的茶葉。“自開業以來,這里交易的茶葉近萬噸,交易額過億,越來越多的市民慕名前來選購茶葉。”茶城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除了果蔬和茶葉交易,西南特產城還開設了糧油交易區、綜合交易區、大型冷庫存儲區,蛋禽、糧油的批發交易和貨物的中轉運輸均已形成規模。
在都勻,像西南特產城這樣的重大物流項目還有5個,全市從事商貿物流的企業達45戶。都勻因此被列入國家現代物流示范城市,是全國50座現代物流示范城市中唯一入選的縣級市。
經過重點打造,都勻市各種形態的服務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酒店餐飲、商業貿易、家政服務等行業均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責任編輯/任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