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萬霞
風險管理標準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
●廖萬霞
目的:觀察并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015年2月前,我院急診科實施的是常規護理管理,選取5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再選取2015年2月后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急診科收治的5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風險事件發生率、投訴率。結果: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風險事件和投訴率均低于對照組。結論:在急診科護理管理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降低患者投訴率以及風險事件發生率,值得廣泛應用。
風險管理標準;急診護理管理;應用
1.1 資料
選取2015年2月之前于我院急診科就診的患者5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19~74歲,平均年齡46.5歲。選取2015年2月后于我院急診科就診的患者5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17~73歲,平均年齡45歲。組間比較兩組患者的疾病類型、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急診護理風險的原因進行分析:首先需要對我院急診科護理風險原因進行分析。在此過程中,我們發現主要原因是我院硬件條件造成的。首先我院的醫療資源比較有限,急診護士在結構、配備上和其培訓情況并不理想,因此會造成急診護士自身條件不佳的情況。另外急診患者自身也有原因[1]。一些患者患有抑郁癥等心理疾病,或是受傷原因為自殺,這類患者會對發病因素羞于啟齒,因而會錯過搶救時間,這也是急診護理風險原因。最后是在急診患者轉運過程中的風險原因。由于急診科中的患者大部分會出現很多并發癥或是合并癥狀等,而在急診科中短時間的搶救和護理并不能對這些情況有效的發現,因而在轉運時無法對其實施針對性的處理,這也是導致急診科中護理風險的一類重要因素[2]。
1.2.1 對我院硬件條件進行針對性處理
首先可以對我院的醫療資源進行擴充。針對急診護士的結構,可對其實施針對性的調整,盡量讓理論過硬、經驗豐富、責任心強以及精力旺盛的護士參與到臨床護理中。另外也需要對這些護士進行相應的培訓,在實際的護理中需要找出其中出現的問題,并對每一位護士實施針對性的處理,保證到這些護士能夠使用較為完善的護理行為為患者實施護理。尤其是可以對護士進行急救設備使用的培訓,嚴禁在護理中出現急救設備的誤操作等,避免護理差錯的出現。最后是在護士的操作上,不允許存在有不熟練等情況,每一項護理操作均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后才允許在急診科中進行實際使用[3]。
1.2.2 對患者進行心理針對性護理
若患者出現了羞于啟齒等情況,會導致醫護人員無法了解到其真實情況,因而護理效果也無法達到相關要求。這對這一情況的出現,可對患者實施心理針對性的護理。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如實講述自身情況的重要意義,并在護理中盡量使用親切和藹的語言和患者交流,降低患者戒心,以期更好的了解患者實際情況,取得更好的護理效果。
1.2.3 對轉運情況進行針對性處理
在轉運過程中,無法了解到患者實際情況,或是在轉運時的意外事件也是急診護理風險的重要因素。基于這一點,我們首先對轉運中的各項流程進行了處理,保證到在實際的轉運中盡量降低意外事件的發生幾率。同時,也需要在轉運前對患者實施全面完善的檢查[4]。通過檢查的方式,可了解到患者的合并癥以及并發癥等,并及時的做好準備,例如準備好需要使用的藥物,并在轉運車上布置可能會使用到的急救設備等。
1.2.4 完善急診就診流程
最后,需要對我院的急診就診流程進行改進。以往很多危急重癥患者正是因為在急診科中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搶救才導致其死亡或是癥狀更加嚴重的。針對這一點,首先我們對患者進行分級。若遇到了I級和II級的患者,直接性的進入到搶救室中對其進行復蘇以及搶救。若患者預檢后發現癥狀較為穩定,可以先進入到急診留觀病房對其進行觀察。若患者為III級,可將其直接分流道專科診療室中進行治療,為真正的危急重癥患者提供搶救空間。
1.3 觀察評定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患者投訴率,以及風險事件(護理差錯、醫療事故)的發生率。采用我院自制問卷調查滿意度,分為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四個等級。總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患者資料均用SPSS18.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分別以(χ—±s)、(%)表示,并分別展開t與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投訴率與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投訴率與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滿意率比較(n,%)
在臨床治療中,急診科是相當重要的科室,主要是對危急重癥患者進行搶救的重要場所,也是決定患者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急診科中對醫護人員有著極高的要求,這些醫護人員必須要有著過硬的理論知識、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旺盛的精力和優秀的心理素質。但目前急診科中仍有較多護理風險。本次研究中對我院急診科中的護理風險進行了針對性的分析,并對改進后的護理方法進行了實踐。
由于護理服務中的不安全因素而引起的患者受傷、死亡等風險,即為護理風險。對急診患者而言,風險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①患者及家屬因素。在病痛和不良情緒的刺激下,患者和家屬很難冷靜,常把情緒發泄在護士身上,加之治療過程中的不可預測性,患者及家屬很容易對護理人員產生誤會,從而引起治療糾紛。②環境和設備因素。急診科人多嘈雜,面對混亂的就診秩序,護理人員難免急躁慌亂,因此更易出現差錯。搶救物品不足,設備不完善等,均會影響急救工作。③護士因素。年輕護士通常缺少工作經驗和護理知識,無法預見潛在風險因素;因工作繁忙沒有及時告知患者及家屬相關治療事宜,從而使其對護理人員的專業性產生質疑;護士缺乏護理服務意識,對待患者的態度不夠和善熱情,缺乏溝通技巧,導致患者不滿;護理文件的記錄不夠真實客觀,更有甚者會歪曲事實,從而引起護理糾紛;護士缺乏法律意識,面對質疑和糾紛,無法正確處理。④管理制度因素。規章制度陳舊,無法適應當前工作現狀,護士工作無章可循,交接班人員配置不合理,管理制度沒有從根本上落實到護理工作中。
我院實施風險管理后,患者投訴率以及風險事件發生率較之以前有明顯改善,足以證明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科護理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與價值,值得我們廣泛應用。
急診科患者通常病情危重,病況復雜多變,加之護理人員較少,護理操作較多,面對急診科各種儀器設備,更容易埋下意外傷害隱患,操作稍有失誤便有可能導致醫療糾紛,后果不堪設想。
(作者單位:黔南州人民醫院)
[1]邱運紅.急診護理風險的原因及護理風險管理的實踐與成效[J].中醫臨床研究,2016,8(9):147-148.
[2]蕭佩儀,張桂芬,何艷梅等.急診護理風險的原因分析與管理成效[J].現代醫院,2012,12(2):132-135.
[3]蘇惠,謝濱萍.淺議急診護理風險與防范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4):231-232.
[4]王漠花.淺談急診護理風險的因素及防范[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10):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