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澳

[內容摘要]本文運用制度分析范式對中美兩起典型企業環境污染事件的對比分析,初步構建了一個企業環境責任履行的制度分析框架。研究認為:市場、政府與法律是影響企業環境責任履行的最重要制度因素。在一個市場競爭充分、價格機制健全、市場信息透明,政府擁有正確的環保理念和規制措施,法律制度健全可執行、懲戒力度大的規制條件下,有助于企業環境責任履行。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的形成是制度變遷的過程;交易成本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國應重點加強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的建設,以市場、政府和法律為核心,注意制度變遷的效率與方式以及制度設計與運行的交易成本節約。
[關鍵詞]企業環境責任;制度變遷;交易成本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2015年10月,美國司法部對英國石油公司(BP)墨西哥灣污染事件做出208億美元的天價罰款后,歷時五年半的墨西哥灣污染事件的處理終于畫上了階段性的句號。無獨有偶,2011年6月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COPC,以下簡稱康菲石油)因作業造成了中國渤海灣的污染事件并經歷了相應處理過程。兩起污染事件在當今環境保護十分重要的背景下,都引起了廣泛關注,可遺憾地是當前學界對其的比較研究并不豐富。
基于此,本文試圖以這兩起典型案例的比較為研究起點,運用制度分析范式對以下問題做出解答:為何兩家公司在不同的制度條件下卻表現差異顯著?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著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行?這些影響因素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作用于包括環境責任在內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我國應當如何規制企業的環境責任等。通過研究,本文希望能在理論上構建一個企業環境責任研究的制度分析范式,以有利于我國在實踐中完善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
中美兩國企業環境污染典型案例比較注:以上內容主要根據百度搜索、谷歌搜索、公司網站等公開信息加工整理而得。
二、文獻綜述
環境問題是新制度經濟學、規制經濟學等的重要研究內容。以科斯(1960)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的清晰界定及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形成是將環境污染這一外部性問題內部化解決的重要途徑。規制經濟學中的社會性規制理論對環境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認為通過政府規制、成立環境規制機構、征收庇古稅或發放排污許可證等可以有效實現對企業污染行為的規制。
以上思想在企業環境責任研究中得到繼承和發揚,但綜觀包括環境責任在內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運用制度分析方法的文獻并不豐富。Margolis和Walsh對1972—2002年近150篇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文獻進行了統計,發現其中僅有15%、約22篇是將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因變量以探討作為自變量的制度因素對其的影響。Walsh和Doh & Guay等對這一現象提出了批評并指出應當更多地研究制度一機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此后,John.Campbell進行了企業社會責任制度分析的嘗試,提出并分析了公共和私人規制、非政府和獨立組織、行業協會、制度規范和制度協商等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影響。在企業環境責任規制方面,Kel Dummett認為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政府對此的執行力度是企業環境責任承擔的決定性因素。Jenifer & Mark認為在面臨法律和訴訟風險時,促使企業履行其環境責任的“催化劑”在于企業內部管理者,企業自身文化和企業當時的經濟狀況。在國內,盧現祥認為有效的產權制度是環境保護市場化有效運作的基礎和前提條件。高桂林強調制定企業環境行政法以約束企業的環境污染行為。
基于對現有代表性文獻的研究,本文發現在我國企業環境責任研究領域尚沒有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制度分析框架,沒有充分揭示制度因素對企業環境責任的影響。因此,本文試圖將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分析范式運用到企業環境責任的研究中,以新制度經濟學的小樣本研究為邏輯起點,使分析的前提建立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上,從而發現制度是如何影響企業環境責任履行及制度差異的根源,并希望由此建立一個企業環境責任的制度分析框架。
三、基于制度分析的案例比較
市場、政府與法律是傳統的正式制度范疇,企業環境責任履行實際是對這些制度激勵約束條件做出的應有反應。
(一)市場制度
基于與案例信息密切聯系的市場制度表現,本文將重點從市場競爭度、價格機制、市場透明度、行業協會等角度分析市場制度對企業環境責任履行的影響。
