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斐 王倩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應用持續性護理對改善髖關節功能恢復的效果
●王萌斐 王倩
目的:探討股骨粗隆間骨折老年患者應用持續性護理對髖關節功能恢復的改善效果。方法:將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持續性護理,對兩組髖關節功能恢復及并發癥情況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實施持續性護理,有利于加快術后功能恢復,改善髖關節功能,減少并發癥,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持續性護理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導致老年人行動障礙的重要原因,嚴重影響其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1]。老年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不僅需要及時有效的手術治療,還需要術后功能訓練、心理支持等持續性護理干預[2]。本研究中,我們采用持續性護理干預應用于30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與30例患者的常規護理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病例為2014年1月~2016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齡60~83歲,平均年齡(71.5±7.8)歲。所有患者經臨床及X線檢查符合股骨粗隆間骨折診斷標準:(1)X線檢查提示骨折部位、移位情況及骨折類型;(2)有明確外傷史,髖部疼痛、腫脹,下肢功能障礙,肢體無法負重、不能站立行走;(3)下肢畸形明顯,患側粗隆部升高,壓痛明顯。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比如健康宣教、配合醫生觀察病情并處理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實施持續性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內容以功能鍛煉為主,結合支持性心理干預和并發癥預防,具體方式如下。
1.2.1 功能鍛煉
(1)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耐心講解功能鍛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還有操作步驟,提高患者配合康復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2)肌力訓練:早期進行肌肉等長收縮訓練,包括股四頭肌、臀大肌、髂腰肌等;后期進行肌肉等張訓練,包括髖關節外展和仰臥位直腿抬高訓練。(3)關節活動范圍訓練:包括四肢被動活動、仰臥位屈髖屈膝訓練,加強足、踝、趾的運動。(4)負重與行走訓練:包括雙手提拉站立訓練、站立位平衡訓練、助行器步行訓練及負重步行訓練等。(5)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包括上下樓梯、日常穿衣脫褲、如廁等。功能康復訓練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1.2.2 心理護理
在治療過程中,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會產生緊張、焦慮的不良情緒,護士們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波動,采用適當的方式安慰、鼓勵患者,使其感到溫暖,傾聽她們的想法和感受,盡量滿足其合理要求,建立良好和諧的護患雙方關系,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及依賴感,緩解緊張、焦慮不良情緒,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2.3 預防并發癥
(1)對術后老年患者要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壓瘡的發生。(2)老年患者長期臥床,活動受限,呼吸道痰液不易咳出,護理人員采取輔助拍背排痰或霧化吸入方式清潔呼吸道,防止肺部感染。(3)術后注意觀察患肢腫脹和末梢循環情況,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訓練,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形成深靜脈血栓。(4)術后要協助患者定時翻身,做髖關節內收、外旋、屈曲等訓練,防止造成髖關節脫位。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及并發癥情況。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評分標準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出來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 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1 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實施持續性護理干預后,觀察組優良率為93.3%,對照組優良率為70.0%。觀察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髖關節Harris評分比較(n)
2.2 并發癥情況比較
實施持續性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情況比較(false± s)
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老年患者大多伴有骨質疏松、骨密度降低、骨折愈合緩慢,術后長期臥床,會導致肌力下降,肌肉萎縮、關節活動受限等[3]。而術后開展持續性護理,有助于幫助其面對術后康復訓練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難度,改善其髖關節的功能活動,減輕肌肉痙攣,促進血液循環和腫脹的消退,盡快恢復機體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4-5]。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持續性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
目前手術治療已成為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首選方式,主要方法有釘板系統、髓內固定系統和人工關節置換[6]。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的周期較長,很多股骨粗隆間骨折老年患者,由于長期臥床容易造成壓瘡等各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7-8]。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少于對照組(P <0.05)。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實施持續性護理,有利于加快術后功能恢復,改善髖關節功能,減少并發癥,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作者單位: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
[1]陳巧娜,江春紅.全面優質護理干預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4,20(4):549-552.
[2]李曉峰.社區醫療中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的治療與康復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2012,5(5C):131-133.
[3]張蔚然,李洪,黃穎森等.家庭干預對于老年全髓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 護理學雜志,2008,23(6):61-62.
[4]王英.老年股骨粗隆骨折PFNA內固定術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74-75.
[5]李潤玲,談燕飛,陳彥東等.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2):1999-2003.
[6]池洋.護理干預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療效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12):1787-1789.
[7]朱海明.不同手術方式對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3):47-48.
[8]楊巧燕. 心理干預模式對老年髓部骨折術后的護理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8):1444-1445.
The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nursing of elderly femoral tuberosity patients to improve the function recovery of hip joint
Wang meng fei, wang qian
The orthopaedic of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wuxi city, post code 214002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on the recovery of hip joint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moral tuberosity fracture. Methods: 60 cases of elderly femoral head fracture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0 patient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egular care, and the group performed continuous care and compared the function of hip function and complications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ecovery rate of hip joi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the hip joint and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of the patients with femoral tuberosity fracture.
old age; Femoral tuberosity fracture; Continuous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