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恒
妊娠合并心臟病的診治進展研究
●冉恒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心臟病的診治進展。方法:回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9月我院妊娠合并心臟病10例患者資料,統計治療結果。結果:及時處理妊娠合并心臟病患者的不同分期,能改善妊娠結局,預防并發癥。結論:給予妊娠合并心臟病患者有效治療能預防新生兒死亡,改善心功能,值得借鑒。
妊娠;心臟病;診斷;治療
妊娠合并心臟病是一種多發性的婦科合并癥,也是危害母嬰生命健康的危險因素。調查結果顯示[1],近年來該疾病病發率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甚至演變為臨床的研究重點。妊娠合并心臟病種類繁多,以圍生期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等為主,由于各種疾病下會出現生理轉變的現象,間接加重患者心臟負荷,導致患者分娩時出現系列安全隱患,危害生命健康。因此,加大患者臨床診斷、治療力度非常重要,以預防并發癥,改善妊娠結局。本文對我院10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資料
回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9月我院妊娠合并心臟病10例患者資料,年齡22-40歲,平均(30.2±0.8)歲;初產婦7例,經產婦3例;孕周30-41周,平均(35.5±0.4)周;疾病分型:先天性心臟病4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風濕性心臟病2例,心律失常1例;心功能等級:I級6例,II級2例,III級1例,IV級1例。10例患者資料無差別,P>0.05。
1.2 臨床診斷
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全方位的診斷、治療,明確疾病的診斷工作。①心臟病。根據患者妊娠前的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電圖等檢查結果確診;②心功能分級:I級:心臟病癥狀輕微,體力活動不受任何限制;II級:出現輕微的心絞痛、乏力等癥狀,體力活動受到輕微限制;III級:基礎活動會引發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劇烈活動時癥狀加重;IV級:無法從事體力活動,休息期間仍伴有呼吸困難、心悸等癥狀。
1.3 臨床治療
臨床實踐證實,給予妊娠合并心臟病患者有效的內科治療,能降低母嬰病死率。以往,臨床均借助心臟手術治療,但該方法并不能保護患者生命。同時,還需根據妊娠期患者情況選擇合適藥物,以免用藥錯誤影響胎兒健康,且床治療期間盡量減少或禁用血管緊張素酶抑制劑。臨床內科治療時因華法林會影響胎兒健康,需控制藥物使用量,多將其控制在每天0.5mg。心力衰竭患者可使用洋地黃藥物,此類藥物能改善患者心肌收縮現狀,控制患者心率。若心力衰竭病情加重,可實施藥物的靜脈滴注處理;針對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需及時分析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預防情緒異常波動影響治療結果。另外,合理控制患者運動量、飲食量,適當補充機體營養,一旦發現患者體力持續降低,應立即處理。
1.4 統計學方法
借助統計軟件包SPSS18.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卡方檢驗,P<0.05,有差別。
結果顯示,通過對妊娠合并心臟病患者實施針對、有效的治療后,不但控制了病情的加重,還舒緩了負性情緒。并且,從患者心功能等級、新生兒結局上來看,心功能III級、IV級和II級的新生兒結局無差別,P>0.05;心功能III級、IV級機和I級的新生兒結局有差別,P<0.05,數據詳見下表。

表1 心功能等級、新生兒結局關系分析 (n,%)
盡管心臟病是臨床上的難治疾病,但隨著近年醫療水平的提高,多數患者可撐到生育,故為保證母嬰生命,重視妊娠合并心臟病的臨床診治非常重要,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妊娠結局[2]。
臨床實踐證實[3-4],心功能等級對新生兒有著嚴重影響,心功能I級、II級患者能安全度過妊娠期,且預后良好。本次結果顯示,心功能I級患者并未出現影響新生兒結局的早產兒、死亡、胎兒窘迫等并發癥。通常情況下,在剖宮產指征不顯著的情況下,心功能I級、II級患者多陰道分娩,并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止痛療法。但從實際來看,剖宮產發生率仍比較高。從心功能不同等級的新生兒死亡率上來看,IV級患者未出現死亡現象,心功能III級、IV級的并發癥發生率高達100.0%。心功能等級處于III級、IV級時,影響妊娠結局的因素多,若盡早檢查,能在發現心臟病后終止妊娠[5]。若患者已接近分娩,可實施臥床修養、住院治療等療法。綜上,給予妊娠合并心臟病患者有效治療能預防新生兒死亡,改善心功能,值得借鑒。
(作者單位:惠水縣人民醫院婦產科)
[1]鄧瓊.妊娠合并心臟病的診治進展[J].中國衛生產業,2012,12(31):129.
[2]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產科學組.妊娠合并心臟病的診治專家共識(2016)[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6,51(6):401-409.
[3]魏建芬.妊娠合并心臟病74例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8):864-865.
[4]俞如葵,孫建萍.妊娠合并心臟病患者妊娠結局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3):418-420.
[5]薩日娜.妊娠合并心臟病的臨床診治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4,24(4):2513.