盡管企業是代替市場的另外一種制度存在,但任何一家企業都內置于特定的市場機制中,受到市場規則和相關主體的影響。在一個競爭太過激烈或沒有競爭的市場條件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表現都相對較弱。因為競爭太過激烈,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以將重視短期收益,為了維持利潤減少成本將導致社會責任承擔程度的降低。而在沒有競爭的市場,企業處于壟斷地位,由于缺少市場約束條件將同樣導致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表現的不佳。在案例中,非常相似地是兩家企業都屬于能源類企業,這樣的企業往往憑借對資源的占有和技術優勢成為壟斷者。如果沒有外在的約束條件,那么其履行社會責任的動力將明顯減弱。
價格機制是最重要的市場機制。價格機制不僅能引導市場規則的建立,而且企業價值在市場中的表現還將直接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在BP污染事件發生后,市場迅速作出了反應,其股價在三個月內連續下跌41.7%(從2010年4月20日的60.48美元下跌到7月20日的35.2美元),市值蒸發了近800億美元,當季公司凈利潤為-175億美元。作為子公司的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由于其未在中國上市,因此并沒有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公司股價波動反應。但在美國上市的母公司,股價在污染事件后的三個月內僅下跌11%,但在當年底股價又迅速反彈至污染前的價位。沈紅波等的研究發現,中國的A股市場基本不能對企業的負面環境事件做出有效反應。Mackey A,Mackey T,& Barney也認為:如果投資者對企業社會責任要求越高,那么企業也有可能通過履行社會責任來提升其市場價值從而獲得更多的投資。因此,投資于那些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已成為大型機構投資者采用的投資哲學。美國加州公共雇員退休制度(Calffornia Public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CalPERS)基金的運行即是典型證明:該基金的投資規則之一是投向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表現好的公司,而被投資的這些企業也將更加關注社會責任的履行表現。
市場透明度是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又一重要因素,如果市場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是不利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在案例中,BP污染事件后,一方面是企業積極履行告知義務;另一方面是美國媒體第一時間進行了報道,并不斷跟蹤和加大對公司行為及政府行為的報道,使公眾及時知曉事件真相。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Center)的統計,在BP石油泄漏事件發生的100天之內,該事件的媒體曝光率為22%,成為新聞關注度排名第一的美國新聞,且是排名第二的經濟新聞關注度(12%)的近兩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開設了石油泄漏專題,列出美國歷史上十大石油泄漏污染事件、對BP石油污染事件進行全方位的披露、對其追蹤報道從事發一直持續到現在。而在康菲污染事件中,在污染發生后(6月4日)的第17天(6月21日)才有微博披露,在7月5日國家海洋局公布初步調查結果時,國內媒體才予以廣泛關注,但在報道的力度和持續度方面與美國媒體仍有較大差距。因此,企業負外部性行為尤其是隱蔽性污染行為的發生深刻受制于信息對稱和市場透明,在此類案件中媒介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
在不斷全球化和市場化的過程中,市場上的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不可忽略的影響因素。在兩起污染事件中,基于公開報道信息,中國相關行業協會的作為十分有限,僅作為受污染方的漁業協會表態支持受損害者起訴。反觀美國,美國石油組織(API)在事發后專門增設了一個深海鉆井安全機構(Offshore Safety Institute),以更好地確保對行業內石油開采保障。此外,協會成員還共同出資1億美元設立合資企業以更快速、有效地應對此類深海石油開采可能引發的污染事件。美國海洋保護組織(CCA)下設的墨西哥灣漁業委員會還積極展開污染損害統計和評估,以協助進行更合理的損害賠償。
(二)政府規制
政府規制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要制度保障。政府對企業污染行為的規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各級政府的環保理念和對污染事件的處理態度;第二,規制措施與規制力度,主要表現為政策及法律法規等的制定和執行方面。政府的反應速度、反應級別、防范預案和處置方案以及中央與地方的協同性等,都是規制效應的主要判斷標準。
在BP污染事件中,美國政府的響應級別為最高,事發當天總統即下令調查并在此后一個月內三赴事發地視察;聯邦政府在污染事件發生后迅速作出反應并啟動聯邦、州和地方的應急指揮系統;環保署組織成立了包括白宮、能源部、環保署等14個聯邦政府機構在內的專門事故調查委員會,并開設專門網站(Restore The Gulf.gov)進行信息公開,同時還加強與相關各州的合作以應對事件處理。在康菲污染事件中,國家海洋局是污染事件的主要處理機構,從公開信息看環保部并未直接介入。其在事件發生后20多天開始介入調查、1個多月后責令康菲停產;國務院于2011年9月7日聽取了事故匯報并作出相關部署。在賠償基金的運行和具體處理方面,中國由政府具體負責;而美國則建立了專門的“第三方賠償賬戶”由獨立于政府之外的賠償基金組織負責賠償工作。對比中美兩國的政府規制機制,我們可以發現,兩國政府在處理該事件的層級、及時性與力度以及賠償基金的運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
(三)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因其剛性、穩定性、明確性和預期性已成為法治國家最重要的社會規制工具。因此,法律制度亦成為法治國家進行企業環境污染行為規制的重要手段。評判法律制度對企業環境污染行為的規制效果主要表現為:(1)法律是否完備;(2)法律是否能夠得到執行;(3)懲戒力度強弱。
根據我們對美國WestLaw法律檢索系統的檢索,在美國僅涉及溢油(“Oil Spill”)的聯邦和地方案件達1767起、相關法律1709項、法規1588項、行政決定與規章4636項、法院法令607項。其中的代表性法律包括《石油污染法》(The Oil Pollution Act)和《清潔水法》(Clean Wa-ter Act),這兩部法律分別對漏油造成的污染事件的調查程序、賠償責任、賠償范圍、賠償金額以及信托基金建立等內容做出了詳盡的規定。因此,美國法律體系中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規定是非常完備和詳細的,更關鍵地是這些法律規定能夠在美國法律至上的制度實踐中得到較好的執行。懲戒力度強是美國法律制度的典型特征,美國司法部最終對BP做出了208億美元的罰款,加上其他民事賠償等,BP的違法成本高達500多億美元。
中國已初步建立起了以《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為核心的環保法律制度。通過北大法寶搜索,在中國與“溢油”等有關的法律3部、行政法規17部、司法解釋1部、部門規章185部、地方性法規9部、地方政府規章6項。因此,相較于美國,我國在涉及溢油污染方面的法律規定還不夠豐富。另外,由于法治程度還不高,法律執行的有效性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法律執行效力打折勢必損害法律的權威性、增大違法的可能性。最后,飽受詬病的是,我國的環保立法一直呈現出“兩高一低”即執法成本高、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根據《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康菲石油僅受到最高額20萬元的罰款,而其出資設立的賠償、修復基金也僅20多億元。與BP污染事件相比,康菲石油的違法成本是非常低的。這是造成我國當前企業環境責任履行不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在以上正式制度之外,基于案例透露的信息,我們還可以適當關注作為非正式制度存在的NGO在相關事件中的行為表現。在BP污染事件中,美國自然資源環保協會(NRDC)作為環保組織的重要代表,不僅持續跟進和督促BP石油公司的善后處理工作、在其網站開辟專題報道,而且還于事故發生1年后公開發表了關于BP石油泄漏帶來的環境災難評價報告,并與其他社會部門合作就事故影響和善后工作向事故責任者施壓。在康菲污染事件中,與環保有關的NGO(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等)僅發表了有關要求道歉的公開信以及此后表示對集體訴訟和公益訴訟支持的態度,卻未見其他更具體和深入的工作開展。
通過從制度視角對案例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制度是影響企業環境責任履行的重要因素,制度的不同導致了企業環境責任履行效果的差異,中美企業環境責任履行表現差異即是典型例證。至此,本文已初步構建了一個企業環境責任履行的制度分析框架。
四、制度差異的影響因素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響著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的差異?為何中國的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對企業環境污染行為的激勵約束不強?對以上問題,本文將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進行分析,以區別于以往研究。
(一)制度變遷因素
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是在制度變遷的過程中基于環境保護的制度需求而產生的制度供給,它是一個漸進的制度形成過程。美國對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的形成是在其工業化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環境污染事件后引發了公眾環境意識的改變,公眾的環保壓力在委托一代理的政治框架下,通過投票機制傳遞給了作為公眾代言人的立法者和政治家,并引發了相關法律制度和政府治理機制的變化,進而帶來了相關市場規則的重構和企業環境行為的激勵約束改變。這實際符合諾斯提出的:存在一個感知到的現實,誘發一套信仰,信仰引發形成社會的一系列制度,制度在社會空白領域引入越來越多的政策,政策改變了現實,現實又返回去修正信仰。在制度變遷或制度選擇的過程中存在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兩種類型。美國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兼具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雙重特征。民間積聚的環保意識和環保運動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增量不斷給政府、企業壓力,并有效地推動了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的重構,這種自發地、漸進地、自下而上的特征體現了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特征。另外,立法者和政府通過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又自上而下地對民間的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的需求做出了正式制度供給的反應,從而推動了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的變革。這符合強制性制度變遷特征。
在當前我國的轉型期中,民眾對環保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環保壓力積聚已經傳遞給了政府,但這些非正式制度增量相對較弱,并沒有在短時間內引發出顯著的誘致性變遷效果。因而,中國的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只能寄希望于政府實施自上而下的強制性變遷。但矛盾是政府在面對經濟增長和環保要求時面臨著艱難的博弈,尤其體現在中央和地方的選擇往往存在矛盾之處。因此,在多重矛盾下,中國采取的是一種漸進性的強制性變遷路徑,突破點在于政府如何讓環保在各種利益集團的博弈中成為各方能遵守的共同規則、調和各方利益所得,從而建立有效的企業環境責任約束機制。考慮到環保問題的急迫性、企業環境責任大量失范行為的存在以及民眾環保要求的強烈性,我國還應當尤其注意制度變遷的效率問題,否則將導致產生更大的社會成本。
(二)交易成本因素
交易成本的產生源于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有限理性導致了契約的不完備;機會主義則增大違約的可能性。因此,為了節約交易成本,就得從彌補有限理性和防止機會主義著手,既要重視事前的制度設計,同時更應關注事后的治理問題。基于案例帶來的啟示,在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方面,制度協商、制度分權和制度懲戒分別對交易成本的節約做出反應。
首先,制度協商減少了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彌補了有限理性的局限。尤其是涉及環境污染問題的復雜性、隱蔽性和持續性,協商將有助于信息的充分釋放、減少信息不對稱的程度,使制度設計趨于完善;另外,協商的過程是一個利益調和的過程,這有助于達成契約防止機會主義行為;并將參與人鎖定,如果違規將導致高昂的交易成本。因此,制度協商有助于節約交易成本,促進制度均衡和帕累托最優的實現。在美國環境運動初期,政府制定環境政策時較少尊重企業意見,因此其制定出的政策常常遭到企業抵制。實踐效果的不佳導致美國開始注意制度設計中的協商,企業的意見得到聽取,企業從被動接受變為了主動響應,企業開始自覺并積極地履行環境責任。我國已開始注意到制度協商的重要性,但以環境規制為代表的制度協商效果還不佳,突出的表現是注重協商形式,但協商一致性程度低且在實踐中的實施效果不好,大量污染行為仍然存在,根源在于中央、地方、企業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環境保護立場不同。
其次,制度分權可以起到節約交易成本的作用。表現為:第一,分權不僅有利于減少政府規制成本,而且通過政府授權給其他組織如行業協會、NGO等,還激勵了政府之外的規制效應,從而增大了規制總收益。第二,分權增大了合謀、尋租及收買的交易成本,從而減少了社會承受的收買成本。在美國的環境規制制度中,由于制度分權,政府行業協會、NGO等從各自職責出發對企業污染行為進行監督,增強了整體規制效應;同時還有利于防止合謀、尋租等。我國環境保護的規制力量主要集中于政府層面,行業協會、NGO等并未充分發揮作用,這其實加大了政府的規制成本,阻礙了民間監督力量的發揮,不利于整體規制效應的增強。具有政府背景的國有企業與政府之間,以及地方政府與企業之間都有可能由于分權不到位或缺少監督達成合謀,從而放縱企業的污染行為。
最后,制度的有效懲戒有助于事后受損利益的恢復并建立違規的懲戒示范,從而有利于損失成本的補償和未來治理成本的節約。在BP污染事件中,懲戒力度非常大,這不僅有助于受損者賠償和治污、環境恢復等,而且為其他企業提供了一個懲戒示范,讓其不敢輕易違規。我國環保懲戒力度的不強早已飽受詬病,低廉的環境違法成本不僅導致受損害者利益不能得到有效補償、環境恢復效率低下,而且帶來了污染行為的羊群效應。這將導致未來規制成本的上升。
五、結論
本文運用制度分析范式對中美兩起典型企業污染事件的對比分析,初步構建了一個企業環境責任履行的制度分析框架。研究認為:市場、政府與法律是影響企業環境責任履行的最重要制度因素。在一個市場競爭充分、價格機制健全、市場信息透明,政府擁有正確的環保理念和規制措施,法律制度健全可執行、懲戒力度大的規制條件下,有助于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行。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的形成是制度變遷和制度選擇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了誘致性變遷和強制性變遷兩個方面。交易成本是影響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制度協商、制度分權與制度懲戒有助于交易成本的節約和制度均衡的實現。
通過案例對比分析發現,我國企業環境責任履行不佳的癥結在于:缺乏一套完善有效的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因此,我國有必要強化在市場、政府和法律等方面的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建設。出路在于:堅持環保優先的原則,促進企業創新發展;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完善價格機制、形成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加強市場信息的透明度建設;協調各級政府在環境問題上的理念和態度,力爭達成一致,完善政府規制措施不斷加強環保規制力度;完善環保法律法規的制定、執法行為不能妥協、提高違法者的違法成本。此外,亦應將行業協會、NG0等的作用吸納到制度中。在企業環境責任規制制度的形成與設計過程中,我國應注意制度變遷的方式與效率問題,防止引發更大的社會成本;加強制度協商、制度分權與制度懲戒以節約制度設計和制度運行的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